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曹操最实用
29521700000084

第84章 解决好后顾之忧

东汉未年战乱频繁,社会根基也已受到了极大的破坏,经济凋敞,土地荒芜,人民锐减,满目疮痍。“民以食为天”,而军队也非不如此。行军打仗,讲的就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果没有军粮作保障,那后果也只能是不堪设想。 曹操第一次东征陶谦,就因粮食困难,不得不中途退兵。他同吕布争夺兖州,在濮阳一带同吕布相持百多天后,也因粮食接济不上,不得不暂时罢兵自守。一次程昱在自己的辖县东阿为曹操筹措军粮,想尽办法,只勉强簿得可供三天食用的粮食,其中还杂有人肉干,为此程昱后来颇遭非议。曹操前往洛阳迎接献帝时,途中所带的一千多人全部断粮,幸得新郑长杨沛把储存的桑果干拿了出来,才算渡过了难关。曹操为此很感激杨沛,迎献帝都许后,即将杨沛调去做了长社令。 随着割据形势的形成,各集团无不受军粮供给问题的困扰。曹操深深地体会到粮食的短缺严重的影响到了他的作战计划,严重时甚至威胁到了他和整个军队的生存。不能解决好粮草的问题,无论是行军还是打仗,都因为存在着后顾之忧而不能全力以赴。人心难稳,权位难以巩固。 粮食短缺的现象是由其长久的存在根源的。汉未以来,人民大量死亡,随之流落四方,出现了大量地地广人稀的局面,粮田逐渐荒芜。而且,战乱连年,水利失修,旱灾、蝗灾等自然灾害频仍,一些已经耕种的土地,也往往颗粒无收,或者收之不多。 这样,就发生了全局性的缺粮问题,粮价飞涨。面对严峻的粮荒,不仅百姓身受其害,甚至连统治者及其军队也深受其胁。 粮食问题已严重到如此地步,曹操也想通过考虑农业经济以解决当前的饥饿问题。然而,单靠一般的手段,或采用通常的一套发展农业生产的办法,是不可能解决燃眉之急的。必须采用行之有效的非常手段,将劳动力和土地结合起来,以尽快获得大的效益。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曹操刚做兖州牧时,治中从事毛蚧就提出了两条重要建议,一是要奉天子以令不臣,二是要修耕植以蓄军资。对这两条建议,曹操当时就极表赞赏,并积极创造条件施行。经过努力,将献帝迎到了许都,做到了第一条。 第二条,就是要通过发展农业生产来增加粮食的收成,以解决十分紧迫的军粮问题。曹操当然急于想要解决。但是,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一些必备的条件,比如有完全在自己控制之下的地盘,那么才好令出必行,收成也好自己掌控。另外,大量的土地和充足的劳动力是必不可少地。所以,曹操需要创造有利的条件来实现粮草的富足。

初平三年(192年)曹操击败青州黄巾军,接受降卒30余万,同时得到了跟黄巾军一起行动的百余万人口,这些人多是黄巾军的家属,不论男女老少,都是掌握有相当生产经验和劳动肢能的劳动力。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又击败了汝南、颍川黄巾军,迫使不少人投降,进一步增加了劳动力。再加上黄巾军为数不少的农具和耕牛,这样,土地、劳动力、农具、耕牛一应俱全,为曹操开始实行他的屯田制准备好了条件。 曹操通过积极推行屯田政策,最后把在长期战乱中弄得凋敝不堪的农业经济重新复苏起来劳。而实行屯田给曹操带来的直接和最大的收获,则是解决了长期为之担忧的十分紧迫的军粮问题。实行屯田后不过几年,各地收获到的谷物每年总量即达数千万斛之多,基本上满足了曹操进行统一战争的需要。而且这些谷物分储各地,军队开到哪里大体上能做到就地或就近供应,既免除了转运之劳,又能保证及时,有力地支援了曹操对其他割据势力的战争。 有了充足的粮草,相对于其他诸侯,曹操有效的稳定了人心,消融了社会上的不稳定因素,为自己在战乱的硝烟中峥嵘头角解决了后顾之忧,极大地增强了他进退自如的机动性。 民以食为天。解决了后顾之忧,才能够毫无羁绊、全力以赴的去做想做的事情,做好想要完成的事业。如果不能将应该及时解决的问题解决好,那么,在关键时刻就会成为自己的负累,扯你前进的后腿,妨碍前进的脚步。无论进还是退,只有解决好了后顾之忧,才能 全力以赴的走向更强。

“成事之道”绝不带后顾之忧前进 一旦存在后顾之忧,人都会被其烦扰。遇此情况,果断的曹操选择了先解决后顾之忧,充足后方的粮草,然后才开始继续征伐之战。这也正是他懂得进退之机、能够成功的明智决断。 曹操认为,秦国所以能兼并天下,就是因为贯彻了商鞅的农战政策;汉武帝所以能申定西域,就因为以军人戍边屯垦,解决了军需之急。因而他把“秦人以急农并天下”和“汉武以屯田定西域”为学习的榜样。 毛泽东对曹操的屯田政策极为重视,多次从肯定的角度谈及,对(三国志》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多处划了着重线,有的地方在天头上还划着三个大圆圈。可见毛泽东对曹操的屯田政策十分赞赏。 在进与退之间,人都要为自己保留足够的空间。想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干脆利落的为自己解决好后顾之忧,然后才能全身心的投入未来的事业,保证万无一失。如果不能解决好后顾之忧,就不能打必胜之仗,成百分百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