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曹操最实用
29521700000058

第58章 节骨眼上还要靠自己

曾经的曹操也是满怀壮志,建功立业,成就大事。但是一开始并不是一帆风顺,想要找个可以依靠的力量,发现也不是那么容易。 诸将联盟讨伐董卓,一方面是联军力量薄弱,另一方面则是力量涣散,没有形成一定的凝聚力。各方虽然统一形成统一的战线,但是却又都不肯做先锋,出兵讨伐。究其原因就是担心自己的实力受损。这也因此导致了联盟军的失败。 讨伐董卓失败后,各方都回到了自己的根据地,依然能够拥兵自重,保持一定的实力。而这对曹操来说确实很大的打击。因为曹操此时并没有自己的根据地,实力也很薄弱。由于相互之间竞争的关系,自己也不可能找到一个真正的靠山。就像联盟军一样,关键时刻肯本就靠不住。 因此,从这件事情当中,曹操也深刻认识到,要想成就大业必须发展自己的势力,不能走倚人而起的道路。节骨眼上没有人能靠得住,只有靠自己才最保险。 所以,对于来之不易的机会,曹操勇于把握住,并运用自己超强的手腕能力加以整合,从而扩大自己的实力。形势来了,要果敢抓住,好牌还需自己来打。 当关东州郡起兵讨伐董卓,双方胶着在荥阳和河内一带,对人民的反抗斗争暂时无暇旁顾时,青州、翼州一带本来就已发展到百万之众的青州黄巾军和河北黑山军,便以燎原之势发展起来。并很快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一支不可小视的力量。 初平二年秋,数十万黑山军进攻冀州的心脏邺城。接着南渡黄河,进攻与魏郡毗邻的东郡,东郡太守王肱无法抵御。这时,青州的百万黄巾因受到袁绍委派的青州刺史臧洪的威逼,也正分两路向河北移动,有与黑山军会合的趋势。两支大军如果会师,或者如果黑山军的势力从河北扩展到河南,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力量对比将会产生巨大变化。关东诸将尽管充满了矛盾,但却都不愿看到这一局面出现。身为冀州牧的袁绍,尤其害怕农民军会师后会威胁到他在冀州的统治。

曹操积极请战,镇压义军。袁绍认为曹操此举帮了自己的大忙,对曹操的举动暗自窃喜。而他所不了解地就是,曹操一是为了镇压农民起义,二是为了获取一块地盘,借机发展自己的势力,以图今后的发展,因为他经过讨伐董卓失败后看到了此举正是发展自己实力的好机会。袁绍认为有对曹操进行拉拢的必要,于是任命曹操为东郡太守,认为这样不仅可以借重曹操守住冀州的南大门,而且还可以用东郡作跳板,将自己的势力扩展到黄河以南,使冀、青、兖三州连成一片,这样黄河中下游地区就可以完全置于自己的掌握之中了。 曹操自然是不会轻易被袁绍所利用的,不管袁绍打着怎样如意的算盘,他自有他的主意。反过来,曹操也有必要对袁绍加以利用。由于当时袁绍力罩强大,最好能够与之相安无事,因此不能随便违抗袁绍的旨意;加之自己正无立足之地,因此曹操便顺水推舟,非常乐意地接受了袁绍的任命,做起了东郡太守。曹操将东郡的治所从濮阳迁到了东武阳,并乘机推荐鲍信做了济北相,作为自己的羽翼。 后来,曹操利用镇压青州军的机会,趁机将他们收服并发展成自己的有效力量,从而完成了他从白手起家到雄踞一方的华丽变身。 可以说时势给曹操创造了契机,但是曹操依靠自己的真本事抓住了时势并成功的加以运用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曹操还是先找依靠别人起家,那么恐怕他就不会有以后的成就。 依靠别人,可以获得一时的好处,但是真正的路还是要靠自己的实力去走。节骨眼上,最能见出分晓。习惯于依赖别人,关键时候就会发现,表面看起来再牢固的关系也经不起利益的敲打。而且习惯依赖还会让自己毫无建树。只有凭借自己的实力创造属于自己的力量,在关键时刻才能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决定。

“成事之道”靠人更要靠己 古之能成大事者,在攻取谋夺中,无不是依靠贤能之人的帮助最后成就大业的。但是,最重要的一点前提就是,他们本是就拥有不俗的智慧和真本事。因为能人跟随的必定是有真本事的人,他们只是起辅佐作用,最终的定夺和运筹还是由自己定。关键时刻,自己的真本事才是成功的关键手腕。 曹操“老而好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抒发了他自强不息、老当益壮的觉悟和精神。所以,由于一直以来都注重自强,曹操的智慧、能力和手腕在关键时刻的发挥都堪称一绝。 谋士贾诩赞他“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田豫感言“终能定于下者,必曹氏也。宜速归命,无后祸期”。由此可见,一个人的英明就如一股向心力,将好的、有助于自己的任何事都吸引向了自己。 因此,人成大事贵在自强,靠人更要靠己。别人再可靠,也只是一时的,永恒可靠地还是。在事业之初,做事仰仗他人是有必要的,但是只知道依靠别人,容易受制于人,也很难经受起长久的考验。借助他人实力的同时增强自身本领和素质,不忘依靠自己的实力去拼出路,才是节骨眼上能把握机会走向成功的高明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