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曹操最实用
29521700000097

第97章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曹操一生身经百战,好多时候都是以他的高超谋略化险为夷。其中在与使吕布的决战中使其兵马死伤大半就是明证。 当曹操起事不久之时,曾中了吕布谋士陈宫的巧计,贸然进入淄阳城,但曹操足智多谋,进城前采纳厂刘哗的建议,留三分之二的军队在城外,只率三分之——人城。人城后,被吕布认出,曹遂“弃袍割须”,得以逃脱;后又遏大火,手臂须发,尽被烧伤。但他不慌不忙*神情泰然。对身边的谋士郭嘉说:”今只将计就计,诈言我被火伤,已经身死。布必引兵来攻,我伏兵于马陵山中,侯其兵半渡而击之,布讨擒矣厂郭嘉听后连连赞赏,此乃良策。于是命令军土挂孝发丧,到处声言曹操已死。 当吕布得知曹操被火烧伤肢体、到寨身死的消息后,果然点起军马,杀奔马陵山来。却未想到,在接近曹操营寨时,—声鼓响,伏兵四起。吕市虽经力战而脱逃,却折了不少兵力。最后只得败归浦阳,坚守不出,这次伏击战大大减煞了吕布锐气。 曹操在战术上严格贯彻了兵无常势的兵家理念,所以他能够在在十分危急的关头,反败为胜。而曹操不止一次的运用这种灵活策略,机变的为自己谋取胜利,曹操在安众大败刘表和张绣就是通过挖地道的方式而出奇致胜的。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第三次南征张绣,将张绣包围在穰县。五月,刘表派兵来救援张绣,截断了曹军后路。曹操当时想要撤退,而张绣率兵来追杀,曹军无法前进,只好连接各营逐步向前推进。曹操给荀彧写信说:“贼兵迫我,我虽然每天只能前进几里路,但我预测到了安众,肯定会打败张绣。” 曹军到达安众以后,张绣和刘表的军队合在一起据守险要之处,曹军腹背受敌,根本无路可走,情势非常危急。 曹操乘夜间命人开凿地下通道,把军需辎重全部运过去,然后埋伏奇兵。天明以后,敌人以为曹操已逃走,就全军追来。曹操出动伏兵配合步兵、骑兵夹击敌人将敌人打得大败。 曹操连夜凿地道将辎重和一部分兵员转移,给对手造成已经逃跑的错觉;而在后面却留下了一支精锐的伏兵,自己留下亲自断后,当敌人来追击时,自然就能打他一个措手不及,取胜也就是必然的了。 透过一次次巧妙取胜的战役,不难看出曹操的权谋机变、诡道诈术,几乎达到了“变化如有神”的境界,这与曹操始终坚持运用“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临敌变化,不可先传”的兵法武策是分不开的。几乎可以这样说,在三国时期的所有风云人物中,最善于也最惯于充分运用权谋机变者实莫过于曹孟德;尤其是他在军事战争方面的权谋机变、诡计诈术,发挥得淋漓尽致,非常成功,令人拍案叫绝。

万事万物都在运动之中,不会以你的主观意识而形成规则,所以突发性的意外随时会出现在你面前。应对这些意外有的效办法是光对事物的发展作出多角度的推测、分析,再利用仍;已具有的知识、经验随机应变,从而沉着冷静地作出相应的对策。

“成事之道”机变决定成败 历史上凡是能够成就大业的人物,几乎都善于运用权术发挥自己的机变才能,以巧取胜的事迹自然也不在话下。因为兵无常势,所以他们懂得变通策略,以顺应外界的变化,并且陷之死地来造势,进而去的重生的机会。 曹操的机变和智绝简直堪称奸绝。正因为曹操城府深厚,遇事不慌,老练机智,善于权变,才能在措不及防的咄咄逼人的大小环境中,根据敌情,采取灵活对策,坦然应对而取胜。 《孙子·虚实》:“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亦作“兵无常形”。曹操自己注释此句为“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 毛泽东说他善于在战争中调动积极因素,造成“许多的局部优势和局部主动地位,去剥夺敌人的许多局部优势和局部主动地位,把他抛入劣势和被动”的战略智谋。只有高智商、巧机变的头脑,才能有如此惊天动作。 裴松之在评官波之战时也说曹操“百战百胜,败者十之二而已”,“机变无方,略不世出”,也极大的肯定了曹操的军事才能。 领兵作战没有固定不变的方式,那么,做人成事也不可拘泥顽固。法无定势,只有准确的把握住大势的脉门,加以利用,可以以奇制胜,必要的时候置之死地而后生,都是使自己反败为胜、转弱为强的方略。只要灵活机变,就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