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曹操最实用
29521700000096

第96章 “釜底抽薪”定乾坤

在绝望的时候,可以引吭高歌,自我解嘲,也可以给敌人狠狠的一击,来个釜底抽薪,断了他的生机,那么换来的当然是自己的生机。曹操就是用釜底抽薪这招多次扭转了乾坤。 曹操荡平中原时,曾多次采用“思”策,使对方误以为首操虑事不周,进而轻视曹操。而曹操本人也善于在愚中玩精,待一切形备好后,一齐进攻,迅速破敌。 曹操讨伐袁尚,在阳平大败袁尚后,回军攻冀州。但是冀州守卫深严,一时难以攻下。于是许攸献计说可以决漳河之水,淹城攻敌。曹操仔细观察了地形后,觉得此举可以断城中外援,也可防止城中人出逃。完全断了他们的出路,那么攻城略地就是迟早的事情。 于是,曹操很赞成这个计划。他先命令军队在城外掘壕堑,周围四十里,但是不可挖的太深。审配在城上见操军在城外掘堑,却掘得甚浅。于是审配暗暗发笑,认为虽然曹军是想决漳河之水灌城,但是战壕挖的深才可以。现在掘的如此之浅,根本没有什么用。所以根本不将曹操此举放在心上,更没有任何准备。 但是一到晚上,曹操就添十倍军士并力发掘,等到天明,壕深二丈,一引漳水,城中的水深就达到数尺。没等几天,城中粮绝,军士皆饿死,曹操自然不攻而胜。

曹操引漳河水淹城,从谋略上讲,他不能不考虑到地势问题(地势是引水淹城的关键和前提)。但是充分的考察后,他果断执行,白天掩人耳目,晚上就以掩耳不及迅雷之势就对敌人进行了釜底抽薪。机变、善谋自然流露。 对袁绍作战,在力量大为悬殊的情况下,曹操这招釜底抽薪就用的直接彻底些。东汉末年的时候,诸侯混战,河北袁绍乘势倔起。公元199年,袁绍率领十万大军攻打许昌。当时,曹操据守官渡,兵力只有两万多人。袁绍仗着人马众多,派兵攻打白马。 仓惶带兵回守许都自然是不可能,所以曹操干脆做出表面上放弃白马的姿态,命令主力开向延津渡口,摆开渡河架势。袁绍怕后方受敌,迅速率主力西进,阻挡曹军渡河。两军隔河对峙。 谁知曹操虚晃一枪之后,突派精锐回袭白马,斩杀颜良,初战告捷。由于两军相持了很长时间,双方粮草供给成了关键。而且袁绍是有备而来,人多马强,袁绍又从河北调集了一万多车粮草,屯集在大本营以北40里的乌巢。 曹操和袁绍如此,相持相耗下去肯定受损严重。但是,直接的对战曹操目前的兵力和实力自然难以抵挡。而最有效的结束这种局面的方法就是一不做二不休,断了袁绍的后路。 曹操探得乌巢并无重兵防守,决定偷袭乌巢,断其供应。他亲自率5千精兵打着袁绍的旗号,星夜急走,夜袭乌巢,鸟巢袁军还没有弄清真相,曹军已经包围了粮仓。一把大火点燃,顿时浓烟四起。曹军乘势消灭了守粮袁军,袁军的一万车粮草,顿时化为灰烬。袁绍大军闻讯,惊恐万状,供应断绝,军心浮动,袁绍一时没了主意。曹操此时发动全线进攻,袁军士兵已丧失战斗力,十万大军四散溃逃。袁军大败,袁绍带领八百亲兵,艰难地杀出重围,回到河北,从此一瞬不振。 正面交锋,曹操可能永远也无法击败袁绍,但是曹操很聪明,他烧了袁军的粮屯,断了袁军之根本与能源,因而大败了袁军,可谓是机变之中乾坤转向了自己。这是极为高明的釜底抽薪。 曹操作为一个无名、无功、无权的人物能如此快速崛起、迅速有效的处理突发事件,表现了他优良的心理素质,以及聪慧机变的头脑。这是他日后能够在争霸中出人头地、逐鹿中原、大显身手的基本原因。 法无常势。置之死地而后生,不仅指的是自己可以先置自己于近乎决绝的地步,然后重新谋得生机,也可以指在自己困难的情况下,置敌人于死地,从敌人的绝路上为自己谋得生机。无论是哪一种,关键是看具体情况下的运用。而对后者的最好运用莫过于釜底抽薪,让敌人没了最重要的东西,那么,取得胜利、决定乾坤的肯定是自己。

“成事之道”陷敌死地而己生 成事需要成事的霸气,用釜底抽薪的智谋,陷敌死地而使己获得生机的做法,是很多大人物用过的机变策略。他们能够雄霸天下,就在于有这种魄力,把握时机,勇超敌人,扭转乾坤,成就自己。 曹操在斗争中,就善于釜底抽薪。面对强大的敌人不和他正面硬拼,不去直接抗击敌人的锋芒,而是想办法攻击敌人的弱点,削弱敌人的气势,从而影响全局,致使敌方失败,自己获得胜利。

西汉《淮南鸿烈》中有“夫以汤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则止矣。”

北齐史学家魏收也说“若抽薪止沸,剪草除根。”所以,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但“薪”必须是敌人的关链资源,是其发展的瓶颈。我们解决问题要找准问题的根本原因,从根上解决。 因此,对手再强大,也会有弱点。对此冷静头脑,善于机变,找准对手的薄弱而又致命之处,果断的出击,就可以给对手致命的打击,也可以收到釜底抽薪的效果。有时候,无论是陷自己于死地还是陷敌人于死地,只要学会釜底抽薪,灵活处理,都能够为自己带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