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曹操最实用
29521700000083

第83章 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群雄争霸,官官相争的时候,即使聪明如曹操,他也不得不时刻提防着他人。气势太旺,引起别人嫉妒的时候,更是要小心。有时候,把握好进退的节奏,明智的选择退一步,不仅能够置身事外,旁观者清,还能够得到前进的机会。 曹操当年初出道时,一个棒杀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就让他名噪一时,同时还得罪了很多权贵。后来,曹操在镇压青川起义军后,因军功被升迁为济南相国。曹操在任济南相国后,又发挥了他严令必行的一贯作风,两年中连续实施了两项大的举措,—是罢贪官,一是毁淫祠。这使他的影响再次大增,政绩卓著,仕途也呈现蒸蒸日上之势。 曹操对他做济南相时所做的这两件事,虽然并不后悔,但也隐隐感到后怕。因为曹操的行为不仅得罪了朝中宦官,地方豪强也对他恨之入骨。曹操一方面不愿意违背自己的志向去迎合权贵,另一方面又考虑到已经多次触犯权贵,再这样干下去,以自己的实力不仅不能够避免祸端,而且还有可能会使全家受到连累。

同时,曹操也考虑到在这样的职位上根本不会有大的作为,很难成就自己的事业。所以他必须为自己找到一个新的出口。所以,为了避免发生不测之祸,也为了给自己更多的时间思考未来,曹操辞去了济南相国的职务,请求回到宫中值宿,担任警卫。 曹操请求赋闲,都没能解了的诸常侍和豪强的怨恨。但就是这点心愿,宦官和贵戚们也不能让他得到满足。权贵们的心计是既要把他调离济南相位,又要把他排挤在京师以外。于是“征还为东郡太守”。东郡太守与济南国相地位相等,用现在的话说是同级调动。且就当时的地域重要性而言,东郡地位和济南国相地位也不相上下。曹操由这次调动验证了自己的担心,因此托疾不就。因为不去做东郡太守,朝廷便再次给了他一个闲差事,任命他为议郎。 曹操乞留宿卫,纯属以退为进,本来就不是他的本意。没想到权贵们还步步相逼,接着更加验证了曹操的担心。曹操清醒的认识到,他不仅要躲祸,还要加快脚步为自己谋划,既然现在采取了退的策略,那么就必须为自己找到进的机会。 对于议郎一职,曹操推辞称有疾病,就告辞还乡了。曹操回到家乡谯之后,充分抓住了这个充实头脑、韬光养晦的好机会,春夏读书学习,秋冬打猎锻炼,表面完全是一副自娱自乐的景象。实则使,他同时也在为自己的出路找机会。 曹操在家闲居的一年中,地方叛乱和黄巾军余众的起事不断。八月,灵帝为了加强守护京师、保卫皇室的力量,组建一支新军,在西园成立了统中,设置八校尉统领。西园新军是禁卫军团,专门负责皇室的安全保卫工作,以备随时应付可能出现的动乱局面。灵帝不仅选中了宦官蹇硕,武官袁绍,而且因为曹操当时的声望和良好的形象犹在,所以他也选中了曹操。由此,曹操被任命为八校尉之一的典军校尉之职。 这对于闲居在家正在谋划出路的曹操来说可是个大好时机。终于可以再一次名正言顺的重出官场,而且进西园新军当将领,还将他直接送进了皇室担任要职,可以说是让他的事业不仅重新起步,而且还迈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他欣然赴任。 从此,他开始接触到军队,并逐渐发展自己的力量,直至成就霸业。而这次曹操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并把握的相当成功,也成为他早期人生的重大转折点。 退一步,海阔天空。执拗的抓住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只会让自己身心俱疲,毫无收获。退一步,不是妥协和认输,也不是不思进取,退而求其次。而是根据具体的情况,因时因地采取的以退为进的策略。只有退一步,看清了其中的利害关系,理清了相互间的头绪,才能用清醒的头脑有力、有节的解决遇到的问题,迎接更大的挑战,走向成功。后退是为了更好的前进,把握好进退的步伐,退一步的时候也就是生机重现的时候。

“成事之道”有一种后退叫前进 凡能成大事业者,在奋斗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会遇到需要后退、让步的时候。智慧如他们,不是一味的忍让和后退,而是把握良好的时机后退,并且从后退中汲取能力,然后再借助良好的时机实现更大的进步。 曹操的一生和其他成大业者一样,几进几退,都能很好地把握进退的关键。曹操以曲求伸、以退为进策略的胜利,使他的政治欲望逐渐膨胀起来。志向的高远,胸有城府的官场谋略,也预示着他的政治作为将更加出色。 常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确,后退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境界。因为忍得只是一时,退的只是一步。所有的后退都是为了更好的前进,在需要时发挥出自己更大的能量。

一个欲成就事业的人,必须把握好进退的节奏。需要作出些许的让步的时候,不妨给出让步的姿势,让别人信服,也好让自己更好的蛰伏。然后需要做的就是养精蓄锐,伺机而动,步步为营,实现退一步进三步的胜利。当然,即使小有成就,业决不能沾沾自傲,防止旦夕祸福的转换,防患于未然。总之,只有在进退间都好好把握,才能确保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