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曹操最实用
29521700000075

第75章 找一个名正言顺的借口

曹操向来不信天命,他注重事在人为,更相信天下是打出来的。但是,毕竟信天命的人不在少数,如果存在了对自己有利的“天命”,那么利用人们的信仰为借口,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借力发展自己的实力。 桓帝在位年间,原春秋时期楚、宋二国分界的地方曾出现一颗黄星,通晓天文的辽东人殷预言五十年之后将有“真人”诞生于梁、沛二国之间,而且具有锋不可当的趋势。“真人”即真命天于。 桓帝公元150年亲政,到官渡之战曹操全歼袁绍十余万大军的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刚好五十年。加上兵强马壮的袁绍也败给了曹操,那么,当人们将这些联系到现实的时候,就好像发现了强有力的证据一样,自然而然的认定殷言中的“真命天子”就是曹操。 殷的预言的“实现”给了人们以此强有力的心理暗示。此时曹操虽然实力已经不容小觑,但是还远没有达到坚不可摧的地步。他还需要更好的时机和更加名正言顺的理由,为自己铺路。 本来,曹操占据的邺城就有一定的说法。邺城始建于春秋时期的齐国,它四通八达,既是北方的经济枢纽,又是具有战略价值的军事重镇。当时的人们都认为邺城占有天时,谁占据邺城,就能成为真龙天子。 当时,曹操任代兖朔牧,功绩卓越,或许王立凭借其专业史官特有的直觉已看出雄才大略的曹操终将赢得天下。

至兴平二年(公元195年)时,献帝蒙尘,被李催、郭汜追至曹阳涧,欲沿黄河东下洛甲之时,侍中兼太史令王立便向宗正刘艾说,凭他对天象的观察,汉室气息将尽,魏一定有能够兴起的人。此后他又多次启奏献帝说,天命显示只有曹操能够承接汉室,安天下,只有征召曹操加以重用才是上策。 在王立看来,“高”即“魏”,若魏地据而有之则可为“当涂”之“阙”;“涂”通“途”,“当涂”即“当途”、“当道”,“当道”是“当权”、“掌权”的形象说法,而“阙”象征君权,因此执掌东汉中央政府大权之人可以左右国家政局,必将代汉而立,而其恰当人选只有曹操。 第二年,曹操领兵至洛阳,移驾许都,始闻王立之语,担心由此引起物议而成众矢之的,便派人求告王立:“知公忠于朝廷,然天道深远,幸多言!”本来,曹操是不相信“天命”的,但在公众场合又不明确地否定这些无法让人琢磨透的东西,就是想要在人们面前放个烟雾弹,造成似假亦真的现象,前有地利,后有史官的证言,那么,人们自然相信这种说法的正确性。 通过王立的一番暗示,不管是贫民百姓还是为官者,肯定在心里都得到了曹操有天子之命的暗示。再加上说出这些的人又是史官,可信度极高,所以人们更加确信。从而为曹操暗地里为他的霸王之业做准备找到了借口和理由。 于是,受这一暗示的启发,曹操发现既然人们相信他有治国安邦的天子之命,那么他就可以名正言顺的进行自己的霸王之业了。所以他大举进军河北。河北初定,曹操便致力于新的大本营邺城的扩建。他亲自参与设计规划,调集军民施工,直到他去世前的建安二十五年工程从未停歇。经过十五年的努力,邺城的街市、宫苑、官署、学校、兵营、仓库、作坊等布局严整合理,气势开敞宏伟,俨然一派都市景象。 邺城除城廓拓展之外,城内又先后建造了文昌殿、听政殿、鹤鸣宫、楸梓宫、金虎台冰井吾、铜雀台。文昌二殿是曹操处理军政大事、接见属下将吏的地方。鹤鸣二宫可能是曹操为集中方士而专门修建的。著名的是位于北城西北隅的铜雀台、金虎台和冰井台,分别于建安十七年、十八年和十九年峻工,“殿阁鳞比,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曹丕代汉之时,邺城为魏国五都之一。西晋以降,后赵、北魏、前燕、东魏、北齐五朝皆定都于此,几次大规模扩建,邺城有了“东方名都”的美誉。 邺城最后虽未保存下来,但对曹操来讲,其意义却是非同寻常的。曹操从原来匡扶汉室的思想中跳出来,运用“天命”之说,为自己找了一个名正言顺的借口开始为自己打天下。实现了很好的借力生力的制胜之道。 欲成事,先借力。即使万事俱备,没有好的东风也不易有大的作为。善于运用博弈之道,借力而上的人,面对困难挫折也能轻易克服,实现成就上的飞跃。不会借力生力,也不会为自己找一个名正言顺的借口的人,就容易被现实的磨难所阻碍,难以实现成就大事的决心。

“成事之道”好风凭借力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历代统治者为了巩固地位,多数会采用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来麻痹人们的心灵,以维护其统治。即使是英明的君主,有时候为了稳定天下,也会找一些借口抚慰人民。毕竟,万事俱备,也需要好的东风助威。好风凭借力,才能上青云。

曹操就是通过假借天意,给人们来了一剂心理暗示,然后慢慢的将汉室架空,巧妙地转接成魏室。其实,假借天意,制造舆论,是许多大人物起家的一件法宝。比如秦末起义领袖陈胜、吴广就是在鱼肚子里藏有“陈胜王”的语言而建立陈、吴二人的领导权的。 当年,出身于巷闾之中的刘邦,为了弥补自己没有赢政和项羽所具有的先天的政治优势,他就编造了“龙种”、和“龙气”的传说,把自己神化为赤帝之子。在君权神授的传统观念下,把自己和秦始皇拉到了同一水准上,为他的造反、称帝提供一个瞒平过海的舆论基础。最后打败西楚霸王,开辟大汉江山。 虽然这样做多少有些迷信,但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不是他的内容,而是他的形式传达出的借力手段。想要成事,单靠一己之力难免有些无暇应对,而且势单力薄也难经久考验。做事向来都是借势生风,名正言顺,对自己的处境会更有利。如果能够假借外力,或者是自己创造出一定的外力并加以引导,在趁势利用,那么也能引起轰动效应,达成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