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曹操最实用
29521700000009

第9章 知道自己吃几两干饭

曹操虽然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官宦家庭,但是却也是一个动乱不堪、需要能人出来平定天下的年代。而对自己有充分了解的曹操深知自己的能力,也深感这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责任和使命。 曹操生于公元155年,死于公元220年,这一历史区段应属东汉末期时代。他长在东汉桓帝在位年间,少年岁月也在桓帝时代度过;步人“弱冠”之年时,正值灵帝(刘宏)在位前期,被授为洛阳北部尉;他三十四岁时,灵帝亡;其后半生(卒年六十五岁)是在献帝(刘协)时代结束的。 在曹操所处的东汉末期,有四大显著特征: 一是最高统治者皇帝腐朽无能。桓帝、灵帝、献帝三代,一代不如一代。或由外戚掌政(如桓帝在位初期由梁冀为首的外戚掌政),或由宦官专权(如桓帝、灵帝在位时均如此),或由军阀操纵权柄(如献帝即位初期为军阀董卓操纵实权),一代代的皇帝实际上已成为毫无实权的无能至极的傀儡儿皇帝。 二是封建朝廷统治集团诸势力间的争斗异常激烈、残酷。桓帝、灵帝在位期间均发生“党锢之祸”,外戚、宦官、“党人”诸集团势力无不阴谋诛杀异己,独手专权。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争夺始终没有停止过,社会并不太平。 三是由于横征暴敛,致使黎民破产,无法生存,因而统治势力与被统治民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后来,黄巾起义的爆发,就是社会政治矛盾激化的结果。 四是大小割据军阀不但图谋久霸一方,而且梦寐以求扩大地盘,因而连年混战不休。汉政权一旦失去了强力控制,各地军阀就先后崛起,这恰恰是各自为政、谋取私利的结果,而并非一日之寒。 “三国”鼎立时代虽然仍有战争,但毕竟是相对稳定的时代。而东汉末期,则是朝廷腐败、军阀混战的剧烈动荡,黎民灾难深重,渴望统一,安居乐业而不得的腥风血雨的“乱世”;曹操正是面对“乱世”来设定他的人生角色。 曹操认为这样一个动乱之世,应是一个需要济弱锄强、一统天下、安定社会、“取威定霸”的英雄时代。因此,曹操几乎一开始就把自己当作“英雄”来看的,自己的人生大任就是抑制豪强、消灭兼并、发展生产、拯救民生,成就一代霸王之业。事实上,曹操也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开始从事其“治乱”活动的。 对于曹操能够执权伏势而言,在《诸葛亮集·将宛·兵权》中有很好的解释。文曰:“夫兵权者,是三军之司命,主将之威势。将能执兵之权,操兵之要势而临群下,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随所欲而施之。若将失权,不操其权,亦如鱼龙脱于江湖,欲求游洋之势,奔涛戏浪,何可得也。”其意思是说,兵权是操纵三军命运的重要权力,如何掌握它直接反映主将的威势如何。主将如果能很好地掌握、运用它,便如虎添翼。如果有权而不会用,则不能统帅三军,会像离开水的鱼一样。

在曹操棒杀宦官蹇硕的举措取得了功效的同时,却也因此使他得罪了蹇硕等一些当朝权贵。碍于其父曹嵩的关系,曹操被明升暗降,调至远离洛阳的顿丘(今河南清丰)。任顿丘令。即使这样,这一年二十三岁的曹操却并不后悔,因为这是他初露锋芒,一展才华的机会,也是他雄伟人生的开端。很多年后,曹操在给其子曹植的一封书信《戒子植》中写道:“吾昔为顿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欤! 正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贻。”由此可见这个“知己”是相当重要的,也是能够成事的关键所在。知道自己能吃几两干饭,是人立世成事的哲理。浑浑噩噩过日子的人,从来都是只有混混沌沌的目光和心境。看不清自己的心和能力,更无从去指导自己的行动实现所谓的大业。而那些真正能够看清自己的人,总是能够早早的认清现实,找到前进的目标和动力,指导自己抓住契机成就人生。

“成事之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大凡能够成就大事业的人,都能够先对自己有个清晰的认识,无论是自己的能力优缺,他们都勇于承认,在此基础上设定准确的人生角色和奋斗策略,一步步登上人生的制高点。 人无法选择时代,但可以利用时代造成的契机。曹操生处乱世,那个时代“家家欲为帝王,人人欲为公侯”,但是曹操却最终能够傲立于群雄当中,成为了一代雄杰,源自他从一开始就有成大事的觉悟。 曹操从一开始就对个人人生做出了清醒的认识和规划,从锄强扶弱到安定天下,他以坚韧的意志显示了独特的英雄本色。他知道自己的才识和抱负,他能屈能伸,终成大业。 称雄何必论时代,重要的是能够认清自己,正确的设定人生的角色和目标。那么,一个人就会有前进的方向,即使前途曲折、多难,只要把握住机会和心中的抱负,就能够到达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