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时振声中医世家经验辑要——当代中医世家系列丛书
29566200000011

第11章 中医辨证中的标与本

中医在治疗上的特点就是辨证论治,辨证是否正确,关系到论治能不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现就辨证过程中分辨标与本的问题,谈谈我们的浅粗体会和看法。

标与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随着疾病的具体情况而确定的。如从正邪关系来说,正气是本,邪气是标;如从疾病的病情来说,病因是本,症状是标;如从病变的部位来说,内脏是本,体表是标;如从发病的先后来说,原发是本,续发是标;如从症状的新旧来说,旧病是本,新病是标;如按六经与六气来说,六气是本,六经是标。以上这些,均说明了标与本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有因果关系,有主次关系,也有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同时也说明疾病的标与本,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如外感风寒引起的咳嗽,则外感风寒是本,咳嗽是标;如果咳嗽以后又续发胁痛,则咳嗽是本,胁痛是标;原发在肺,续发在肝,则肺病是本,肝病是标等,这说明标本是相对的,是可以变化的。

我们曾治疗一例肺心病合并感染的患者,原系脾肾气阴两虚,此次又因外感风热出现咳嗽痰多,痰色白粘,长丝不断,满口发粘,咯痰不尽,口苦口干,不欲饮水,胸闷痞满,腹胀下坠,大便粘滞不爽,汗出溺短,脉象细数,舌苔黄褐粘腻。原有气阴两虚之证,气虚可以生痰生湿,痰湿又与风热相合,以致湿热充斥三焦,故予以苦辛淡渗、清利湿热之剂,粘痰减少,舌苔见退,共服8剂,黄褐粘腻之苔消失,腹胀下坠及胸闷痞满也见好转,大便较畅,汗出减轻,小便增加,病热稍见稳定,但仍口粘,自觉咽部仍有粘痰。因考虑原有气阴两虚情况,恐徒清利湿热治标,而不去培本,痰湿仍能继续产生,乃予益气固表、养阴清热之剂,不料2剂后舌苔又见黄腻,上述症状再度出现,扶正反而恋邪不解,故仍以清利湿热之法治疗,药后病情又趋稳定而出院。从这个病例中,可以得出两点体会:一是从正虚邪实的角度来看,虽然患者本是气阴两虚,但标的症状突出,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标急治标,就应当抓住主要矛盾,通过治标,使病情稳定,通过治标而达到治本,邪去而正安。但是在正虚邪实的情况下,若一意扶正则易恋邪,必致病情加重。主要矛盾一般来说是代表着本,但是在标急的情况下则是代表着标。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随时在互相转化着,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点;中医的标本虽也可以互相转化,但是由于中医的标本有了限定的内容,在正虚的基础上产生的致病因素,所导致的症状只能是正虚为本,邪实为标,因而次要矛盾的邪实虽然上升为主要矛盾,但是标仍是标,本仍是本,抓主要矛盾只能是标急治标,而不能误称标急是本,正虚是标。这和唯物辩证法的主要与次要矛盾可以互相转化,既有相同的方面,又有不同的方面,这可能是朴素辩证法的局限性所造成的吧!

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病因是本,症状是标,根据中医审证求因的观点,这个患者所表现的一系列症状,是由湿热引起的,因此症状为标,湿热为本,所以清利湿热既可治本,又抓住了主要矛盾。在患者稳定期并无上述症状出现,而仅仅表现为全身乏力,动则气短,口干喜饮,手足心热,大便干结等症状,这是由于气阴两虚所致,因而稳定期以气阴两虚为本,是这个患者的主要矛盾。在受到外感出现另外的一系列症状后,则气阴两虚下降为次要矛盾,湿热上升为主要矛盾了。但是不能认为气阴两虚就不是本了,只不过是旧的本让位于新的本而已。这样来体会中医的标本学说,可能更符合于唯物辩证法的内在原理。

为此,我们认为在当前整理祖国医学理论的过程中,中医界应当摆脱朴素辩证法的束缚,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指导中医临床实践,可能有助于中医理论问题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