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曹操最实用
29521700000085

第85章 见可而退,知难而进

成就事业,有所作为,需要一股知难而上的韧劲,也需要适可而止的退让,为自己保留一份余地的胸襟。曹操治国打仗,勇于进退,使自己的事业不断前进。 建安二十年,曹操打败张鲁,平定了汉中之地。当时曹操心满意得,在汉中各郡设置太守、都尉,重赏将士之后,便要勒马回师。主簿司马懿急忙前来劝曹操,要趁我军士气正旺,而刘备刚刚夺得西川,立脚未稳,人心未附的有利时机,火速向益州进兵,打刘备一个措手不及,刘备必然失败。 听了司马懿之计后,曹操非常感慨地说:‘人若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意思是不同意进军。

这时主簿刘哗见曹操不趁势拿下四川,也立即劝谏说:“明公当年用步兵五千,就敢率领他们去诛灭董卓。后来您又北破袁绍,南征刘表。九州百郡,您已经十成中并兼八成了,现在您威震天下,势慑海外。如今又拔取汉中,蜀人已望风破胆,魂不守舍。蜀地只要通过传布檄文就可以平定。刘备,是人中的雄杰呀!他虽有度量、谋算,但步调较为迟缓,他得到蜀地的日子还浅短,蜀中的人心还没有完全依靠他。而今新破汉中,蜀地人情震恐,这是一种不攻自倒的形势。以曹公您的精明,借着蜀中这种倾倒的形势而用大兵压过去,没有什么攻打不下的。现今如若稍稍松缓一下,诸葛亮对治国很英明又担任丞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充当战将,蜀民之心既已安定,再据守险要,就不可再侵犯了。如今不攻取,必定为今后留下祸患。” 曹操听后说:“士卒远涉劳苦,且宜存恤。”于是不纳司马懿、刘哗之计,带兵而回,只留夏侯渊驻守汉中。 虽然司马懿、刘哗的分析固然在理,但是刘备也不是等闲之辈,如果不修养生息,贸然进蜀地,谁能够保证刘备不会做殊死反抗呢?曹操完全是出于长远考虑,采取慎重态度,见可而退,等待更好的时机更有保障。 但是曹操也颇具有一股知难而进,践约壮志的精神。曹操一生事业,当然不是一帆风顺。几多出生人死,但他依靠自己知难而进的韧劲儿,也常绝处逢生,柳暗花明。 公元190年,曹操在扯起旗帜,招算兵马讨伐董卓时,只有二十五岁,到他统一北方举兵南下时。己达到五十二岁高龄。赤壁的惨败,丝毫没有动摇他完成统一霸业的决心。他一边重振旗鼓,一边总结经验教训。当他意识到跨过长江已不现实,使毅然领重兵挺进西南,走上了由西往南向东谋求的统一之路。公元211年,五十六岁的曹操与马超战于渣关;六十岁时,西征张鲁进至汉中占领汉中后,曹操回许都,“亲耕籍田”,为进一步巩固“屯田制”的成果做最后的示范。在他病逝的前一年,汉中失守,六十四岁的曹操又一次由斜谷到阳平,与刘备展开了一场“拉锯战”。 曹操的统一宏图虽然未能实现,但是他知难而进、志在干里的执著却令人钦叹。见可而退,知难而进,是他对时势充分考量和把握的基础上做出的明智决定,他要的是千古霸业,所以,他能够放的下一时的得失,着眼未来。 见可而退,知难而进的进退之道,是竞争中取胜的一种策略,既是一种理智面对现实,放眼未来的策略,又是一种及时乘势,彻底解决,不留后患的策略。只有根据大的形势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适当的进退之计,才能争取到真正意义上的胜利。

“成事之道”时机定进退 拥有壮志抱负是成功的前提。它需要人总是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和责任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就应该永远的知难而进,不懂得把握进退的时机。成大事者,往往能够暂时压下壮志抱负所产生的激情,而是根据时机好坏来决定进退,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作为一军统帅,应该是知难而进,勇于克服各种困难。曹操不缺乏这种勇往直前的决心和毅力,更重要的是,他也不缺乏冷静处事的头脑。他难可以进,也可以退,他总是能够选择好进退之机,抓住乘势而为的机遇,做出最有利的决定。

《周易》中有“见可而进,知难而退”的说法,在敌对双方的斗争中,做某些事情的过程中,“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对常人来讲,确是明智之举,但对不信命的大英雄曹操而言则不灵了,他把“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变成了“见可而退,知难而进。”要想成事,得靠时机。他用时机决定自己的进退之方,因为成事实必然的。 所以,我们也要学习这种时机决定进退的智谋。知难而进激发人的进取心和斗志,见可而退能让人头脑冷静,理智决策。经受生活和事业的磨练,学会做到这两点,才能够在前进的路上勇往直前,不憾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