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他是监控者,作为竞底组织内部的神经中枢,他要接受各种各样的内外信息,尤其是有关底线变动以及被竞底者状态的信息,时刻注意企业不能击穿底线;
4、他是经营者,负责从外部环境和内部组织中,寻找可以突破的底线,他制定竞底战略并组织推动实施这种战略。为此,他作出预算,安排下属的工作,在关键时候甚至需要代表竞底组织,进行重要谈判和交涉。
因此,中国的老板们可以说是世界上少见的坚韧型企业家,他们大多生活在心力交瘁的底线状态。
他们为什么要对员工竞底呢?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因为他们本性的心狠手黑,而是因为他们不得不将自己承受的压力,分摊到下属身上。
领导魅力或人格魅力,是竞底者的重要资源,或“软实力”,这种魅力从何而来?
1、他有一个明确而美妙的规划或愿景,这个愿景不仅给组织,尤其能给被竞底者带来实实在在的益处,但这种益处可能本质上是看得见,却难以摸得着的。
2、他对下属的需求有深刻的了解,并能以冠冕堂皇的话语,对他人的情感需要做出漂亮的回应。中国的魅力型领导通常会讲浅显易懂、引人入胜的故事,这种故事能提高被竞底者的自信心,从而激励他们产生较高的绩效期望,并为之做出更接近于底线的努力。
3、魅力型的竞底者通常敢于冒险,给人的感觉是有魄力、能拍板,而且冒险成功的概率,由于有较精准的眼光而高于常人,在冒险失败后,他们也能为自己找到合适的台阶,让自己和下属很快忘记不那么光彩的记录。
4、有时竞底者必须给下属扮演导师的角色,此时他们的身份是最有人性化的。他们会清晰地描述自己的想法,认真倾听对方的意见,并与他们分享自己的远见和眼光,这时他们的传道授业往往令人感动。
但同样,他们扮演导师的角色,也是为了更好地对下属进行竞底,因为他们作为导师更加广泛而坚定地受到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从而更容易为自己培养出一支坚强的嫡系部队。
案例:任正非VS王永庆
台湾王永庆于2008年10月辞世,这是中国竞底色彩较淡的一位企业家,因此被人誉为“经营之神”。王的老友曾整理出14点“王永庆成功的一生的基本哲理”,广为世人认可,现以此为基础,将他与任正非比较如下:
第一、他是一位有头脑又富冒险精神的企业家。(任正非也是如此)
第二、愿意接纳雅言。(任正非较少给人这种印象)
第三、用功不倦。我是怎么知道王永庆很用功?有一次他跟我说,会把我写的文章剪下来放在床头,到了晚上就寝时,拿出来阅读。(任正非是学“毛选”积极分子,据称经常抽时间学英语,但他似乎很少向身边人学习,更不会如王永庆那样诚恳,他似乎更相信“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第四、严以律己,家教甚严。我到王永庆家中作客吃饭,他的几位小孩都会自动帮我和我太太添饭倒茶。我跟王永庆谈到台湾或经济大事,他也会叫小孩过来听我分析讲解。(从未听说任正非的孩子有类似行为,无法评论。但中国竞底者的孩子一般都是“二世祖”,要他们为别人添饭倒茶?晕。)
第五、他总是默默行善。王永庆在大陆兴学至少一万所,据我所知,他办校的钱都不是台塑公司的钱,都是拿自己的私房钱办校。(媒体对任正非的慈善事业报道不多,但华为员工抱怨以公司名义捐的钱,其实全部是员工私人掏钱凑的。)
第六、为人厚道,热爱台湾。王永庆发现原住民的生活很苦,特地在他创办的长庚护专招收原住民生,而且全部免费。(几乎没有人认为任正非和“厚道”二字沾边,其实,似乎内地知名的企业家也从未有以厚道著称的,厚道人是无法竞底的。任正非也相当爱国,经常号召员工为此努力。)
第七、不沾政治,不搞意识形态。(任正非常提醒员工远离政治,但显然他极富政治敏感性,并极善于在华为操作政治,如大辞职、大竞聘、大训话等等。)
第八、正派经营,不搞官商勾结。(对手称华为的市场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在此不予评论)
第九、不对抗政府权威,恪遵法律。(2007年华为“万人大辞职”事件显示,任正非倾向于有选择地遵守法律,并有技巧地规避法律。不过他玩大辞职这件事,不小心触碰了底线,引发社会关注和议论。)
十、了解劳资和谐,重视员工福利。宁可自己吃亏,也要处处为员工权益着想。(华为频繁的横死事件,以及“进了华为就是进了地狱”的言论,显示任正非在此方面有较大的的差距)
十一、不会剥削卫星工厂。从来不会仗着自己的权势、地位,欺负卫星工厂,所以他们都乐于为王永庆拚命。(没有外协厂抱怨华为的报道,但也没有他们乐于为华为拚命的评论)
十二、不搞独占,不以大吃小;(华为对港湾的残酷竞底,说明任正非的行事完全与此相悖)
十三、精通规模经济;(同样,任正非精于此道。)
十四、重视企业文化。 (任正非尤其长于此道,尽管对什么是企业文化,可能与王永庆有非常不同的理解。)
竞底者的眼光
一般要做成功的竞底者,除了有强大的竞底精神外,必须拥有二个最大的长处:
一是眼光要长远、要精准;
二是下手要快速、要狠劲。
其中“眼光要准”是“下手要狠”的前提,没有准确精到的判断,一个稍有头脑的人,做事都会有正常的畏首畏尾,这时就不可能“下手要狠”。在此我们讨论“眼光要准”,而“下手要狠”,则在后面的“竞底战略”中分析。
一个优秀的竞底者必然拥有独到的眼光,这种眼光最大的作用,是能帮助他发现适合于自己的竞底空间。
平庸的小说家在构思小说时,常常为“人物先行”还是“故事先行”的文学理论,而困扰不已;而平庸的竞底者在制定战略时,也必然会烦恼一个问题:
是根据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来选择机会呢?还是利用机会,去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据此,传统的战略管理理论发展出二种说法:
1、战略应该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基础,人们称之为战略核心竞争力学派。
2、战略应集中于发动企业外部的资源,以获得竞争杠杆的机会,而较少集中于企业的内部能力,人们称之为战略杠杆学派。
实际上,真正走出理论窠臼的小说家知道:人物和故事是在构思中,相互交织着成长的。
没有故事,人物“站”在哪里?而没有人物,那又是写“谁”的故事?
同样,在制定战略时,自身资源和外部机会,也是在不断的战略构思和选择过程中,逐渐明晰和显现出来的。没有定向寻找机会的意图,资源不过是一堆杂乱无章的客观存在。而没有基础的种子资源,机会不过是痴人说梦。
从本质上说,战略核心竞争力学派和战略杠杆学派这二种说法,都是有关如何使用企业资源的,不过一个重点在内部资源,而另一个重点在外部资源,这种分别是没有必要的。
用不同于对手的独特方法,有效地运用外部资源,本身就是企业的核心资源。
为了培养独特和远大的眼光,竞底者不仅要以“望远镜”,扫视全球范围内的机会和资源,也要以“显微镜”,审视自己内部的资源和机会。然后在进行分析时,不断对自己发问:
这个行业、这个产品的底线,由那些条件组成的?
我有足够的资源往哪个方向,突破哪一条底线?
如果暂时没有,到哪里去寻找资源?如何去积累资源?
另外在中国,由于信息的严重不对称性,眼光准确的一个前提是:能获得独到的信息。因此竞底者通常会编织盘根错节的关系网,既提前得到第一手的关键决策信息,又赢得必要的“软实力”。
案例:独特眼光,发现竞底产品小灵通
1996年,徐福新在担任浙江移动通信公司总经理时,发现日本有一种PHS技术,可以使普通市话变成移动通信,但这种技术由于有较多弊端,在日本正走下坡路。
是否应该将这种“落后技术”引入中国呢?中国的通信界的争议很多。
但当时电信行业的情况是:固定电话有1亿左右的装机容量,实装率不高,缺乏新的业务增长点;而移动通信生意虽然火爆,公民却对高昂的双向收费,牢骚满腹。
徐福新经过考虑,将这项技术方案交给UT斯达康公司,使他们看到了这项技术在应用中的价值,从而决定进一步研发并投入市场。
很快,以中国移动收费高昂的手机作为竞底目标的小灵通推向市场。尽管它刚开始不能漫游,通话质量较差,但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满足了中国消费者的竞底爱好:
便宜——不仅手机便宜,而且通话费和市话一样,接听电话还不要钱。
就靠这一特点,小灵通像野火一样燎原开来。
此时,如果中国移动将手机和通话费相应下调,一定能扼杀小灵通的竞底空间,但当时的GSM手机还是由一些海外大公司生产,价格无法下降;而中国移动因为在海外上市,为了保证外国投资者的利益,通话费也无法下调,因此只有眼睁睁地忍受小灵通的竞底。
徐福新独到的眼光使其力排众议,催生了小灵通这一产品。
而UT斯达康也因为小灵通的成功,于2000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并被福布斯杂志评为全球最成功的前20名小企业之一。
但由于后来没有找对新的竞底目标,UT斯达康从2005年起严重亏损,这也正说明了单纯依靠竞底,一个企业必然遇到难以逾越的瓶颈。
竞底者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新的强大工具,竞底者虽然算不上是真正的创新者,倒也同样需要高超的想象力。
竞底是一种游走在悬崖边缘的高风险工作,它不允许人们常常使用试错法,来探测哪里是底线,哪里是安全地带。因此,竞底者必须在自己的头脑实验室中,想象各种可能发生的竞底场景,将这些想象的场景和现实结合起来,去分析、揣摩、判断一切相关因素的底线:
供应商能承受的价格底线在哪里?
供应商的账期底线在哪里?
员工能承受的工资底线、加班底线在哪里?
客户对低品质的承受底线在哪里?对延期交货的容忍底线在哪里?
避税的底线在哪里?
……
优秀的竞底谈判者,也都善于先在想像中找出对手的底线,然后在谈判过程中求证,并一鼓将其打到底线。
但有时,竞底者的想象力会超常发挥,越过底线,这就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如2008年9月中国爆发的毒奶粉事件中,蒙牛、伊利、光明等奶业巨头,都想象自己添加的三聚氰胺,能控制在安全的底线内,确实,他们几乎成功了。但更加疯狂的三鹿,击碎了他们的幻想,终于将大家一起绑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显然,想象力是一种有力的工具,但也是一把双面刃,如果将它用在不良的方向,将使花样翻新的罪恶不断出现,那样最终收获的果实,一定是被打倒人们不齿的底线。
竞底者的思维盲点
中国人历来缺少批斗精神,他们从襁褓时代起,就没有被训练过:在确定什么是有意义的之前,人们不应当被动顺从地、不加批判地全盘接收他们所学的东西。他们从小到大,都处在被灌输的状态。
当他们中的某些人成为竞底者之后,又开始把前人灌输到他们脑袋里的东西,有目的、有选择地灌输给其他被竞底者,并要求他们全盘接受。
竞底者们很难做到公正思考,即对所有观点都一视同仁,不考虑个人感受,自身利益,或其朋友、公司、团体、国家的感受和利益。因为公正思考需要参照理性标准,而竞底者容易对他人的观点进行主观臆断,简单地划分为与自己意见一致的,及与自己意见相反的。
因为质疑竞底者的观点,在他们看来就是质疑他们本人,这种强烈的内心恐惧和反感,将成为他们思想中的障碍,阻碍他们进行正确的思考。
竞底者的下属们通常会觉得,要和竞底者研讨与他们习惯思维相左的观点,是困难重重的。
任正非就有这种思维倾向,由于他认识到这种倾向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在讨论问题时,尽量不透露自己的观点,以期广开言路。但实际上,在竞底文化的氛围中,下属还是千方百计想揣摩出他的想法,争取和他保持一致,博得他的赏识,而绝不敢畅所欲言。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著名行政决策研究者郝伯特·西蒙说“高层管理人员所遇到的决策问题,大多属于非经常的、没有既定程序化的,唯有依靠决策者的经验、判断力、直觉和创造力去找寻答案。”
更有学者认为:身为领导人的条件,就是设计、构思的能力,除此无他。
但中国人普遍缺少科学精神,因而缺乏设计构思的能力。这种设计与构思能力涉及到: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文化的培养、企业战略方向的选择,以及人性化的企业战略执行细则。正因为如此,竞底企业家们不得不用竞底,来取代宝贵的设计与构思能力。
竞底者通常是理性的自我中心主义者,对待他人的不同意见所依据的标准,与对待自己的个人意见有很大差异。他们通常有着理性的傲慢,缺乏对自身局限性的认识,对于自己的自欺行为,以及个人观点的局限性缺少深刻了解,但他们通常声称自己对自己了解很多,并为此自鸣得意,即使有部分人看上去非常谦恭,故作时髦的渺小和低调。
竞底者可能导致错误学习的思考习惯,如在获得有限的信息时,就急于从中归纳、总结。竞底者通常缺乏理性的勇气,他们不愿意挑战自己熟知的理念。相反,他们拥有理性的懦弱,即本能地对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感到恐惧、紧张、反感。
因此,竞底者们不得不承受身心的痛苦、忍耐和煎熬,因为他们不能通过创新,形成一种竞优的局面。
由于竞底者的自我中心主义,尽管他们常常要求被竞底者换位思考,但实际上他们自己却很难做到这一点,甚至不屑去做换位思考的尝试。
同样,竞底者缺乏理性的真诚,他们很难以要求他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以要求对手的严格证据和证明,来同样要求自己。他们更多的是理性的伪善,这种伪善常常隐含在他们空洞的说教和宏大的口号中。一个典型的现象是,竞底者通常要求员工努力加班,认真奉献,但他们却不会要求自己的孩子、亲友,也生存在这样的底线状态。
竞底者通常缺乏理性的执着,他们在肉体上比精神上更有执著性。他们喜欢说,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这种痛苦通常是指肉体上的,因为竞底者面临复杂的、令人沮丧的理性问题时,绝大多数会轻易放弃,由于他们不能忍受精神上的磨难和痛苦,因此不得不长时间地忍受身体上的不方便,和生活质量的低劣。
竞底者也不愿意坚持理性上的执着,他们习惯性地拒绝思考深刻的问题,因为这样一来就可以避免自己理性上的挫败。他们很少深入追究生命的意义,更难以想到人类的命运。对他们来说,有钱赚,过好现在的日子,就已经足够让他们的精神充实了。
案例:政府应该帮企业做什么事?企业应该帮员工做什么事?
据说,天津有位副市长访问华为时,曾向任正非讨教:“为了帮助企业发展,你认为政府应该做些什么?”任正非回答道:“政府对企业最大的帮助就是什么也不要做,只要将城市的路修好,公园和道路旁边的花草种好,这就是对企业最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