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曹操最实用
29521700000095

第95章 非常之时用非常之谋

曹操善于出奇用兵,在特殊情况下,尤其是非常时期,曹操总能够利用非常的谋术,灵活应变,出奇制胜。 官渡一战曹操大败袁绍,袁绍回邺城后,不久便因积郁成疾,发病而死。通过这一仗,曹操不仅实力大增,而且还消灭掉一个自己很强劲的对手,为自己进一步统一北方扫除了一大障碍。袁绍战败,失去对河北的统治后,他的儿子袁尚为了借助外部的力量恢复袁氏在河北的统治,所以向辽东的乌恒投降。 曹操早已夺占青州,此时又先后占领冀州、幽州与并州。为了彻底统一北方,并为以后的发展扫清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曹操觉得很有必要先彻底消灭北方豪强势力,以根绝后患。于是,他亲自率领三军,向乌桓所在的辽东地区进发。 但是,遥远的路途和恶劣的天气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使得曹操平定乌桓的路程变得漫长而崎岖。长途跋涉之苦,让曹操亲率的三军和随行的数千辆兵车行进的都异常缓慢。 陷入这样的境地,当然不是曹操一开始所希望并预料到的。这样不仅延缓了既定的速度,再加上前行中无法预计的困难,更有可能被敌人发现自己的意图,贻误了战机。所以不利的境地让曹操着急万分,再加上随行的谋士郭嘉重病缠身,以至于曹操曾一度打算撤军,但被郭嘉劝阻下来。正当曹操为寻求向导而愁眉紧锁之时,有人推荐袁绍的旧将田畴深知此境,操即刻召见。 田畴喜欢读书,擅长击剑。田畴说:“这条路每年秋季都要积水。说它浅,车马却通不过;说它深,又不能通航。旧北平郡的郡治在乎冈,那里有路可出卢龙塞,直达柳城。从光武帝建武年间以来,这条道路就已崩坏,隔绝了将近二百年,但是还有一条小路可以通行。 如今番虏以为丞相要从无终经过,现在遇雨不能前进,因此防范松弛,毫无准备。如果我们表面做出要回去的样子,然后再绕道从卢龙口翻越白檀天险,到塞北空虚地带,路途既近,又便于行走,在乌桓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我们突然袭击他们,那么,乌恒毫无防备,丞相可以轻而易举的取到踏顿的首级。” 曹操听后觉得简直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于是连连称是,然后命令众将士假装撤军,并且在路旁竖一块大木牌,上面清楚的写着“方今暑夏,道路不通,且待秋冬,再来进军。” 北虏的探马看见这个木牌,以为曹操大军真的已经远去。于是向乌恒如是禀报。而此时的曹操,已经开始命令田畴率领他的部众为大军做向导,登上徐无山,直出卢龙塞,经过平冈,越过白狼堆,离乌桓老巢柳城仅剩下二百里路时,乌桓单于听说了战况,虽然他亲自临阵与曹操大军交战,但是毫无准备的乌恒大军还是被给了有备而来的曹操大军。曹军大获全胜,斩杀敌人众多。他们一路向北追赶敌人,使得敌人溃败而逃。

凯旋的曹军士气高涨,全然没有去时行军途中的疲惫和劳累。这一切不仅得益于田畴的及时解围和部将的带领,也多亏曹操能够听取下属的意见,在行军非常的时候,抛下先前撤退的想法,采用虚退实进的方法迷惑敌人,然后给予敌人出奇制胜的打击,取得胜利。 法无定势,势无常形。在非常之时,机变的权谋之术尤其重要。既然普通的方法不管用,那么就要用反常的思维,制定出发其道而行之的计划,指导自己在非常时期找到出口和出路,一次取胜。所以说,非常时期需要机变和取巧,否则,困难情况只会让人产生畏惧和退缩,非常的不利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

“成事之道”不拘于时巧为先 非常之时须有非常之谋。在山穷水尽、腹背受敌的非常情况下,如何使自己找到出路或方法,脱离险境,最后反败为胜,仅仅是衡量一个军事家是否具有大智勇的标准。成大事者无不是放远目光,以大局为重,勇于突破常规思维,成事于巧于妙。 曹操在极端困难情况下往往能够突发奇想,出奇致胜,就是因为他面临窘境能够放开心胸和头脑,灵活应变,可以以迂为直,也可以以患为利,独辟蹊径而胜。正因为如此,曹操才笑到了最后。 《孙子兵法》里说,“在战争中争取先机之利所以困难,是因为必须把从表面上看是遥远的和迂回的弯路变为实际上是近便的直路,是要把困难变为有利”。曹操正是不拘于眼前的困境看,能够采取巧妙的策略,化解困境,所以《魏书》赞他能“因事设奇,谲敌制胜”,故行军打仗做事都能“变化如神”。 要做大事就要勇于打破常规,独辟捷径。思路决定出路。面对困境,只有打破了思维定势,才能够激发新的思维,找到出路。特殊问题特殊对待,不拘于外部既定形式,勇于以巧为先,才能最终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