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温古知今
29677400000014

第14章 民生改革篇(4)

百乘之家,拥有一百辆车的人家,指有封地的诸侯王。

聚敛之臣:搜刮钱财的家臣。聚,聚集。敛,征收。

长(zhang)国家:成为国家之长,指君王。

无如之何:没有办法。

【今译】

之所以说要平定天下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济孤儿,老百姓也会同样跟着去做。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

如果厌恶上司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下属;如果厌恶下属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上司;如果厌恶在你前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后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后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右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左边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左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右边的人。这就叫做“絜矩之道”。

《诗经》说:“使人心悦诚服的国君啊,是老百姓的父母。”老百姓喜欢的他也喜欢,老百姓厌恶的他也厌恶,这样的国君就可以说是老百姓的父母了。《诗经》说:“巍峨的南山啊,岩石耸立。显赫的尹太师啊,百姓都仰望你。”统治国家的人不可不谨慎。稍有偏颇,就会被天下人推翻。《诗经》说:“殷朝没有丧失民心的时候,还是能够与上天的要求相符的。请用殷朝作个鉴戒吧,守住天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是说,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国家,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国家。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注重修养德行。有德行才会有人拥护,有人拥护才能保有土地,有土地才会有财富,有财富才能供给使用,德是根本,财是枝末,假如把根本当成了外在的东西,却把枝末当成了内在的根本,那就会和老百姓争夺利益。所以,君王聚财敛货,民心就会失散;君王散财于民,民心就会聚在一起。这正如你说话不讲道理,人家也会用不讲道理的话来回答你;财货来路不明不白,总有一天也会不明不白地失去。

《康诰》说:“天命是不会始终如一的。”这就是说,行善便会得到天命,不行善便会失去天命。《楚书》说:“楚国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善当作宝。”舅犯说,“流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仁爱当作宝。”

《秦誓》说:“如果有这样一位大臣,忠诚老实,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但他心胸宽广,有容人的肚量,别人有本领,就如同他自己有一样;别人德才兼备,他心悦诚服,不只是在口头上表示,而是打心眼里赞赏。用这种人,是可以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的,是可以为他们造福的啊!相反,如果别人有本领,他就妒嫉、厌恶;别人德才兼备,他便想方设法压制,排挤,无论如何容忍不得。用这种人,不仅不能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而且可以说是危险得很!”因此,有仁德的人会把这种容不得人的人流放,把他们驱逐到边远的四夷之地去,不让他们同住在国中。这说明,有德的人爱憎分明,发现贤才而不能选拔,选拔了而不能重用,这是轻慢:发现恶人而不能罢免,罢免了而不能把他驱逐得远远的,这是过错。喜欢众人所厌恶的,厌恶众人所喜欢的,这是违背人的本性,灾难必定要落到自己身上。所以,做国君的人有正确的途径:忠诚信义,便会获得一切;骄奢放纵,便会失去一切。

生产财富也有正确的途径: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生产的人勤奋,消费的人节省。这样,财富便会经常充足。仁爱的人仗义疏财以修养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敛钱发财。没有在上位的人喜爱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却不喜爱忠义的;没有喜爱忠义而做事却半途而废的;没有国库里的财物不是属于国君的。孟献子说:“养了四匹马拉车的士大夫之家,就不需再去养鸡养猪;祭祀用冰的卿大夫家,就不要再去养牛养羊;拥有一百辆兵车的诸侯之家,就不要去收养搜刮民财的家臣。与其有搜刮民财的家臣,不如有偷盗东西的家臣。”这意思是说,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做了国君却还一心想着聚敛财货,这必然是有小人在诱导,而那国君还以为这些小人是好人,让他们去处理国家大事,结果是天灾人祸一齐降临。这时虽有贤能的人,却也没有办法挽救了。所以,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

6.行百里者半九十

总理引古

“综上所述,我想明确告诉大家,摆在政府面前的第一位任务,是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行百里者半九十’。绝不能半途而废,当然我们将更加注重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注重采用经济机制的调节和经济手段的调节。谢谢大家。”

引古背景

2005年3月14日上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闭幕。会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应大会新闻发言人的邀请,与采访大会的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的提问,国内外近700名记者参加,13家媒体得到了提问机会。温家宝在记者招待会上重申:我国的宏观调控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今年将不会有丝毫放松。对新华社记者提出“今年宏观调控的特点是什么?力度会不会进一步加大?”这一问题,温家宝给予了翔实全面的解答,最后他引用《战国策》里的一句古语警醒自己,也告诫了大家。

论今之妙

“行百里者半九十”意思是说,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越接近成功也就越困难,越需要认真对待,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否则就会功亏一篑,功败垂成。

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温总理在开场白中引用这样一句古训,可谓是意味深长,发人深省。他一方面意在告诫全党全国人民,要充分认识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切不可麻痹大意、掉以轻心;另一方面又在要求我们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埋头苦干,善始善终地做好今后的各项工作。细想一下,“行百里者半九十”这句古训的确内涵丰富,意蕴深远,深刻领会和把握其精神实质对于我们搞好今后的工作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漫长而艰辛,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前进的道路上必定坎坷不平、荆棘丛生,但只要我们深刻领会“行百里者半九十”这句古训的内涵,咬住发展目标不放松,拿出一股锲而不舍的韧劲儿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常怀忧患之心,常思为民之责,常葆进取之志,就一定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一天。

古语源头

“行百里者半九十”一语出自《战国策·秦策五》。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善于描写人物,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意义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战国策》的作者直到现在也没有确定,原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因此,战国策显然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刘向只是战国策的校订者和编订者。因其书所记录的多是战国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把这本书名为《战国策》。

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刘向历经宣帝、元帝、成帝三朝;历任散骑谏大夫、散骑宗正、光禄大夫等职。曾屡次上书称引灾异,弹劾宦官外戚专权。成帝时受诏命校书近20年,未完成的工作由其子刘歆续成。官终中垒校尉,故又世称刘中垒。刘向典校的古籍主要包括经传、诸子和诗赋。典校时,又撰有《别录》。其后,刘歆以《别录》为基础,撰成《七略》,这是中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原书已佚。东汉班固因《七略》而成《汉书·艺文志》,从中可以见到《七略》的梗概。据《汉书·艺文志》载,刘向有辞赋33篇,今仅存《九叹》一篇,见于《楚辞》。刘向的散文主要是奏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刘向的散文叙事简约,论理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此外,他还编著了《新序》、《说苑》、《古列女传》3部历史故事集,是魏晋小说的先导。明代张溥辑有《刘中垒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阅读拓展

【原文】

《战国策·秦策五》

谓秦王曰:“臣窃惑王之轻齐易楚而卑畜韩也。臣闻:王,兵胜而不骄,伯,主约而不忿。胜而不骄,故能服世;约而不忿,故能从邻。今王广德魏、赵而轻失齐,骄也;战胜宜阳,不恤楚交,忿也。骄忿非伯主之业也。臣窃为大王虑之而不取也。

“《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故先王之所重者,唯始与终。何以知其然?昔智伯瑶残范、中行,围逼晋阳,卒为三家笑;吴王夫差栖越于会稽,胜齐于艾陵,为黄池之遇,无礼于宋,遂与勾践禽,死于干隧;梁君伐楚胜齐,制赵、韩之兵,驱十二诸侯以朝天子于孟津,后子死,身布冠而拘于秦。三者非无功也,能始而不能终也。

“今王破宜阳,残三川,而使天下之士不敢言;雍天下之国,徙两周之疆,而世主不敢交;阳侯之塞,取黄棘,而韩、楚之兵不敢进。王若能为此尾,则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王若不能为此尾,而有后患,则臣恐诸侯之君,河、济之士,以王为吴、智之事也。

“《诗》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今大王皆有骄色,以臣之心观之,天下之事,依世主之心,非楚受兵,必秦也。何以知其然也?秦人援魏以拒楚,楚人援韩以拒秦,四国之兵敌,而未能复战也。齐、宋在绳墨之外以为权,故曰:先得齐、宋者伐秦。秦先得齐、宋,则韩氏铄,韩氏铄,则楚孤而受兵也;楚先得齐,则魏氏铄;魏氏铄,则秦孤而受兵矣。若随此计而行之,则两国者必为天下笑矣。”

【注释】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出自《诗经·大雅·荡》。靡,没有。鲜,极少数。

禽:通“擒”,捕捉,抓获的意思。

雍:遮蔽,堵塞,隔绝。

吴:指吴王夫差,智:智伯。

铄:销毁,消损。

【今译】

有人对秦王说:“我不明白大王为何要小看齐、楚,轻慢韩国。我听说:‘王者,出兵取胜而不骄傲;霸者,主持盟约而不暴躁。战胜了不骄傲,所以能使诸侯诚服;结盟而不暴躁,所以能使邻国顺从。’现在,您大大地施惠于魏、赵,而轻易地失掉齐国,这就是骄傲;在宜阳打了胜仗,而不顾楚国的邦交,这就是暴躁。骄傲、暴躁绝不能成就霸王的事业。我为大王考虑,这种做法实不可取。

《诗经》上说:‘万事都有个开始,但很少能够善始善终的。’所以先王看重的就是善始善终。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从前智伯瑶灭掉范氏、中行氏,又围逼赵都晋阳,赵、魏、韩三国联合,终于杀了智伯瑶,而智氏被三国所耻笑。吴王夫差囚困越王勾践于会稽山,又战胜齐国于艾陵,更大会诸侯于黄池,对宋国无礼,终于被勾践所擒,死于干隧。梁惠王进攻楚国,战胜齐国,制服了赵、韩之兵,率领十二诸侯,朝拜周天子于孟津,但后来,太子申被战死,自己也败于齐国,做了俘虏。智伯瑶、吴王夫差、梁惠王三人并非无功于国,可是,都因只能善始而不能善终啊!

如今秦国攻破宜阳,占领三川,使得天下策士惶恐震惧、闭口无言;隔绝诸侯之间的呼应,使东、西二周疆界因秦兵的进逼而屡屡更改,使各路诸侯不敢聚合策划图谋秦国;还夺取了黄棘这地,使韩、楚之兵不敢西进。既已取得这样的成就,大王如果兢兢业业,谨慎到底,王霸之业可指日而待。假如慎始而不能克终,就会后患无穷。臣担心诸侯之君,河、济一带的有识之士会认为大王步夫差、智伯之后尘。

《诗经》上说:“走一百里路,即使走了九十里还只是一半。”着重指出走最后一段道路是十分艰难的。如今大王常常有骄傲的情绪,臣曾经留心观察,方今天下之事,根据诸侯的心意,不是联合对付楚国,就是并力收拾秦国。何以见得?秦人援魏抗楚,楚人援韩抗秦,只因势均力敌,正处在相持不下的局面。而宋、齐两国置身四国之外,就显得举足轻重。因此可以断言秦、楚两国谁先争取到宋、齐,谁就能取得最后的成功。秦国如果争得两家外援,就能遏制削弱韩国;韩国受到遏制,那么楚国便孤立无援而遭到打击;假如楚国先得到齐国的援助,魏国就会衰败,魏国衰败之后,秦国就会陷入孤立,饱受战祸。如果按这条路走下去的话,那么秦、楚两国必然有一方遭受败亡之辱。”

7.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总理引古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但是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都不是评功摆好的时候。我的脑子里是充满了忧患。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中国经济存在着巨大问题,依然是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结构性的问题。所谓不稳定,就是投资增长率过高,信贷投放过多,货币流动性过大,外贸和国际收支不平衡。”

引古背景

2007年3月16日11时,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会结束后,温家宝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三楼大厅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问。中国新闻社记者提到如下问题“我们知道中国的经济增长已经连续四年超过了10%,而通胀率低于3%,这在中国和世界上都是少见的。有专家认为,2007年将是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拐点,您对此怎么看待?中国经济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今后还能不能继续保持高增长、低通胀的发展势头呢?”针对此问题,温家宝作了详细的回答,并引用这一古语做了精要的概括。

论今之妙

温家宝引用苏东坡的名句“名为治平无事,实有不测之忧”来描述中国经济,指出中国经济尽管近年保持了稳定、较快发展,但其中仍然存在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结构性问题,这句话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