小王是一个运动员,在一次运动过程中,不慎掉了两颗牙。小王没在意,随便在一家口腔门诊镶了牙。从此以后,小王总感觉嘴里有口水,每天早晨醒来口水居然能流湿半边枕头。后来,小王发现自己的嘴里还常有一股子难闻的气味。后来到正规医院一查,医生告之:都是镶牙惹得祸。
然而,三十多岁的小夏既没像小王那样掉牙,也没镶牙,却也是一早醒来发现口水湿了半个枕头,就连午睡也是这样。小夏觉得既奇怪又紧张,马上到医院检查,结果发现检查指标都是正常的。
中医认为,睡觉时流口水多为脾虚引起。脾有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等作用。脾虚则运化不利,就产生口水外流。还可以伴有失眠、无力等症状。平日可多服食健脾固肾的中药调补,如莲子、芡实和淮山药,如无口干口苦,可加适量党参。
其他引发睡觉流口水的原因大致为以下几种:
1.睡觉姿势不当。像趴在桌子上睡、侧卧位睡觉,由于腮部受到压迫,嘴唇不能合拢,容易引起流口水。
2.口腔卫生不良。牙缝和牙面上有食物残渣或糖类物质积存,容易引起细菌在口腔里繁殖,从而刺激唾液分泌,造成睡觉流口水。
3.口腔内的炎症也会促进唾液分泌。如口腔被细菌感染,疼痛明显,容易流口水,需要局部用药促进溃疡愈合,流口水的情形会自动消失。
4.牙齿畸形尤其是凸面型牙齿畸形的患者,前牙向前凸出较明显,常出现开唇露齿,睡觉时唇部很难完全覆盖前牙面,上下唇常自然分开,就容易流口水。
5.药物因素,例如服用某些抗癫痫类药物的副作用之一就是流口水。
除了上述问题外,还有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引起睡觉时流口水。一些神经官能症或其他可能引起植物神经紊乱的全身疾病患者,睡觉时也可能出现副交感神经异常兴奋的情况,会使大脑发出错误信号,引起唾液分泌增加。
我们经常看到身边很多老年人口水总是挂在嘴边,认为这是老年人的普遍现象,并不在意。其实,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各项机能退化,因条件反射明显减慢而不自觉地出现流口水的现象。但是,由于老年人腺体渐渐萎缩,唾液分泌会逐渐减少,如果唾液分泌旺盛,则往往是疾病的征兆。
老年人口水增多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异物反应,例如,很多老年人安装假牙,会刺激腺体分泌唾液;
2.口腔溃疡,溃疡面会造成黏膜疼痛,刺激唾液分泌增多;
3.口腔肿瘤,如颊癌较为常见,起病时一般表现为溃疡,发展较慢,早期不容易引起警觉,当溃疡向深层逐渐浸润,感觉疼痛时,就会刺激腮腺导管,导致口水增多;
4.老年性痴呆、脑萎缩,以及其他脑部疾病。
总之,流口水虽然是件小事,但如果经常不自觉的流口水,不仅给生活带来不便,还会影响社交。所以,勿以事小而不为,发现症状及时治疗才是保证健康的不二法则。
发烧在日常生活中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然而,发烧本身并不是一种疾病,它只是由于相关疾病引起的一种表象。我们需要通过现象看本质,找到引起发烧的原因,对症下药。
临床上通常把超过正常体温0.5℃称为发热,体温升高不超过38℃称为低热;38.1~39℃为中等热,39.1~41℃为高热,41℃以上是过高热。
正常人的口腔舌下温度是37℃,不过因人体体温在正常状况下,有“清晨低而傍晚高”的生理性体温节律现象,最明显的是早晨6时的体温降至最低,大约是36.3~37.1℃之间,黄昏时较高。
通常我们将口温、肛温、腋温各设一个正常标准,超过此标准,即可说“已经发烧了”。当口温大于37.6℃、肛温大于38℃、液温大于37℃,受测量者多少都会感觉身上或多或少有“烫烫的”或昏昏欲睡、食欲不振、四肢无力等不舒服感,而我们从体表皮肤、额头也能摸到“热”的感觉时,可说是“已经开始发烧”。若是口温大于38℃、肛温大于38.5℃、腋温大于37.5℃,就能十分确定“已经发烧了”。
由于人体的温度受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控制,而其调节功能中有一“临界点”温度。一般来说,在正常临界点温度时的“中心温度”上升(实际量周边温度如口温、腋温等可能并未升高),我们称之为“体温过高”,此并非真正的发烧。常见情形如:小孩穿了过多不透气的衣服、剧烈运动、情绪紧张、手术后,以及某些药物如麻醉剂、抗癫痫制剂等作用的结果;其最大的特征是患者会感到全身燥热难耐,处理原则应以降低环境温度和增加散热为主。
引起发烧的原因有哪些呢?除了一般有明显病因可寻者,如上呼吸道感染(俗称“感冒”)、急性扁桃腺炎、肺炎、尿道炎、肠胃炎导致脱水过度等之外,尚有不少病例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即确立诊断者,这类发烧我们统称为“不明发热”。
根据统计,引起不明发热的疾病种类中,仍以感染症居多(约占30%~35%),其次依序是恶性肿瘤、自体免疫性疾病以及其他一些较少见的疾病,如肺栓塞、疟疾、伤寒等。
读者可以根据发烧时出现的症状及发烧病程的长短等,来进行自测。
1.发烧伴有咳嗽、咯痰、胸痛等症状,常见于呼吸系统疾病。
2.发烧伴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常见于消化系统疾病。
3.发烧伴有尿急、尿痛、频尿、腰酸等症状,常见于泌尿系统疾病。
4.发烧伴有昏迷、头痛、呕吐等神志改变时,常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如流行性日本脑炎、病毒性脑膜炎、细菌性脑膜炎等。
5.发烧伴有淋巴结肿大,并有触痛者,多为局部感染所致。如全身性淋巴结肿大,表示有结核病、血液病的可能。
6.发烧时,出现皮下瘀斑,常见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或血液病。
7.发烧时,出现皮疹,常见于出疹性传染病,如麻疹、猩红热等。
8.发烧时,伴有肝脾肿大,常见于伤寒、疟疾、急性血吸虫病等。
9.发烧时,皮肤出现黄疸,常见于肝胆疾病及败血症。
10.发烧时,并伴有皮肤感染,应考虑为丹毒和疖肿。
短期发烧(一星期以内),常见于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中暑、食物中毒、痢疾等;也见于各种出疹性急性传染病,如水痘、麻疹、风疹、猩红热等。
长期发烧(超过两星期以上),常见于败血病、结核病、白血病、伤寒、胶原性病、恶性肿瘤、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免疫、代谢或结缔组织方面的疾病,如急性痛风症、红斑性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甲状腺中毒急症、三酸甘油酯过高症,有时也会有持续发烧现象。
药物中毒,尤其是阿司匹林过量,会影响调温中枢,造成肝肾破坏、休克以及高达40℃的体温。药物过敏,会使下视丘功能受损,也常会使体温上升,医学上谓之“药物热”。有些病人是因长期使用抗生素,才使发烧持续不退,如把所有药物都停了,反而退烧,此种病例并非罕见。
有许多癌症会合并发烧,常因肿瘤阻塞了血流或癌组织有局部感染,导致高烧不退。有些较硬、组织较致密的肿瘤,本身就会产生高烧。肝癌、肺癌、骨癌、胰脏癌、肾上腺瘤都会如此。高烧往往是许多血液方面疾病,或癌症的早期唯一症状,如急性溶血症、急性血癌、淋巴瘤、霍杰金氏症等。所以一些长期发烧的病人,必须检查是否有癌症的问题,小儿应要注意血癌。
发烧主要是人体受感染后,免疫系统对感染原产生的一种反应。换言之,生病是发烧的“原因”,发烧是生病后的“结果”,一定要先有病,才会发烧,人不可能无故发烧的。
很多人在看到家人发烧后很是着急,于是,用酒精或温水擦身,置冰袋于患者额头,或干脆吃退烧药,总之,唯恐把病人的脑子烧坏了,想尽一切办法让患者降温。事实上,发烧不过是生病时,身体的一种生理反应而已,就一般常见疾病而言,无论烧多久,对身体尤其脑部,都不会有不良影响。
有些人在大病一场,高烧数天后,变的有些发呆、白痴或脑性麻痹,看似烧坏了脑子,其实是因为他们患有脑炎或是脑膜炎的关系。当细菌、病毒侵入脑部或脑膜,破坏了脑组织,身体也因此引起了“发烧反应”。换言之,是脑坏掉才造成发烧,而不是发烧造成脑坏掉。如果病变是在脑部,那么即使没有发烧,脑子还是有可能坏掉;若是病变不在脑部,那么无论如何烧,脑子也不会坏掉。
从另一种角度来讲,体温的上升是有助于提升人体抗病功能(包括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即抗体的合成)。发烧可以缩短疾病时间、增强抗生素的效果,使感染较不具传染性。
由于发烧是身体故障的警讯,盲目的退烧反而掩盖了实际病况,徒增诊断上的困难。
如果能有正确观念,就不会恐惧“发烧会烧坏脑”,在看病时也不会急着要退烧。不过,发烧的病因若已确立,并施予适当治疗的情形下,辅以适度退烧以减轻病患的不适,则是被允许的。此外,如果病人患有器质性脑病变,以及小孩曾患有热痉挛病史者,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予以积极退烧也是必要的,而针对引起发烧的潜在性疾病,予以对症下药才是处理发烧的根本之道。
至于发烧的病情有轻有重,有些病人在发烧过程中,病情会发展到严重的程度,甚至到达病危的地步。
当发烧出现下列10种危险信号,就要提高警觉,及时就医救治。
1.高烧持续不退。
2.高烧突然下降到正常体温以下。
3.卧床不起的发烧。
4.发烧时出现惊厥。
5.发烧时伴有呼吸困难。
6.发烧伴有尿量显著减少。
7.发烧伴有异常消瘦。
8.发烧病人神智不清、意识模糊。
9.发烧病人脸色变青灰色或土黄色。
10.发烧伴有身上长疮。
发烧如同“狐假虎威”中走在前面的狐狸一样并不可怕,真正起到威胁作用的是藏在狐狸背后的老虎,即疾病本身,换言之,身体的病痛及伤害不是因为发烧引起的,而是疾病本身所造成的,大家切勿本末倒置。一旦发烧,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查明病因,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及时治疗疾病,这样发烧自然会“不攻自退”。
咳嗽是生理机能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可将呼吸道过多的分泌物或异物咳出体外,如果咳嗽不停,由急性转为慢性,则会给患者带来很多不便。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有云:“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谓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
咳嗽是呼吸系统常见的症状。它是一种正常的生理机能,由脑干中的咳嗽中枢所控制。咳嗽的动作是短促深吸气,声门紧闭,呼吸肌、肋间肌和膈肌快速猛烈收缩,使肺内高压的气体喷射而出,就成为咳嗽。随着急速冲出的气流,呼吸道内的异物或分泌物被排出体外。
在临床上,有很多疾病都可引起咳嗽,根据引起的原因,可分为生理性咳嗽和病理性咳嗽两类,若能区别咳嗽的种类,将有助于了解病情轻重及对症治疗。
生理性咳嗽并不是疾病所致,这种咳嗽通常是对身体有益的,目的是将进入气管的异物或尘粒咳出体外,吸烟者的咳嗽即是最好的例子。从鼻孔吸进的尘埃,首先由鼻毛负责拦截,有些较小的尘埃粒子仍能通过鼻毛的阻拦“闯关”进入气管,被黏液薄膜吸住,最后凝结成“痰”。痰逐渐增多就会刺激到咽喉。此时,猛吸一口气,并在瞬间将之吐出,这就是咳嗽。许多医生建议,可以借由喝大量的水来避免咳嗽,并稀释呼吸道的分泌物。
咳嗽的形成和反复发病,常是许多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症状,咳嗽的形成和发作与反复呼吸道感染有关。在咳嗽患者中,可存在有细菌、病毒、支原体等的特异性,如果吸入相应的抗原则可激发咳嗽。在病毒感染后,可直接损害呼吸道上皮,致使呼吸道反应性增高。在乳儿期,呼吸道病毒(尤其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后,表现咳嗽症状者也甚多。
咳嗽无痰或痰量很少为干咳,常见于急性咽喉炎、支气管炎的初期;急性骤然发生的咳嗽,多见于支气管内异物;长期慢性咳嗽,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等。
发生在白天的咳嗽,多见于支气管及肺部炎症;夜间的咳嗽,常见于肺结核、百日咳、心力衰竭、支气管哮喘;清晨或夜间咳嗽加剧,则以支气管扩张及慢性支气管炎居多。
咳嗽声短促,多见于肺炎和胸膜炎;较微短促的咳嗽,常见于肺结核病初期;咳嗽声犹如破竹,多见于急性喉炎或白喉;痉挛性阵咳,常见于百日咳和气管异物;犬吠样咳嗽,常见于假声带肿胀、主动脉弓瘤、纵隔肿瘤等。频率轻微单发的咳嗽,多见于气管炎、喉炎、早期肺结核以及吸烟者;阵发性咳嗽,常见于百日咳、支气管哮喘、气管异物;连续不断地咳嗽,则要考虑支气管扩张、慢性气管炎或肺结核伴有空洞等疾病的可能。
急性咳嗽多见于肺炎、胸膜炎、急性支气管炎或上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多见于支气管炎、肺结核、肺癌等。
咳嗽时如果伴有发烧,常见于感冒、肺炎、肺结核(高热多见于肺部感染,低热常见于肺结核);咳嗽时如果伴有呕吐,则多见于百日咳、慢性咽炎;咳嗽伴有呼吸困难者,有哮喘、心力衰竭的可能;咳嗽痰中带血,常见于肺结核或急性支气管炎;咳嗽大量咯血,多见于支气管扩张及肺结核末期;至于咳嗽伴有体重快速减轻,则应警惕肺癌的可能。
铁锈色的痰,常见于大叶性肺炎;粉红色痰,常见于心力衰竭引起的肺水肿;泡沫性痰常见于支气管哮喘;湿性痰,多见于肺脓肿、慢性支气管炎及空洞性结核;少量痰多以早期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早期结核、支气管哮喘居多;而当体位改变时可咳出大量脓痰者,常见于支气管扩张、肺脓疡。
除了上述常见病因外,有些药物可引起咳嗽发作,如降血压药;另外,由于饮食关系而引起咳嗽发作的现象在咳嗽病人中常可见到,尤其是婴幼儿容易对食物过敏,但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引起过敏最常见的食物是鱼类、虾蟹、蛋类、牛奶等。
咳嗽的不利作用在于可把气管病变扩散到邻近的小支气管,使病情加重。另外,持久剧烈的咳嗽可影响休息,还易消耗体力,并可引起肺泡壁弹性组织的破坏,诱发肺气肿。所以,莫以咳嗽事小而掉以轻心。
胸痛是指胸部正中或偏侧作痛。《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曰:“心病者,胸中痛。”胸痛的原因很多,有可能是因喝下冰凉饮料造成,或在运动之后引起的神经、肌肉系统毛病,甚至也可能只是由于心理因素造成,当然,千万别是由于心脏病发作引起来的。
一般来说,常见引起胸痛的原因,如自律神经系统亢进引起的情绪上胸痛,这种症状以“心悸、胸闷”表现较多。患有良性心脏疾病者,虽会有胸痛,但绝大多数只是心理问题,心脏并无大碍,有的甚至没有必要就医。
胸腔的浆膜受刺激,或骨骼关节受刺激所引起的胸痛,其中较常见的有心包膜炎、肋膜痛、肋软骨或胸软骨关节痛等,这些病症虽然不会立即有生命危险,但必须就医治疗。
严重的胸痛,有因器官或组织撕裂而引起的疼痛,包括气胸、心绞痛、心肌梗死、主动脉瘤剥离、椎间盘破裂等,其中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会出现剧烈且持久的心绞痛样心前区胸痛,这类病人往往突然在数小时、数分钟,甚或瞬间停止心跳。这种不可意料的,骤然来临的死亡,医学上统称为“猝死”,须要特别加以小心。
胸痛的病因错综复杂,而且疼痛时系因神经传导及神经反射所致,极易出现转移及牵引性疼痛。但是,如果注意胸痛的部位、疼痛性质、时间和伴随的症状,自己大致也能判断胸痛是由何种疾病所引起。
1.心绞痛常位于胸骨上段或中段之后,亦可波及大部分心前区,疼痛可放射到左肩或左臂内侧,甚至直达小指或无名指。
2.进行性肌痛时,胸、腹部肌肉剧烈疼痛,可向肩、颈部放射。
3.肺栓塞、自发性气胸、急性胸膜炎等,会出现患侧剧烈胸痛。
4.胸部皮肤上出现密集的米粒大水泡,沿肋间神经分布,但不越过中线,且有针刺或火烧般的疼痛,多见于肋间神经感染病毒引起的带状疱疹。
5.食道疾病、膈疝、纵隔肿瘤的疼痛多位于胸骨后。
6.肋间神经痛的部位则沿肋间神经分布。
7.外伤引起的胸痛,多位于外伤的部位。
8.肺部病变影响脏层胸膜时,可引起疼痛,且疼痛多位于病变邻近部位。
1.心绞痛呈压榨样痛,且在心前区常有重物压迫的窒息感。
2.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若将手指置于左乳下方(心脏前端心尖处),会有气闭般的痛苦。
3.急性食道炎的疼痛呈灼热痛。
4.癌肿转移到肋骨,可出现剧烈难忍的胸痛和局部压痛。
5.肋间神经痛常呈针刺样或刀割样痛;骨痛呈酸痛或椎痛;肌肉痛则呈酸痛。
6.胸部主动脉瘤破裂、自发性气胸、食道破裂等,都可出现骤然的胸痛。
7.白血病,特别是急性白血病患者,胸骨压痛更是重要的征兆之一。据临床观察,多数病人胸骨压痛以胸骨体下部(相当于第四、第五肋间的胸骨体部)最为明显。因此,若发现自己的胸骨有压迫感而非外伤引起时,应及时到医院诊察,不可大意。
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常在受寒着凉、暴饮暴食(饱餐)、情绪激动等时,或过度劳累后的晚上发作。胸膜炎或肋间神经痛的胸痛,多在呼吸或咳嗽时加重。
食道炎、食道憩室、食道肿瘤、食管裂孔疝、弥漫性食道痉挛等所引起的胸痛,常在吞咽时发作或使之加剧。
1.胸痛伴有呼吸困难和紫绀,多见于气胸。
2.胸痛伴有呼吸困难、血痰、咳嗽,可见于肺栓塞。
3.胸痛伴有咳嗽、咳痰、咯血,常见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及支气管癌等。
4.胸痛伴有发烧,并有相关的胸部征兆,可见于脓胸、大叶性肺炎、结核性胸膜炎。
5.胸痛(心前区疼痛)伴有发烧、咳嗽、呼吸困难、疲乏及出冷汗,可见于心包炎。
6.胸痛(心前区剧痛)伴有血压下降、出冷汗、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并有恐惧不安或濒死之感,多见于心肌梗死。
7.胸痛伴有胸闷、心悸,与此同时或在此之前,出现发烧、咽痛、腹泻、身体酸痛等症状,可见于急性心肌炎。
8.胸痛伴有消瘦、吞咽困难,吞食物时有阻塞现象,且阻塞物似乎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可见于食道癌。
腹痛是每个人都曾经历过的。除了一般的肠胃炎、情绪紧张外,压力也是造成腹痛的常见原因,包括考试、比赛等都可能引起,当这些因素消除后,腹痛症状也就自动消失。虽然大多数的腹痛并不严重,但若因而轻忽了少部分严重疾病如胃溃疡、肾结石、子宫外孕、心肌梗死等的预警,结果将不堪设想。
《症因脉治》卷四中写道:“痛在胃之下,脐之四旁,毛际之上,名曰腹痛。”
为了不留下遗憾,如何在发病时即能注意疼痛的性质和变化,进而判断出何种疾病是非常必要的。感觉不大一样的疼痛,或断断续续超过两个星期以上的痛,这时若能明确地向医生提供腹痛的部位、发生的时间,以及腹痛的性质等情况,将更有助于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腹痛的症状诊断,痛的位置是很重要的参考因素。一般腹痛的部位和压痛点,往往相当于病变器官的部位。上腹部痛,通常在肚脐上方,剑突以下的胸膈之间,多见于急性胃炎等胃部疾患;右上腹痛提示为胆囊炎、胆结石、十二指肠发炎、急性肝肿大或泌尿道感染的可能性;左上腹痛要考虑胰腺炎或肾结石;右下腹部痛多见于阑尾炎、子宫外孕、输卵管结石、右侧卵巢发炎及小肠和大肠相接的回盲部长瘤;左下腹部是乙状结肠、降结肠的位置,多见于骨盆腔发炎、卵巢发炎或菌痢、肠炎等结肠疾患;侧腹痛则多见于肾结石、急性肾盂肾炎等肾脏疾患。
脐周围痛常见于虫痛、肠梗阻等小肠疾患;若痛在肚脐正中央,以小肠发炎和回肠炎居多;要是痛在肚脐眼下,男性可能是膀胱发炎,女性应考虑是否为骨盆腔发炎;至于先有局部痛而后向整个腹部发展,一般以盲肠、胃、肠、胆囊穿孔而并发的弥漫性腹膜炎居多,也可见于急性胰脏炎、寄生虫症等病患。其中以急性腹膜炎最为严重,若无紧急处置会对生命构成威胁,所以在发生整个腹部疼痛时,可先将手按压于腹部之上,再突然迅速放开,若有振动的疼痛反应,则应考虑为腹膜炎,须尽快送医救治,否则会造成危险。
如果在进食油腻食物之后诱发上腹部疼痛,多见于胰脏和胆囊疾病,这种腹痛常发生在半夜,多源于晚上吃大量食物,尤其是油腻的食物之后;食道炎也同样常发生在晚上,特征是睡下就痛,坐起来就舒服很多,由于痛的位置在胸口下,病人常误以为是患了心脏病。
暴饮暴食后引起的上腹痛,提示有急性胃炎或急性胰腺炎可能;酒后或寒冷刺激后的腹痛,应考虑有胃炎或胃肠平滑肌痉挛。
空腹痛常见于肥厚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其特征是一饿就痛,尤其是上午10~11时、下午4~5时、半夜1~2时特别严重,位置在上腹,进食后就有所缓解。胃溃疡疼痛发生以饭后30~60分钟居多,并持续约60~90分钟;排尿时腹痛要怀疑膀胱炎和膀胱结石的可能;若是突然发生的腹痛,提示有肠梗阻、胆道蛔虫、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可能;而逐渐加剧的腹痛,则以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的可能性最大。
从年龄来看,小孩的腹痛往往是心理作用,如功课压力大的原因;也有部分是因吃太多或不洁食物引起;若是脐部周围疼痛,以肠蛔虫病居多;而经常性的腹痛则应警惕肠套叠及肠蛔虫症。二三十岁的腹痛常见于胃发炎、盲肠炎及长期工作压力所引起的溃疡病。三四十岁的腹痛以胆结石居多。五六十岁中老年人的腹痛应考虑恶性肿瘤的可能。
女性患者下腹部疼痛,则多由内生殖器疾病引起,如子宫外孕、卵巢囊肿扭转、急性输卵管炎等;进入初潮期的少女出现不明原因的腹痛,提示有******闭锁的可能;月经前下腹疼痛多见于痛经;若是体形较胖的中年妇女,出现右上腹绞痛时,即应考虑胆石症的可能。
造成腹痛的病因有很多,从急性病症到慢性功能性疾病都有。从生理学的观点而言,腹痛一般可区分成内脏痛、体位痛及关联痛三种。
1.内脏痛:是指内脏因平滑肌异常现象所引起的痉挛、扭曲等刺激,其痛感较钝,界线不明显。
2.体位痛:即是覆盖于腹腔内部的腹膜,因化脓、坏死等刺激造成的疼痛,其痛感较为尖锐,且常偏左或偏右。
3.关联痛:这是脏器因刺激造成疼痛加剧时,常产生支配该脏器的神经、肌肉、皮肤,随同病变脏器的疼痛作用而发生痛感。
疼痛是一种身体反应的警告,要注意的是,痛的轻重不见得和病况成正比。例如肝病初、中期并不会痛,一旦感觉到痛时,已经是肝癌细胞破裂成长到外面了。所以观察疼痛的性质,对疾病的掌握就显得更重要了。
腹痛也有很多种,各种疾病引起的腹痛表现不一样。
1.绞痛:多见于肾结石、胆石症和胆道蛔虫症。如肾结石表现为病侧腰绞痛;胆石症则表现为右上腹部绞痛;胆道蛔虫症表现为阵发性剧烈绞痛,并可有钻顶的感觉,间歇期可完全不痛。
2.烧灼性腹痛:当人体神经—体液调节机制发生障碍时,即可使胃酸分泌增加,酸性分泌物刺激胃黏膜,就会产生烧心、反酸等烧灼性腹痛,多见于胃、十二指肠腹痛等,这种腹痛具有慢性、节律性、周期性及与饮食有关等特点。
3.刀割样腹痛:多见于胃或胆囊穿孔,这种腹痛是由酸性的胃液或碱性的胆汁刺激和腐蚀腹膜所致,为了避免上腹部及横膈过度运动,腹部肌肉会产生强烈的紧缩感,且呼吸既浅又弱,最后发生腹膜炎及休克,须立即送医急救。
4.持续性腹痛:即一开始腹痛后就持续不停,痛的程度可轻可重,常见于炎症及内出血,如急性胰腺炎表现为左上腹持续性腹痛;弥漫性腹膜炎则表现为满腹持续性腹痛。
5.阵发性腹痛:腹痛常突然发生,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后慢慢缓解,间隔一定时间又再出现,常见于腹膜内某一器官阻塞不通,如肠梗阻、胆结石、输尿管结石。
6.持续性腹痛伴有阵发性加剧:提示为梗阻已并发炎症或炎症已并发梗阻。如机械性肠梗阻已发生绞窄或坏死,胆石症、胆道蛔虫并发感染等,都可呈现持续性腹痛并伴有阵发性加剧的症状。
7.转移性腹痛:有些腹痛在发病后会转移至不同部位,在诊断时尤须注意。如急性阑尾炎发病初期为上腹部痛,经数小时后即会转到右下腹痛;再如胃穿孔病人,初期大部分会有严重上腹部疼痛,之后随着胃内容物流到右下腹,便可引起右下腹部疼痛。
8.腹部隐痛:腹部沿结肠部位出现局限,且间歇性的隐痛,则要想到大肠癌的可能。因此,当腹部不适,隐痛,且排便习惯改变(以每个人长此以往的习惯而言,如原为两日排便一次,近期突然改为每天一次,或者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并有“里急后重”等排便不畅感),即是大肠癌的警讯。
9.射痛:常见于肾脏、胆囊、胰腺及输尿管等病变,一般的疼痛部位多与器官病变所在部位相同,而放射痛则是疼痛会沿着神经反射到其他部位。如肾脏病患多见腰背部放射疼痛;胆囊疾病疼痛可放射至右肩;胰腺病变则常向背部放射;而输尿管病变则会向会阴部及耻骨上放射。
根据腹痛的特点,在鉴别时须多加观察。例如,腹痛时,按压后可使腹痛加剧多为炎症;按压后腹痛减轻多属痉挛性腹痛;腹痛兼急性发热,提示有急性炎症;腹痛而后出现恶心、呕吐,多见于急性阑尾炎和肠梗阻。肠梗阻的患者,一般于呕吐或排气后即可缓解。
先有腹痛而后有发冷、发热、黄疸等症状者,常见于胆道结石;腹痛兼腹泻,多见于肠炎、肠结核,肠炎患者于排便后腹痛可获减轻;腹痛兼便血,以痢疾、肿瘤居多;若是呕吐发生在腹痛之前,则要考虑急性胃肠炎的可能。再者,临床观察发现,当遇到腹痛性质改变,如腹痛突然减轻甚至不痛或阵发性绞痛变为持续性疼痛,即应高度警觉,可能是病情恶化的信号,像急性阑尾炎、胃溃疡等病变坏死或穿孔时即可出现。
往往有人认为腹痛很平常,自作聪明地以为是吃的问题,或者是便秘引起,于是自作主张吃泻药、止痛药、消炎药、制酸剂、肠道抗痉挛药等。这些措施,虽能让腹痛症状得到缓解,也只是暂时性的,如果到了医院就诊时,由于腹痛的症状被药物掩盖下来,反而使得医生无法根据腹痛的发生部位、时间、性质来判断病因,耽误病情。因此千万不要为求一时的减轻痛苦,而随便对早期腹痛给药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当腹痛发生时,千万不要用手按压揉动腹部。这样非但不会缓解疼痛,反而可能会因此导致病变部位穿孔或加重、扩大病变部位出血,甚至危及生命。
当下的模特儿、艺人、礼仪小姐……无不因骨感美女受人追捧,然而,我国唐朝时期,却盛行着“以胖为美”,女性额宽、脸圆、体胖,雍容富态成为美的主要标准。姑且不论我国古今对于胖瘦审美观念的差异,究竟胖了好不好,才是我们今天需要关注的议题。
人体脂肪积聚过多称为肥胖。肥胖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单纯性肥胖,与饮食过量、缺乏运动、精神心理、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另一类是继发性肥胖,是内分泌失调引起某些疾病而发生,例如甲状腺功能过低引起的黏液性水肿;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的库欣氏综合症;脑下垂体前叶功能紊乱造成的肢端肥大症等,皆可出现特有的肥胖。精神病人,尤其是精神分裂症因胰岛素分泌紊乱之故,也会出现不正常的发胖。
现代人的饮食习惯使得肥胖的人越来越多,随便进入一家学校,都会看到不少小胖墩。众所周知,肥胖容易引起很多疾病,诸如糖尿病、中风、高血压、高血脂症等等。此外,肥胖还是胆囊疾病的先兆之一,如胆囊炎、胆结石多以肥胖患者居多,特别是女性肥胖者更应防范。
最近,在统计众多的乳腺癌患中,科学家发现,肥胖的妇女比较容易患乳腺癌,因为引发乳腺癌的化学物质会积存在体内的脂肪中。
英国癌症研究所的科学家,对40名健康妇女进行胸部手术时取下的乳房脂肪进行化验,结果发现1/3以上个案的采样中,会有破坏DNA的物质,而这可能是一种致癌因素。虽然这种化学物质尚未被认定,但足以证明,人类脂肪可能是癌症诱发的因素之一。伦敦皇家马斯登医院领导这项研究的菲力普斯医生说,这可能表示超重的妇女多数有患乳腺癌的危险——但并非乳房丰满的妇女就一定有此危险。
另有研究表明,上半身肥胖的人,例如腰、腹部附近,危险性比下半身肥胖的人患病的危险较大。
腹部肥胖比臀部肥胖更危险,这是由于臀部肥胖与肚子肥胖的人其体内所含胆固醇不同。臀部肥胖、腰围不大者,体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高,这种胆固醇被认为是有益的,它能将血管壁上多余的胆固醇带回肝脏排除,具有保护血管的功能。反之,肚子大,臀部小的人,此类胆固醇的含量低,必须警惕冠心病、脑血栓等心血管疾病的隐患。
一般来说,男性到了中年,身体会“发福”,脂肪会朝左、右骨盆及下腹接近腰的部位移动,而女性则是朝臀部移动。“女人易肥臀,男人易胖肚”,这也是男性比女性易得心脏病的原因之一。
总之,如果我们的身体渐渐胖了起来,尤其是已经结婚的中年男女,需要经常锻炼身体,减少因胖给我们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
腹泻是指排便次数比正常多,大便稀薄,甚至如水样;或者大便中夹有黏液、脓血。由于肠蠕动增强,粪便通过结肠的速度加快,水分无法被充分吸收,就会引起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
腹泻的原因很多,如胃、肠、胰、胆的疾病都可引起腹泻。其中又以肠胃感染最为常见,多由肠胃运动和分泌机能失调所致。
严重腹泻会造成胃肠分泌液的大量流失,产生水分与电解质平衡的紊乱以及营养物质缺乏所带来的种种后果。
腹泻可区分为急性和慢性。如果发病急,病程短,腹泻次数多,一般为急性腹泻;病程较长,腹泻次数较少,则为慢性腹泻。
读者根据腹泻与腹痛的关系可以进行自我鉴别,初步了解腹泻的原因。其方法是:腹泻伴随脐周围绞痛,多为嗜盐杆菌食物中毒;左下腹疼痛,多为细菌性痢疾;右下腹疼痛,多为肠结核或阿米巴痢疾;中上腹部疼痛,多为肠胃炎。
腹泻后腹痛不缓解者,多为痢疾;腹泻后腹痛能缓解者,多见于肠炎、肠结核;周期性腹痛,伴随有痉挛、腹痛及不适感,多为局部性回肠炎;若是腹泻伴随腹痛、呕吐则以食物中毒或肠变态反应性疾病居多。
以腹泻伴随的症状来看,腹泻伴随里急后重,多见于直肠或乙状结肠下段的毛病,如直肠癌、细菌性痢疾;腹泻伴有腹部肿块,应警惕肿瘤,多见于结肠癌或增殖型肠结核等;如触及肝脾肿大,就要怀疑血吸虫病的可能;急性腹泻伴随发热等全身症状,以肠道感染性疾病居多,如食物中毒、沙门氏菌感染;慢性腹泻伴随发烧,常见于慢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及结肠癌等。
腹泻在临床上只是一种症状,首先必须清楚其发生的原因,再根据病症给予治疗。切忌滥用止泻药。如食物中毒引发的腹泻,可借由腹泻把细菌毒素和毒物排出体外,对人体有一定保护作用,不然若是乱服止泻药,即无法将毒素和毒物排出。
再者,很多人认为腹泻都是不洁食物或细菌感染所致,因此就自作主张服用抗生素,这是不对的。在正常情况下,每个人肠内都有一定数量和比例的菌群存在,它们相互制约,对健康有益。如果滥用抗生素,将会使正常的菌群遭受破坏,反而加重病情。
腹泻患者可喝些淡茶水,帮助止泻解毒,预防脱水,其中茶叶所含的茶碱、鞣酸、维生素和多种电解质对腹泻亦有良效。
在饮食方面,除了要忌吃不易吸收、刺激性和会抑制胃酸、影响消化的油腻或油炸食物外,牛奶、羊奶因进入大肠后容易发酵,产生大量气体,引起腹胀、腹痛,将徒增痛苦,均应避免。
80%的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都体验过腰痛的滋味,尤其是很多老年朋友,更是为腰痛所折磨。
《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十九《腰痛第七》:“凡腰痛有五:一曰少阴,少阴肾也。十月万物阳气皆衰,是以腰痛。二曰风脾,风寒着腰,是以腰痛。三曰肾虚,役用伤肾,是以腰痛。四曰暨腰,坠堕伤腰,是以腰痛。五曰取寒眠地,为地气所伤,是以腰痛。痛下止,引牵腰脊,皆痛”。前人对腰痛的病因可谓颇有见解。
我们的脊柱是由30块以上的椎骨组成的。椎骨的前方是承受体重的椎体,后方是个骨环,上下重叠成为一个中空的管道,容纳了体内重要的神经结构——脊髓和马尾神经。马尾神经从椎管出来后,便按照部位组成了各条周围神经,最粗的一条便是坐骨神经。光有椎骨的脊柱是很容易“散架”的,椎间盘是连接椎骨的主要结构之一,位于前方,而强壮的肌肉和韧带在椎骨的周围加强了这种连接。
这些“软组织”保护了我们的腰骨在运动——弹跳、跑步、行走时,椎体不会互相碰撞。有了这些结构,我们还能毫不费劲地弯腰,后仰,转身,甚至做出许多高难度的动作。由于腰部承受了体重的大部分,因此长期的负载,导致了腰痛的多发。
腰痛是指腰部一侧或两侧或正中等处发生疼痛之症,腰痛既可以是多种疾病的一种症状,也可以作为独立的疾病。
由于腰痛的原因颇为复杂,因此,要确定腰痛的真正病因,就需要仔细观察、分析。腰痛的原因应该有以下几种:
1.腰痛最常见的原因是腰肌的损伤或韧带的拉伤。当用力弯腰,搬运重物或举重物之后,突然发生腰痛,且在腰椎两旁肌肉出现痉挛和触痛。同时,姿势不当、肥胖、剧烈运动等都可以导致肌肉韧带的损伤。提示可能为急性腰扭伤或腰肌劳损。
2.腰痛剧烈,有时痛会沿着神经的分布从臀部放射至大腿后侧、胭窝、小腿外侧,而发生下肢疼痛或感觉麻木,甚至针刺或电击样的感觉,严重时连起床行走都有困难,特别是不能弯腰。病人躺卧后则症状可减轻,但行走、咳嗽、打喷嚏和排便用力时,腰痛会明显加重。提示可能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也就是“软骨压到了神经”。
3.腰痛以第四、第五腰椎旁最为明显,并向一侧下肢放射,有时疼痛或麻木可下移至大脚趾,平卧时患侧下肢无法直腿抬起。提示可能为根性坐骨神经痛。
4.腰痛多发于早晨起床后,腰部或骨盆关节处有点僵硬,活动时会有疼痛感,但不明显,有时症状会反射到下肢,类似坐骨神经痛,症状时好时坏,经过一段时间后,病灶往上延伸侵犯脊椎,此时病人腰痛加剧,身体无法前、后、左、右摆动,整个脊椎发生僵硬和固连,行动不便,就应考虑为僵直性脊椎炎。
5.开始为中上腹或右上腹部疼痛,之后可累及腰部钝痛。发病时病人常坐卧不安,痛得弯腰打滚,大汗淋漓,恶心呕吐,脸色苍白,但当结石退回胆囊或进入十二指肠后,疼痛可完全消失,提示为胆结石。
6.一侧腰腹部突然发生犹如“刀割”样绞痛,疼痛可沿输尿管行走方向放射到下腹部、会阴及大腿内侧,每次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不等。腰痛发作可使病人屈腰拱背、坐卧不宁、脸色苍白、大汗淋漓,患侧腰背部有明显的撞击痛,疼痛过后,常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尿,多见于泌尿系统结石。
7.心情紧张,除了内心紧张外,同时亦可造成背部肌肉紧张。长期肌肉紧张,导致血管收缩,血液循环不良,使得新陈代谢的废物无法顺利排出而积存在组织内,特别是乳酸量增加,会刺激神经末梢,产生腰痛,这是情绪问题造成的腰痛。
8.在运动后腰痛加重,休息后减轻者,提示为类风湿性骶髂关节炎。
9.患有结核病的腰痛病人,提示可能为腰椎结核或肾结核。
10.腰痛同时伴有频尿、尿急、尿意窘迫和发烧患者。应考虑有肾盂肾炎的可能。
11.腰痛在卧床时加重,起床后反而减轻,应考虑为腰纤维组织炎。
12.腰痛且有肾区叩击疼痛患者,应考虑有肾结核、肾盂肾炎、肾周围脓肿等肾脏疾病的可能。
妇女的腰痛发生率很高,根据妇产科医师统计,在门诊中约有1/4的患者,为下腹痛与腰酸背痛而来,大都是由妇女自身的生理或病理特点造成。常见的原因有:
1.月经期:女性自十四五岁初潮过后,由于骨盆腔血,血液循环受阻,因而反射性地引起腰酸腰痛。
2.子宫颈炎:子宫颈发炎后可出现白带增多、局部瘙痒、刺痛等症状,还伴有腰酸腰痛等表现。
3.子宫脱垂:正常子宫的位置是前倾前屈位,如果西侧支撑子宫的韧带经生产过度牵引或老化后,使得子宫脱垂、后倾,同时部分神经受压,就会导致腰痛的产生。
4.骨盆腔肿瘤:包括卵巢瘤、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及其他妇科癌症,都会压迫和牵拉到骨盆腔的神经,造成腰痛。
5.妊娠腰痛:随着胎儿的逐月增大,腰部的支撑力增加,导致骶部韧带松弛,压迫骨盆腔神经及血管,也会导致腰痛的发生。
6.骨质疏松:女性停经后,卵巢和内分泌功能减退,骨质就会趋于疏松。这种毛病也常与蛋白质的新陈代谢不良有关,严重者就会引起腰痛。
老年妇女的这种情形会特别严重,有些甚至痛得无法翻身,坐起来更为酸痛。
年龄大的人常不喜欢运动,但身体上的任何部位都一样,愈不运动,愈萎缩。如果长期不运动,甚至连路都不走,那么脊椎必会慢慢疏松,终而压扁,腰痛必定指日可待。因此,女性年过35岁以后,即应补充女性荷尔蒙、钙质及增加运动,以“贮存骨本”。
如果发现有了腰痛的感觉,首先要问问自己是否有工作过劳?是否腰受了伤?若是找不出原因,那么就必务要去看医生。而日常生活中也有几点值得注意:
1.睡得舒服
睡觉约占一天中1/3的时间,所以睡姿的重要也就不言而喻了。
腰痛患者最好取侧位睡觉,以减轻腰部的承受力,尽可能避免俯卧,因为这种睡姿会使背部感到极不舒服。如果真要俯卧,请将枕头置于腹下,以支持下背部位。
至于弹簧床、水晶床、木板床都太软或太硬,无法维持人体的基本姿势,尤其是过于松软的弹簧床,不如铺有垫子的木板床要来得舒适。
2.坐有坐相
每天坐的时间仅次于睡在床上的时间。应避免长坐,每小时要站起来休息一下,并选一张舒适且可坐直的椅子,或放一个小枕头于背后,以避免身体前倾。
坐要有坐相,怎样才算是正确的坐相?首先是椅子要适合自己的身体,坐时身体与颈部挺直,膝关节与股关节呈90°,椅子座面的深度应以大腿长度为标准,高度与小腿差不多(比小腿长度低一两厘米最佳),好让两脚着地。如果椅子太低,身体重量便会落在股关节,腰部就会后弯;椅子太高太深,就会使大腿部受压有碍血液循环,人坐在上面不得不哈着腰,对腰部也很不好。
此外,坐有靠背的椅子时,要往里面坐,使背部紧靠椅背,不可坐在椅子前部,否则就会形成驼背姿势。
3.站的姿势
标准的站立姿势应该是耳、肩、股关节中点与踝关节成一直线。而当挺着大肚子的孕妇,因前侧太重,只好加重后侧,走起路来就呈现上身仰得高高的;再如喜欢穿高跟鞋的女性,脚后跟提高了,身体就会前倾,于是就得挺胸,使头部向后一点,可是还不够平衡,只得再将臀部伸向后,才能行走,这样一来身体虽然显现出漂亮的曲线美,但若长此以往就会形成腰痛。
站的姿势,包括走和跑的姿势在内。走是日常生活中锻炼背肌和腹肌最简便的方法,有助于保持正确的姿势。
4.走路姿势
走路时,膝要轻轻前伸,主要靠大腿向前沿着一直线迈步,不要内向或外向,脚跟要先着地,以脚掌外侧承受体重,然后好像用大拇趾踏地一样前进。上体不要左右摇摆,眼平视前方,特别是充分摆背,更有助于胸部得到更好的扩展。
5.适宜的鞋子
穿不合脚的鞋子往往会产生鸡眼或胼胝,有时候也会引起腰痛。
正常情况下,体重有一半的力在脚跟,剩下一半的重量分别在大拇趾和小趾上。一旦换上高跟鞋后,步行时原由脚跟承担的力量几乎都放在脚掌趾部,因为趾部会先接触地面。由于所有脚部神经都是由第四和第五腰椎的神经控制,所以脚部疼痛和穿不适脚的鞋子步行,都会引起脚部神经兴奋,传递至腰椎而引起腰痛。
因此,选择适宜的鞋子对于为腰痛所苦的患者,也就格外重要了。如何选择适宜的鞋子呢?首先,鞋子顶部要有适当空间。其次,鞋跟部要硬,以保护脚跟。再次,鞋子底部的弹性要适中。最后,鞋掌心部分要形成柔软的弓形,并有适中的弹性,以保护掌心。
6.劳动的姿势
弯腰提东西时最易造成背肌扭伤,若伤及脊椎就可能引起椎间盘脱出。因为手中提的东西若是20千克重,对力学作用支点的腰部,就会形成200千克的压力。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的动作,不论是弯腰提东西、搬运物品、抬重家具等,都要小心。若要捡地上的东西则要弯下膝盖而不是弯腰,然后再以跪姿拾起东西。
既然腰痛原因各异,腰痛的治疗也必须制订一个十分个体化方法,即针对不同腰痛原因,不同疾病阶段的包含保守治疗、微创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的系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