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曹操最实用
29521700000077

第77章 借势生风才更威风

曹操善于借势生风,让自己的言行举止更有权威和公信力。而最让他威风八面的一面旗就是汉帝这个靠山。 汉献帝从登基即位开始,就是一个被人玩弄于鼓掌之中的人物,有皇帝之名而无皇帝之实。但他又必竟是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谁有机充当他的保护人,谁就有在政治上发号施令的主动权。因此,尽管献帝是一个废物,但谁都不肯迫切他,而且还都千方百计地想得到他,并为他展开了一系列冲突。 初平元年(190年)二月,董卓将献帝西迁长安,安置在未央宫中。董卓大权独揽。多行不义,被司徒王允设计除掉。王允执掌大权,献帝仍是一个傀儡。王允刚愎自用,不讲策略,树敌太多,被董卓部将李催、郭汜杀死,献帝于是又落到这伙人手里,还是个傀儡。 献帝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度日如年,很想东归洛阳。关东州牧郡守怀着各种各样的目的,也都想让献帝东归。如徐州牧陶谦、北海相孔融都曾打算献帝迎回洛阳。 而曹操很早就从献帝身上看到了自己可以拿来借用的威信力,于是他也参与了这一场争夺战。他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努力借助任何有利的机会和献帝拉近关系,并且逐步的让献帝信任自己。 初平二年(191年),曹操做东郡太守不久,皇室刘邈到长安奉表贡献,在献帝面前极力称赞曹操忠诚,曹操为此感到非常高兴,很感激刘邈。初平三年(192年),曹操做兖州牧不久,太傅马日碑、太仆赵岐奉诏抚慰关东,曹操同袁绍听说后,都亲自带兵到数百里以外去迎接,临别时,还相约在洛阳会合,共同将献帝接回来。 当时兖州治中从事毛蚧建议曹操为成就霸业,应该尽早做出长远的考虑,稳固根本,发展生产,储蓄军资。实力足够时再挟天子以令不臣。只有如此,霸业与王道才能取得成功。曹操对毛价颇具战略眼光的建议自然十分欣赏,当即采纳,并且升他为幕俯功曹。 曹操这个时候虽还不具备将汉献帝接到身边来的条件,但他却开始努力创造条件接近朝廷,尽力寻找机会表达自己忠于皇帝的心意。 初平三年(192)底,曹操派从牡王必出使长安,想办法接近汉献帝。王必在路上经过重重阻挠,最后还是到达长安,并用重金贿赂了李催、郭汜后,得以见到汉献帝。虽然这次朝廷未给曹操加官进爵,对其兖州牧的地位也没给予正式承认,但却达到向献帝表示效忠的目的,取得了献帝和他周围的一班公卿大臣的好感,为最终取得献帝对他兖州牧地位的承认,并进而西迎献帝,总揽朝政创造了有利条件。 兴平二年(195年),李依等凉州兵马内闭5火并,长安成了战场,乱箭竟射到皇帝面前。在李催囝5将杨奉和大臣董承的具护下,在第二年夕六月,献帝总算回到故都洛阳。这时曹操也大抵平息·厂兖州的大小战事,真正占有了兖州。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得到了朝廷兖州牧的正式任命。

献帝来到洛阳,曹操打算将他迎来汗县。因为洛阳在历经董卓之祸后,已成一片废墟,既无宫室又无粮草,是帝与百官狼狈不堪。但曹操要实施自己的计划也有很大阻力,一些人对此有疑虑,认为关东尚未平安,杨奉等护驾诸将刚来洛阳,正北连河内张扬,一时班以将其制服。苟或则坚决支持曹操的想法,鼓励曹操果断的将汉献帝迎来。 最终,曹操凭借自己和谋士的智慧,通过百般努力取得了这场将汉献帝迎到身边的争夺战的胜利。从此,曹操不仅使自己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也可以借用天子的名义发布诏令,选拔人才,讨伐不臣,使一切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而且都变得名正言顺。 借势生风更威风。成就事业,有所作为,其实也就犹如一场博弈之战。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自身的实力和智慧,有些时候为自己寻找一面更加有力的旗帜,壮大自己的威风,成功的把握也可以更大。

“成事之道”借强者之势 借势有助于成事。大凡成事,大多源于势。要想成就一番大事,就要先造势,借用强者的势,打出一个能令人信仰的招牌,树起一面能令人归附的旗帜。 曹操能屡破强敌,以弱为强,离不开他“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招妙旗。他借天子之势,造出了对他十分有利之势,从此他步步主动,处处占先。他的这一策略可谓高屋建瓴,非常成功。不仅借天子之光照亮了自己,更是借助了无人能及的制高点的宝地,开拓了属于曹氏的疆土。 《孙子·势篇》中详细介绍了势的利用。谋势者,善于辩势、蓄势、造势、乘势、借势,力之所至,势如破竹。曹操就很好的、彻底的贯彻了这一点。 弱者要想变成强势,有一个可用的策略就是借势。因为自己处于弱势地位就放弃自己的计划,是多么愚蠢的行为。要善于借用别人的力量,尤其是强者的力量。不是站在强势的对立面挑战它,而是站在强势的制高点利用它,借强者之势成就自己。所以,欲强自身,应该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势,然后寻找并锁定目标,一举拿下,借势生风更威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