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曹操最实用
29521700000006

第6章 积极思考才会更有奔头

当人生进退维谷,茫然无措之时,天下之人的看法与作为大相径庭,所以总是碌碌无为;而英雄总有独到的见解与鲜明的个性,所以总能别具一格,独树一帜。所以,只有努力发挥思考的作用,才能做到独具匠心,在人生路上才能更有奔头。 公元190年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像州刺史孔、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王匡、勃海太守张遨、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起兵,众各数万,共推袁绍为盟主,讨伐逆贼董卓。 当时,曹操带兵随着张邈来到酸枣前线,到后被命代理奋武将军的职务。当时曹操自己的武装力量共五千人(一说三千),因为曹操怕兵多了,目标大,意气盛,与强敌相争,可能成为祸根。这是曹操在当时非常复杂的环境中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考虑,充分表现出曹操懂得积极思索的明智与冷静的个性。 到了二月,董卓挟持献帝西迁,还杀害了袁绍在洛阳的亲属,自太傅袁隗以下共50余人。并把洛阳的宫室、官府以及二百里内的房屋全部烧毁,洗劫一空。又强迫洛阳周围数百万人口迁至长安宁,一路上,军队不断的驱赶、践踏、抢掠,死伤不计其数,还有很多人因缺粮而饿死,尸体布满了西行的道路。董卓又指示吕布挖掘皇帝及公卿百官的陵墓,盗取其中的珍宝。 董卓迁都长安后,自己却屯兵洛阳,并派部将徐荣到洛阳东面的荥阳一带抵御关东诸军。此时讨卓联军的声势越来越大,讨伐董卓已经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袁绍等人早已在董卓回长安之时,便做了初步的军事部署,但是袁绍等人胆小怕事,惧怕董卓兵强“莫敢先进”。曹操见此情形,很是着急,因为当时正是消除董卓的最好机会,于是对袁绍等人说:

“我们发动义兵诛除暴乱,斩杀董卓,现在各路大军已经会合在一起,还有什么可犹疑的呢?在我们起兵之初,董卓倚仗王室,占据洛阳、长安附近险要,且残暴无道,已经够让人操心的。可如今他居然焚烧宫室,劫迁天子,弄得举国震惊,人心惶惶,这正是消灭他的最好时机。与他一战便可安定天下,这个时机可万万不可失啊!” 此时的曹操,便昭显出了过人谋略与见解,面对董卓长安作乱,并未像袁绍等人一般惧怕,反而经过深入的思考后,目光独具,将局势分析的一清二楚,指出董卓犯上作乱,此刻出兵征讨,正是为民除害,并誓与董卓抗争,势必将其歼灭。 但是关东诸侯并没有采纳曹操独到的见解,于是曹操决定单独行动,引兵向西。面对曹操大但行动,只有济北相鲍信表示同情和全力支持。鲍信,少有大节,宽厚爱人,沉毅有谋,在董卓初入京时,曾经劝袁绍袭卓,绍不敢发,遂不足成大事。虽然当时曹操的地位还不如自己,但是他却十分的看重曹操,并认为将来成功者定会是曹操。 因此在别人依附袁绍的时候,他却对曹操说:“夫略不世出,能总英雄以拨乱反正者,君也。苟非其人,虽强必毙。君殆天之所启。”此话中的“苟非其人”指的是袁绍,暗喻曹袁必争,最后失败的是袁绍。另外,给予曹操一点支持的还有同举义兵的陈留太守张邈,他让部属卫兹带上一小部兵跟随曹操。 但是由于双方兵力相差悬殊,曹操一败涂地,万不得已回到起兵老营酸枣。可令他万分失望的是:各路义军十余万人,每日只是饮酒作乐,毫无进取之心。他感到非常愤慨,忍不住加以指责,并就诸军如何调动安排谈了自己的建议: “渤海太守袁绍率领河内的军队驻守孟津,酸枣诸将驻守成皋、敖仓、轘辕、太谷,袁术率领南阳的军队驻守丹水和析县,并开进武关以震摄三辅地区。大家深沟高垒,不同敌兵交战,多虚设疑兵,以显示天下群起而攻之的形势。以正义之师讨伐叛逆之敌,天下很快就可以平定。现在大家以讨伐董卓的名义起兵,如果心怀疑虑不敢进兵,会使天下的人感到失望,并且我也为大家的行为感到羞耻!” 当时各路军队名为结盟,但实际上各有各的打算,谁也不愿置自己的兵马于前阵。因此,曹操这种据险、示势、疑敌、引而不发的战略思想,依然不为张邈等用。 曹操在结盟这条路上碰壁,终日面对散漫、不思进取的结盟军,安生恨铁不成钢之心。这时的曹操终于意识到,要想达到讨伐董卓的目的,光指望别人是不行的,还得依靠自己的武装力量,走另外一条路。 因此,曹操北归后与袁绍接触,企图对袁绍施加影响,使局势改变,但是,他在许多问题上与袁绍不能取得一致,甚至针锋相对。遂与袁绍分道扬镳,并自立门户。 曹操不同于常人之处,便是他对与远景的把握,深思熟虑后,才走出一步。曹操不是料事如神之人,而是其长远的眼光以及其成熟的思考,才是常人不及之处。 “成事之道”多思善疑,才有真知灼见 布莱希特说:“思考是人类最大的乐趣”。换言之,如果没有了思考,我们的人生将失去光彩,人类的科技将不再飞速的进步,社会也不会有更大程度的发展。 在众人讨伐董卓之时,曹操不仅在当时混乱的时局下主动的独立出来,自立门户,并站稳了脚跟,而且积累了足够的力量后消灭董卓,并将其势力一点一点的壮大。这一精彩布局,显示了曹操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而且有着深邃的谋略。 正是由于将自己的整体思考的十分透彻,曹操才看清了眼前的形势,使个人的才智得到了充分发挥,并把握住了较为成熟的时机,勇敢的站在了乱世红尘中。人生是可以止步的,但是思考是永远不会停止的。

由此可见,只知道思考的人,只能原地踏步;只懂得思考的人,只有谋略没有作为;只善于思考的人,只能存在在小作为的层面上;既知道又懂得又善于思考的人,才是能被时代打上烙印的枭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