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经在一桌子美味佳肴面前却无动于衷,食之又无味;你是否在一觉醒来之后发现枕边湿透了;你是否有过突然间天旋地转头晕的经历……这些信号足以告诉我们身体某些部位出现了疾病。我们的身体有其特定的语言,它经常会在我们某个部位发生问题时,向我们发出一些信号,以示警醒。不过,由于认识不足,我们往往对这些“提醒”无动于衷。本章将与你一起揭密这些身体警示的信号,让你有病尽早知道,无病尽早预防。
肢体麻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症状,如怀孕、不正确睡姿、如厕久了等均可引发。一般情况下会在短时间内消除,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但是,一旦手脚麻木后长时间(超过一天)无法缓解,就可能是身体出现了疾病的信号。
肢体麻木是指肢体对外界的刺激感觉失灵,不知痛痒,搔之不觉的一种皮肤感觉障碍的症状。
虽然肢体麻木可能只是神经被压迫所造成,但因任何压迫皆可能造成永久性的神经损害,况且肢体发麻的背后,亦可能潜藏某些严重疾病的警讯。
肢体麻木的疾病有多种,以神经方面的疾病占大多数,各种疾病所表现的“麻感”也不同,所以若能了解发麻与疾病的相关性,将可作为我们自我诊断的依据。
糖尿病所引发的慢性合并症包括神经病变,尤其是末梢神经的损害,其症状表现较多样化,有可能是双肢,亦可是单肢,病人会感觉下肢酸麻烧痛和刺痛,严重者就连日常生活都受影响。
老人手脚发麻多与脑血管硬化密切相关,其中以小中风及高血压引起发麻现象最多。
所谓“小中风”,又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由于大脑组织特别是大脑皮质缺血,大脑的感觉和运动中枢发生了功能性障碍,从而导致相应部位的肢体麻木。脑缺血可引起一侧上肢或下肢麻木,或者半身麻木,一般持续几小时至数天,如不及时治疗,可发展成半身不遂症,甚至危及生命。
“小中风”除了手脚麻木或软弱无力外,还伴有头晕、头痛、视力障碍(视物模糊或复视等)、记忆减退(尤其是近期记忆下降),以及血压增高或偏低等现象。手脚麻木多为半侧,以大拇指或连同食指麻木者为常见。
高血压者当血压波动或升高时,全身小动脉痉挛,动脉管腔变窄,可使肢体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引起手足局部供血不足而出现发麻。除手脚麻木外,患者肢体可能出现僵硬、蚁行感,以及常伴有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失眠等症状。此外,血压突然降低,有时也可能出现手指发麻的感觉。
在春季,高血压患者更易出现手脚发麻,这多与初春时气候干燥、寒冷,易致交感神经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从而引起血压升高有关。高血压除可能出现手脚发麻外,有时还可能导致短暂脑缺血至脑出血,引起口眼歪斜、瘫痪、失语及昏迷等,甚至会导致死亡。
60岁以上老人容易发生脑血管硬化。所以,当老年人近期如反复出现手脚发麻现象,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血压、血脂、血糖、眼底及血液流变学方面检查。一旦确诊原发病,应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摩托车手、孕妇、靠腕部工作的人,因腕部过于频繁使用,常犯腕隧道症候群,在手食指、中指一带会发麻,有时夜晚睡醒会很麻,只要甩一甩便舒服了。而有些人仅小指、无名指一带发麻,则是肘部神经受到压迫所引发。至于左臂内侧及小指发麻,则是冠状动脉心脏病的可能症状。若是手指麻木现象持续过久或症状加重,则不可大意,因为老年人出现大拇指麻木感觉,往往是脑中风的预兆。
末梢神经病变的特点是四肢末端发麻,如同戴了手套或穿了袜子后的感觉(减退)一般。这种情况多由缺乏维生素B1或由药物及重金属,如农用杀虫剂、铅、汞中毒及工业污染有机物中毒所致。经过适当的治疗,一般2~6个月即可痊愈。
腰椎间盘发生破裂或滑动移位现象时,其主要特征是背下半部分与腿部会发生麻木,且变得极为敏感,即使是轻微触碰也会疼痛,好像针刺一般,原因是盘状软骨压迫到神经所致。而当经过腹股沟的韧带(即股外侧表皮神经)受压迫,则会引起大腿外侧发麻。
当脊椎有炎症、肿瘤等情况时,可呈现一侧肢体麻木,另一侧肢体无力;或者表现为身体下半截麻木无力等。此外,严重的跌跤、压伤或是车祸受伤,都可能造成脊椎骨骨折,进而伤害到脊髓。除了严重背痛外,伤处以下会有麻木现象,这种麻木可能是瘫痪前兆,也可能只是暂时的现象。
手脚发麻亦有可能是颈椎的毛病,如果经常伏案工作或者电脑工作者要考虑是否有颈椎疾病,颈椎病容易压迫神经导致血液流通不畅而出现手脚麻木。如果是神经根型的颈椎病,可以出现拇指、食指、中指或无名指、小指的麻木。经过理疗、牵引等治疗,症状即会减轻或消失。
中医认为,肢体发麻亦可由气血不足造成,即血虚。因为阳气虚弱,造成血虚,并且阳气无力行血,血液就达不到血管末梢,因此血虚手脚会有发麻的感觉。平时注意保养,阳虚应该少吃寒凉食物。
控制食欲的神经位于大脑的下视丘,由中枢来支配调节。食欲良好往往是健康的象征,如果你常常感到食欲不振甚至厌食,或者出现食欲大增经常处于“吃不饱”的状态,很可能即是疾病的一种征兆。
一个人如果过度疲劳就容易吃不下饭;在小孩发育生长速度减慢时,也可能没有食欲;成人在焦虑、震惊或心情不安时,就经常会难以下咽。
另外,我们所称的“苦夏”也有明显的食欲不振。苦夏就是指在进入夏季后由于气温升高,出现胃口下降,不思饮食,进食量较其他季节明显减少,身体乏力疲倦,精神不振,工作效率低和体重减轻的现象。苦夏其实并不是病,引起“苦夏”的原因大约有两种:一种是体质因素。平时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较虚弱,如果饮食失节,饥饱失宜,偏嗜生冷,损坏肠胃,以致抵抗力减弱,就很容易患“苦夏”。二是气候因素。夏季天气炎热,空气中湿度较高,暑湿邪气乘虚而入,人们白天身处炎日之下,夜晚纳凉露宿,或吹风扇,开空调过量,容易生病。
同时,食欲缺乏亦是糙皮病、脚气病(缺维生素B1)和坏血病(缺维生素C)等维生素缺乏症的副作用之一,但摄取过多维生素A和维生素D同样也会引起食欲不振。
除了上述原因,很多疾病都会导致食欲降低,如:
1.经常性食欲不佳,大便稀薄,次数增加,闻到食物气味就感不快,吃些油腻食物就会腹泻,这是由于肠胃消化机能减退,提示肠胃有病。
2.食欲减退,在心窝处有闷痛,或好像受压迫的不快感,如有恶心症状,多见于急性胃炎;若有食欲不振和胃沉重感,则以慢性胃炎居多。
3.突然不思饮食、鼻塞流涕、口淡无味、舌苔白腻,多为伤风感冒引起。
4.口臭有味,食欲低下,提示可能为习惯性便秘。这是因为便秘时肠道细菌腐败,产生有害物质,吸收后影响肝功能和食物中枢引起。
5.突然食欲减退,见食生厌,见到油腻就恶心,身体倦怠,眼白发黄,尿色如浓茶,表示可能患有黄疸性肝炎。引起黄疸的急性肝炎,在黄疸未出现之前,先有食欲不振的症状发生。所以,在未出现黄疸之前,往往会被误认为是感冒,或是胃部疾病。在慢性的肝病中,很少出现有食欲不振的情形,如果忽然有这种现象,即表示病情已经恶化了。
6.胆囊发生病变,因胆汁分泌情形不好,所以食欲会减退,尤其是患胆结石或急性胰脏炎,由于疼痛剧烈,也会影响食欲。
此外,食欲不振还可因各种急性传染病、肾脏病,以及胃癌、肠癌等恶性肿瘤引起。如慢性肾炎出现恶心厌食,即可能是尿毒症的重要警讯;又如40岁以上,出现不明原因的顽固性厌食,很可能即是胃癌的早期信号,或是其他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如肠癌、胰脏癌等。
在一般情况下,儿童或老人食欲不振往往是大病初起的前兆。很多女性为了减肥,节食过度容易引起厌食及食欲不振,这时需要提高警觉,密切观察。
由于生活过于忙碌,体力透支,很多人都有食量超常现象,通常我们都认为那是消化良好。但是,如果出现明显的食欲亢进,则有可能是疾病的征兆。
食欲亢进是指容易饥饿、想进食物及进食量明显增加,由机体热能消耗过多、代谢过分旺盛或胰岛素分泌亢进等原因引起。
如果在进食后有胃痛,或饭后不久又有饥饿感,就应注意是否有消化道溃疡。
患有糖尿病的病人的明显特征为三多,即吃的多、喝的多、尿的多,如果你喝得比平常多,食欲增加,容易饥饿,口渴且尿频,但身体反而消瘦,很可能是患了糖尿病。
如果你食欲亢进,体重却明显地减轻,同时觉得倦怠、乏力、易出汗、神经质且怕热,面部常潮红,照镜子时发现眼球突出,可能患了甲状腺机能亢进。
此外,如果曾经有头痛、目眩、意识不清等,脑血管发生严重动脉硬化时,也可使控制食物摄取的下视丘脑中枢缺氧、缺血,进而造成食欲亢进。
当然,食欲大增并不全然意味着你得了某种病,有的人从小胃口就好,例如电视上经常出现的“大胃王”,日常饭量就很大。另外,有些人由于代谢旺盛,如从事重体力劳动或特殊职业,或怀孕、分娩,体力消耗大,故必须靠多吃来补充所需能量。
水肿又称“水气”,是指血管外的组织间隙中有过多的体液积聚,属于临床常见症状之一。水肿与肥胖不同,由于水分保留太多,会表现为手指按压皮下组织少的部位(如小腿前侧)时,有明显的凹陷。
水肿的发生与渗透压有关。正常情况下,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毛细血管压会高于血浆胶体渗透压,液体从血管中渗出,形成组织液。而毛细血管静脉压低于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又回流到血管中。如果这种平衡一旦失调,则水分将过多滞留在组织间隙而形成“水肿”。
绝大多数水肿最明显的症状,就是在浮肿处用力一按,凹下之处要很久才能恢复原状,也就是医学上所称的“凹陷性水肿”。这是因为一个人细胞与细胞间的中间液体增加,细胞与细胞间的距离就较远,所以按下去凹痕自然恢复得较慢,用这种方式,即可略知自己是否有水肿。
通常水肿在脚或腿上最明显,因为重力会使液体往下堆积。依照统计数据来看,一半以上的肾脏病人会有水肿现象,有些人因水肿不是突然发生的,所以并不在意,反而以为自己发胖了。
乔先生的体重原来只有60千克,但是短短几个月内他的体重居然增加到了75千克,不光原来的裤子、衣服都穿不上,就连眼镜也小了,眼镜脚把脸颊夹出很深的印子。原本乔先生以为是发福,还打算减肥,直到医院查出他是得了一种复杂的肾脏病,经过“利尿”之后,才知道自己原来是水肿。
当然,并非所有的水肿都是因肾脏病造成,据目前所知,能够引起水肿的病变多达三十余种,其中最常见的还包括心脏病、肝脏病、甲状腺疾病伴发的水肿。
刚刚五十出头的刘太太,脸部和腿部水肿已经一两年了,钱没少花、药没少吃,却未见改善。她一直很焦虑,觉得自己得了很严重的肾病。后来,经过检查,刘太太血压正常,脉搏每分钟还不到60次,也没有发现血尿或蛋白尿,而当用手按压浮肿处,发现不会凹陷,于是医生推断很可能是甲状腺功能过低引起的“黏液性”水肿。果然,刘太太五年前曾因甲状腺机能亢进,而服用过放射性碘。在随后的血液检查中,果然证实她的水肿是因甲状腺功能低下所造成的。
此外,还有一类水肿病人,尽管医生为其做了各种详细检查和化验,结果均为正常,医院的诊断书上写的是“原因不明性水肿”。而且经过长期观察,这些人并无器质性病变,健康亦不受影响,在此统称其为“功能性水肿”,又称“良性水肿”。
(一)月经前水肿
在女性月经前的一周或10天内约有1/4的人可出现水肿(少数病人可在经期或月经来潮后发生),且多为下肢轻度浮肿,严重者可达颜面及手部,并常伴有乳房胀痛、烦躁不安、易怒、失眠、头痛等症状。随着月经来潮,排尿增多,症状即逐渐消失。
(二)妊娠水肿
孕妇正常妊娠后期,由于膨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常有轻度下肢浮肿。与妊娠中毒(毒血症)症状不同的是,其血压正常,无蛋白尿,且在休息后即可消退。
(三)高温性水肿
炎热的季节或高温下作业,由于热的刺激,引起体表血管扩张,动脉血流增加或浅静脉的扩张、淤积滞留,致使毛细血管滤过压增高,体液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间隙渗聚而形成轻度水肿,尤其是手部和足部最常见。
(四)老年性浮肿
老年人,由于心、肝、肾功能减退,血管壁渗透性增高,所以常可出现浮肿。这种浮肿,经各种检查,多半无异常发现。
(五)体位性水肿
久走或久立后,下肢静脉回流受阻,毛细血管渗出增加,就会出现下肢浮肿,所以又称“旅行者水肿”。
(六)药源性水肿
有不少药物的副作用,能影响体内的水钠代谢,引起浮肿。如经常服用类固醇、口服避孕药或非类固醇抗发炎药等,可导致水肿,但停药后即可逐渐消失。
(七)肥胖性水肿
肥胖者皮下脂肪增多,血管易于扩张,使血液淤积,加上下肢静脉压升高,就会发生水肿。本症多见于身体肥胖的女性,尤以下肢最为明显,只要定期运动以帮助减肥,即能改善。
(八)眼睑水肿
许多人早晨起床时,眼皮常会有些浮肿,这是因为睡眠中,眼睑活动减少,血液流动缓慢,使得局部毛细血管压力增加,液体流出血管进入疏松的眼睑组织,因而引起水肿。这是一般人每天起床都有的现象,并非疾病所致,然而若到了上班、上课后,仍是眼皮肿胀,可能即是疾病的征兆。
(一)****性水肿
急、慢性肾炎与肾病变症候群,是发生水肿最常见的疾病。因毛细血管与血浆胶体渗透压平衡失调,导致水分过分滞留于组织间隙,形成****性水肿。其特点是:疾病早期只在早晨发现眼睑或颜面水肿,以后向下发展为全身性水肿,按之呈凹陷状,病人面色苍白,并伴有血尿、蛋白尿、管型尿。
(二)心源性水肿
心源性水肿是由于心脏功能障碍引发的机体水肿。其特点是:水肿顺序是先从下肢踝部开始,之后再逐渐向上延至全身,按之呈凹陷状。严重者可出现全身水肿,病人常不能平卧,并伴有心悸、呼吸急促、肝脾肿大及胸腔积水等症状。
(三)****性水肿
****性水肿多见于肝硬化疾病。其特点是:常先有腹水,水肿多发生于下肢,按之呈凹陷状,但全身性水肿较少见,并可伴有肝功能异常,以及肝脾肿大等症状。
(四)黏液性水肿
黏液性水肿多因甲状腺机能低下所致。其特点是:按压水肿处不会出现凹陷,多见于颜面及下肢,严重时亦可累及全身,同时伴有贫血、怕冷、便秘、无力、毛发脱落、月经紊乱及反应迟钝等症状。
(五)营养性水肿
营养性水肿主要由于血浆蛋白或维生素减少所致,常见于营养缺乏症、慢性消耗性疾病,如严重贫血、结核、恶性肿瘤。其特点是:水肿多为全身性,发展较慢,以下肢最明显,按之呈凹陷状,同时伴有营养不良的相关症状。此外,有些女性有偏食、挑食习惯,或出于减肥目的而控制饮食,日积月累导致血浆中蛋白质缺乏,也会造成营养不良性水肿。
(六)妊娠中毒症水肿
妊娠中毒症水肿多发于妊娠6个月以后,以第一胎居多,更多见于双胞胎、羊水过多或有高血压疾病的孕妇。其特点是:水肿较严重,且呈全身性,水肿、蛋白尿及血压高是本病的主要表现。
当发现全身或局部水肿,首先要到医院做详尽的检查,只有在排除各种疾病引起的可能,且又不伴有其他症状后,才能判断其为功能性水肿。
一般来说,水肿从头面部肿起,可考虑为肾脏病;而从脚先肿起,则以心脏病居多。再者,无论是脸部或脚部过度的水肿,都要提高警觉,不容忽视。
目前最佳的处理水肿的方法是以利尿剂为主,它可促进肾脏排泄过多水分,算是对水分滞留的标准治疗法,但其副作用颇大,会造成体内电解质不平衡和矿物质流失。
乳房肿痛是女性患者经常遇到的情形,大多的乳房病变是属于良性的,但是,近年来乳腺癌患者日益增多。所以,如果一旦发现乳房痛,都要认真对待,不要大意。
通常妇女到一般外科门诊要求检查乳房,其主要症状是乳房疼痛或肿块,那么究竟是什么病症引起了上述症状呢?
年轻女性的乳房硬块,常是乳腺纤维瘤,这种肿瘤通常单个出现在一侧乳房内,偶有多个瘤体出现在双侧乳房。瘤体形状呈卵圆形,大如桂圆,小如樱桃。触摸时相当平滑,质地硬实,边界清楚。其最大特征是可移动,而且不痛或只是稍微压痛。这种瘤绝大多数是良性的,极少数会发生恶变,所以任何妇女只要发现有乳房硬块,一定要找医生检查,按照医生的指示做必要的检查项目,如超声波、乳房摄影、细胞诊断或切片手术等。
年纪稍大的女性,其乳房硬块则以乳腺纤维囊肿为主,其界限常模糊不清,硬块若有似无、时大时小,而且通常或多或少会有疼痛感觉。这种情况容易发生在妊娠期或哺乳期,患病前,可能有过乳房碰撞或外伤等情形。通常只要定期追踪即可;如果疼痛较明显,也可考虑药物治疗;若是硬块较明显,则可做超声波检查;较大的囊肿,则用细针抽取囊液检查,以确定是否为良性;假如超声波下有任何疑问,且细针抽取无法确立诊断,则须考虑切片手术。
乳腺增生是妇女常见疾病,多发于30~50岁妇女。患者一侧或双侧乳房内能触及多个大小不一的肿块(结节),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状。触摸时质地硬韧,如同摸橡皮块一般。常分散在整个乳房内,也可能局限在乳房的一部分,肿物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与皮肤不粘连,推挤时可移动,但常与乳腺组织一起移动。病人常感到乳房胀痛,在月经来潮前3~4日更甚,月经一来,疼痛即可减轻,但常不消失,摸到的肿物一般不易消退。
乳腺增生一般为良性,少数可恶变为癌。其发病原因可能与卵巢功能失调有关。经过医生检查,如果为良性,只要常吃海带(中药昆布),即有软坚散结、缩小肿块、消除疼痛的功效,同时密切观察其变化。
急性乳腺炎是由于细菌侵入乳腺组织,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感染。这种病常发生于产后3~4周的哺乳产妇,初产妇女尤为多见。
开始时,乳房局部发生肿块、疼痛,继而皮肤发红发热。脓肿形成则触之有波动感;脓肿深的,皮肤发红及波动感均不明显。同时有头痛、发烧、寒战及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疼痛等症状。
其发病原因为乳汁阻滞不得外流,使得局部乳房组织活力降低,造成细菌繁殖所致。
急性乳腺炎及时做热敷,能促进康复。方法是:产妇端坐,露出患侧乳房,以45℃左右的热毛巾拧干后,敷于乳房上。数分钟后,用手按住乳房,一捏一松,反复数十下,以达到剥离胸大肌筋膜和乳房基底部的黏着状态,使乳房皮肤下深筋膜和胸大肌筋膜放松。最后再拉、拔****,使****与乳颈部、****放松即可。
乳腺癌多发生于中年以上妇女。它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常发生在乳房外侧上方,即接近腋窝的部位,用手触摸,感觉坚硬,但不光滑,开始很小,慢慢长大,待与乳房皮肤发生粘连后,将可出现皮肤表面凹陷(酒窝状),或橘皮样改变,这是比较晚期的显著外观改变,自己可以看见。若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质硬,有粘连,表示癌已转移。
乳腺癌患者1/3有疼痛感觉,因此有无疼痛不是诊断的依据,以医生的立场来看,只有疼痛没有硬块或其他症状,通常不必担心。
当然,也有些女性在月经前一周开始感到乳房不适,表现为乳房胀疼,不敢触碰****,而月经来潮后则逐渐消失,下一月经周期重新出现,乳房检查无明显肿块。这是由于经前体内雌激素水平增高,乳腺增生,乳房间组织水肿引起的,月经来潮后,症状即可消失。
很多女孩子在为脸上的痘痘烦恼,在清晨洗脸时候,一旦发现有痘痘,就如同遭到致命的打击一样,使劲往脸上涂脂抹粉,予以掩饰。事实上,面部长痘是身体有疾病的表现。并且,不同位置的痘,代表的病症也不一样。
青春痘又叫痤疮、粉刺,是由于毛囊及皮脂腺阻塞、发炎所引发的一种皮肤病。青春期时,体内的荷尔蒙会刺激毛发生长,促进皮脂腺分泌更多油脂,毛发和皮脂腺因此堆积许多物质,使油脂和细菌附着,引发皮肤红肿的反应。其实,青少年不一定都会长青春痘;而青春痘也不一定只长在青少年的身上。
引起青春痘的因素有很多,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面鼻及胸背部属肺,本病常由肺经风热阻于肌肤所致。
2.食肥甘、油腻、辛辣食物,脾胃蕴热,湿热内生,熏蒸于面而成。
3.血气方刚,阳热上升,与风寒相搏,郁阻肌肤所致。
4.睡眠不足引起,皮肤的修复一般在夜间,熬夜容易引发。
5.外涂化妆品刺激引起毛囊口堵塞是本病的重要诱因。
6.雄激素分泌水平增高,促使皮脂分泌活跃,使其增多。毛囊皮脂腺开口被阻塞。
7.遗传方面的因素,若双亲有这类烦恼,儿女也会继承这种体质。
(一)位于发髻的痘痘
因为卸妆没有卸干净,造成毛孔堵塞和污染,容易在发髻或眉间形成细小痘痘。应加强卸妆和清洁的工作,一定要彻底搓揉干净,每星期做一次去角质工作,保证皮脂腺顺畅。
(二)位于额头的痘痘
额头上出现痘痘,有可能是压力太大,造成心火和血液循环有问题。应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让睡眠充足,并多喝水。
(三)印堂痘
如果有出现在两眉正中间的痘痘,通常有胸闷、心律不整、心悸等毛病。这时,不要尝试做太过激烈的运动,应避免烟、酒及刺激性的食品。
(四)眼头痘
靠近鼻子和眼头区域的痘痘,通常是肝机能不好所引起,需要注意调整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尽量在23时前上床睡觉。
(五)鼻头痘
鼻头出现痘痘可能是胃火过大、消化系统异常的表现。患者要少吃冰冷食物,寒性食品容易引起胃酸分泌,造成胃火过大。
(六)鼻翼痘
鼻翼突然冒出的肿大的痘痘,可能与卵巢机能或者生殖系统有关。患者不要过度纵欲或禁欲,应尽量走出户外,享受健康的自然环境。
(七)右边脸颊痘
右边脸颊出现痘痘,说明近段时间可能消化系统有问题,饮食不健康,暴饮暴食,或者是肺部功能失常,手脚冰冷,也有可能是感冒前兆。患者在饮食上尤其要注意以清淡为主,不要吃得过于油腻,少吃油炸食物,多吃蔬菜和水果,尽量避免芒果、芋头、海鲜甲壳类易过敏的食物。
(八)左边脸颊痘
肝功能不顺畅,如肝脏的分泌、解毒或造血等功能出了状况,容易在左边脸颊出现痘痘,患者需保证作息正常,保持心情愉快,不要让身体处在过度闷热的状态。
(九)唇周痘
便秘导致体内毒素累积,或者是使用含氟过量的牙膏,都是造成唇周痘痘的主因。患者应调整饮食习惯,多吃高纤维的蔬菜水果,刷牙漱口要彻底。
(十)下巴痘
内分泌失调,月经不调,导致雌性激素分泌过盛;或者吃了太多的保健品,尤其是过多补充维生素,都有可能会导致下巴长出痘痘。患者要治疗好自己的内分泌失调,不要过于劳累,也不要吃太多的保健品。
(十一)太阳穴痘
太阳穴周围长痘,说明胆汁分泌不足,因为吃了过量的油脂会让胆囊负担加重。要给胆囊减负,每天一杯苦瓜汁是最快捷的方法,或者食用其他瓜类,比如黄瓜、冬瓜,这些都能很好地帮助你吸收油脂。
眩晕是目眩和头晕的总称,人如果出现眩晕症状,则会表现为眼花、视物不清、视物旋转或昏暗发黑、站立不稳。眩晕不是小事情,一旦发生眩晕,要找出原因,切不可忽视。
人体平衡系统包括内耳半规管、小脑、脑干、脊髓、中耳、大脑皮质等部位,不论哪一部位发生故障,都可能导致眩晕。眩晕可以分为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
真性眩晕是由眼、本体感觉或前庭系统疾病引起,有明显的外物或自身旋转感。根据受损部位不同,可以分为眼性、本体感觉障碍性和前庭性眩晕。
前庭系统疾病引起的眩晕多数症状较重,如美尼尔综合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干梗塞等,常反复发作。眼性眩晕可以是生理现象,也可以是病理性的。如在列车上长时间盯住窗外的景色,会出现眩晕及铁路性眼震;在高桥上俯视脚下急逝的流水,会感到自身反向移动和眩晕。这些都是视觉和视动刺激诱发的生理性眩晕,脱离环境症状就会消失。眼睛的疾病,如急性眼肌麻痹可以出现复视和眩晕。本体感觉障碍引起的眩晕称为姿势感觉性眩晕,见于脊髓空洞症、梅毒患者。
假性眩晕是指由于全身系统性疾病引起的眩晕,如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贫血、尿毒症、药物中毒、内分泌疾病及神经官能症等,几乎都有轻重不等的头晕症状,患者有“飘忽不定”的感觉。
伴有眩晕的各种常见全身性疾病包括:
1.脑血管性眩晕:突然发生剧烈旋转性眩晕,可伴有恶心呕吐,一般10~20天后逐渐减轻,多伴有耳鸣、耳聋,但神志清晰。例如,夜间饮酒后,男性如厕时,发生眩晕,常见前列腺肥大的老年人。老年人阵发眩晕、耳鸣,头颈转动时发作,以供给内耳血液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居多。这种典型的脑血管循环不良眩晕,通常数月会发作一次,合并有枕部头痛、双耳耳鸣、恶心呕吐、手脚发麻等症状。如果每天都出现此症状,则可疑似为肿瘤。
夏冬季节,由于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发生各种脑血管意外,导致脑血管性眩晕的发生。应注意多饮水,不要突然改变体位,如厕时避免猛起。一旦发生,应尽快到医院就诊,经确诊后可以适当服用扩血管药物、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抗凝药物等。
2.脑肿瘤性眩晕:早期常出现轻度眩晕,可呈摇摆感、不稳感,而旋转性眩晕少见,常有单侧耳鸣、耳聋等症状,随着病变发展可出现邻近脑神经受损的体征,如病侧面部麻木及感觉减退、周围性面瘫等。此类眩晕发病多较缓慢,初期症状较轻,不易发现。对于逐渐出现的轻度眩晕,若伴有单侧耳鸣、耳聋等症状,或其他邻近脑神经受损的体征,如病侧面部麻木及感觉减退、周围性面瘫等,应尽早到医院诊治,明确诊断,以便早期手术治疗。
3.颈源性眩晕:表现为多种形式的眩晕,伴头昏、晃动、站立不稳、沉浮感等多种感觉。眩晕反复发作,其发生与头部突然转动有明显关系,即多在颈部运动时发生,有时坐起或躺卧时会出现变位性眩晕。一般发作时间短暂,数秒至数分钟不等,亦有持续时间较长者。晨起时可发生颈项或后枕部疼痛。部分患者可出现颈神经根压迫症状,即手臂发麻、无力,持物不自主坠落。半数以上可伴有耳鸣,62%~84%患者有头痛,多局限在顶枕部,常呈发作性跳痛。日常应注意平时工作学习的体位,在长时间伏案工作后应适当活动颈部。枕头高度适宜,垫枕过高容易导致颈源性眩晕的发生。治疗上多采用康复方法,如颈椎颌枕吊带牵引、推拿手法治疗、针灸等,严重的需要手术治疗。
4.眼源性眩晕:非运动错觉性眩晕,主要表现为不稳感,用眼过度时加重,闭眼休息后减轻。眩晕持续时间较短,睁眼看外界运动的物体时加重,闭眼后缓解或消失。常伴有视力模糊、视力减退或复视。视力、眼底、眼肌功能检查常有异常,神经系统无异常表现。
5.心血管性眩晕:高血压病引起的眩晕通过血压测定可以明确诊断。颈动脉窦综合征可以导致发作性眩晕或晕厥。发病诱因大多是突然引起颈动脉受压的因素,如急剧转颈、低头、衣领过紧等。患者感到外界景物及自身在旋转的错觉,多见于内耳迷路和脑部疾病;无外物及自身旋转的感觉,只是站立不稳,多为此种类型。
6.内分泌性眩晕:低血糖性眩晕常在饥饿或进食前发作,持续数十分钟至1小时,进食后症状缓解或消失,常伴有疲劳感,发作时检查血糖可发现有低血糖存在。甲状腺功能紊乱也可以导致眩晕,临床以平衡障碍为主,对甲状腺功能的相关检查可以确诊。
7.血液病导致的眩晕:白血病、恶性贫血、血液高凝疾病等均可引起眩晕,通过血液系统检查可以确诊。
8.神经官能性眩晕:病人症状表现为多样性,头晕多系假性眩晕,常伴有头痛、头胀、沉重感,或有失眠、心悸、耳鸣、焦虑、多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多种神经官能症表现,无外物旋转或自身旋转、晃动感。对于45岁以上的妇女,还应注意与更年期综合征鉴别。对于因精神因素导致的眩晕,首先应解除病人的焦虑不安情绪,可适当给以抗焦虑或抗抑郁药物,但要避免长时期使用镇静药物,以免增加药物的耐受性和依赖性。
9.美尼尔综合症:病人出现突发性眩晕,感觉一阵天旋地转,并伴有耳鸣、耳涨、恶心、呕吐等症状。本症多见于中年妇女,特点是突然发作,睁眼时感觉天旋地转,闭眼则感觉自身在旋转,转动头部时加剧。每次发作从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长的可达数天,甚至数周,主要是因内耳淋巴液代谢失调所引起。
10.药物引起的眩晕:患者曾经使用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有毒性药物,当出现高音调耳鸣、眩晕时,表示有药物中毒的可能。
生活中常有些人坐上汽车后没多久就觉得头晕,上腹部不舒服、恶心、出冷汗,甚至呕吐,尤其当汽车急刹车、急转弯或突然启动时更厉害,下车休息片刻即可逐渐减轻或恢复。有的人甚至未乘车前,只要看到车辆,就已感到不适。那么这又是怎么一回事情呢。
原来晕车是由于人体内耳前庭平衡感受器受到过度运动刺激,前庭器官产生过量生物电,影响神经中枢,从而出现出冷汗、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由于每个人耐受性差别很大,这除了与遗传因素有关外,还受视觉、个体体质、精神状态以及客观环境等因素影响,所以在相同的客观条件下,会出现有的人晕车,而有的人则安然无恙。
偶尔发生一两次眩晕,可能是体位改变或神经衰弱所致,不必过度担心。如果经常发生眩晕,就要去医院查明原因。预防眩晕应从日常生活做起,减小生活压力、放松心情、低盐饮食、戒除烟酒及含******食品,多吃水果。
正常情况下,人的身上是没有异味的,当人患某些疾病时,有时可通过皮肤黏膜、呼吸道分泌物、胃肠道的呕吐物和排泄物发出异常气味,通过辨别这些异常气味可以帮助我们早发现这些疾病。
1.肝臭味:患爆发性肝炎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的肝功能严重损害的患者,常呼出一种特殊性臭味,俗称“肝臭”。这种臭味是因甲基硫醇和二甲基二硫化物不能被肝脏代谢,在体内聚集而挥发出的一种特殊气味。肝臭味表明肝脏功能受到严重损害,是病情危重的表现。
2.烂苹果味:糖尿病患者在病情严重时,由于大量脂肪在肝脏内氧化而产生酮体,并扩散到血液中,致使呼出的气息中带有****,像烂苹果味。烂苹果味其实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特征之一。
3.尿臊味:患有慢性肾炎或肾病的病人,病情恶化到慢性肾功能衰竭阶段(俗称“尿毒症”),由于无尿,某些毒性物质(如尿素氮、肌酐等)不能排出体外而潴留于血中,就会使病人呼出的气体散发出尿味或氨味,它是病情趋于危重的一个信号。
4.粪臭味:患有膀胱结肠瘘的病人,肠道里的粪便可通过瘘管进入膀胱,溶于尿液中,因而排出的尿通常带有粪臭味。此外,脐尿管粪瘘的病人的粪便从脐部瘘管漏出来,大便失禁的病人不能控制大便,其身体也可散发出难闻的粪臭味。
5.啤酒花烘炉味:主要见于蛋氨酸吸收不良综合征,又称“啤酒花烘炉尿症”。病人以尿和汗存在特有的干芹菜、酵母样或者啤酒花烘炉气味为特征。由于肠道对蛋氨酸的吸收转运系统的功能障碍,蛋氨酸不能被肠黏膜吸收,经肠道菌群作用而将蛋氨酸分解,形成大量α-羟丁酸(产生特殊气味),吸收入体内经尿排出。其他症状有头发变白、智力低下、抽风等。
6.鱼腥臭味:主要见于鱼腥臭综合征,这是一种先天性隐性遗传病。由于人体肝脏缺乏三甲基胺氧化酶,致使三甲基胺在体内不能被肝脏代谢,大量蓄积。病人的汗液、尿液和呼出气体中排出大量具有鱼腥臭味的物质其实就是三甲基胺。
7.腐败腥臭味:患有膀胱炎或化脓性肾盂肾炎的病人,由于尿内有大量细菌生长繁殖,会有腐败腥臭味散发出来。
8.脚汗味:又称“汗足臭综合征”,可能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特殊脚汗气味、智力低下和共济失调等症状。由于短链脂肪酸的代谢异常,体内异戊酰辅酶A脱氢酶的活性消失,异戊酰辅酶A不能进一步氧化,致使异戊酸及其衍生物蓄积在体内而引起。病人的呕吐物、呼气、尿液、皮肤乃至血液均散发出一种特殊气味,为一种乳酪气味或者汗足的强烈臭味。
9.大蒜味:常见于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病人,其呼出的气体、呕吐物可散发出刺激性蒜味。
10.口臭:口腔发出难闻气味,一般见于口腔炎症、胃炎、胃溃疡等消化道疾病。
需要区分注意的是,由于各人种基因的不一样,东西方人的体味差异较大。很多西方人毛孔较大,汗腺发达,产生出比较浓烈的体味,这也是西方人习惯使用香水,以掩饰自身的体味的原因。
总之,当你发现自己或者周围人出现上述异常体味时,应该警惕可能是疾病的信号,最好及时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以期早期发现疾病,早期治疗,避免病情被贻误。
有一种现象,或许因其太过平常,常常不被人注意。当我们看到美食后往往都会情不自禁地流口水,当我们睡觉睡得香的时候也会不知不觉地流口水,在我们的婴儿、成年、老年时期都会流口水,那么,人为什么要流口水,过多的口水到底暗含着什么讯息呢?
口水,其实就是唾液。正常人的口水对人体健康有利的,在正常情况下,口腔中应保持0.5~1.0毫升的唾液。唾液具有较强的抗龋作用,但每天都流很多口水,而且自身无任何察觉,是一种不正常现象,要及时到医院检查,切莫耽误病情。
初生儿流口水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他们的咀嚼能力和面部肌肉收缩能力都比较弱,以致嘴巴总是合不上,才会出现流口水的情况。而此时,流口水对婴儿来说有很多好处。例如,当孩子的牙齿要突破牙肉组织时,难免会造成组织的肿胀而有疼感,多一些唾液可以起润滑作用,减少牙齿周围发炎。口水可以刺激婴儿的味蕾,促进吞咽动作的形成。另外,促进了嘴唇和舌头的运动,有助于孩子早日开口说话。
唾液偏酸性,里面含有一些消化酶和其他物质,在口腔内因有黏膜的保护,所以不致侵犯到深层。但凡事有利就有弊,当口水外流到皮肤时,则易腐蚀皮肤最外的角质层,导致皮肤发炎,引发湿疹等小儿皮肤病。
一般当孩子3个月时,口水的分泌量会明显增加。由于每个孩子成长发育情况不同,发育较快的孩子一般一岁半左右就会停止流口水,大部分孩子能够在两岁之前,由于肌肉运动功能的成熟以及能够有效地控制吞咽动作,从而停止流口水。
如果孩子口水流得特别严重,就需去医院进行检查,看是否存在口腔、吞咽功能失常等病症。
如果孩子长大了还流口水,则有可能是神经或内分泌方面发育不好,或者是口腔内有炎症以及消化不良等。
如果宝宝的嘴唇、口角或嘴巴周围因流口水多而出现水泡,表示宝宝的口腔内可能有溃疡,有可能患了口腔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