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曹操最实用
29521700000057

第57章 “因才授任”让基业长青

对曹操而言,每击败一个对手,不但意味着多了一块地盘,而更意味着多了一批治国乎天下的人才。这些人才使曹操由弱小转为强大,再不断取得新的胜利,形成了良性循环。 曹操曾说过“士有偏短,庸可废手!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这是他用人观念的集中体现。所以他总是能够做到量才任用,只要有一技之长,就抓住不放。 即使是出身低微、“经”不明“行’’不修的人,甚至是曾经反对过他的人,曹操也都会放下成见,唯才是举,将他们吸收到自己的周围,以才论职,确保他们的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最大化的被自己利用。 曾经有人来到曹营后,仍然不修德行,老犯错误,曹操有时也能加以原宥。曹操的同乡丁斐(字文侯),在曹营任典军校尉之职,得到曹操信任,丁斐有什么建议,曹操一般都能采纳。但丁斐有爱贪小便宜的毛病。建安末年随同曹操征吴,因自家的牛瘦弱,就利用职务之便掉换了一头官牛,被人发现告发,受到了免官下狱的处罚。

曹操后来见到丁斐,故意问他:“文侯,你的印绶到哪儿去了?”丁斐知道曹操是在开自己的玩笑,于是回答:“拿去换大饼吃了。”曹操听了,哈哈大笑,对身边的人说:“东曹掾毛蚧多次跟我说,要我重重地处罚丁斐。我并不是不知道丁斐不清白,只是我有就像人家有善捕鼠却爱偷东西的狗一样,偷东西虽会造成一些小损失,却可以使我的东西保存完好!”于是又恢复了丁斐的官职,像原来一样任用他。

及至曹操在潼关被马超所逼,遭遇围追堵截渡河而走时,正是丁斐将寨中牛羊驱赶至外,引西凉兵前来抢夺,因而救了曹操。感念他的才能和功劳,曹操后来封他为典军校尉。 纵览三国诸侯,曹操提出了“唯才是举”、“褒亡厚往”等政策,真正地把爱才、用才等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使得曹魏有“谋臣如云,武将如雨”蔚然奇观。 曹操手下战将谋士如云,有的性如烈火,视死如归,如典韦、庞德等,每有大战、恶斗,曹操总是派他们披坚执锐,冲锋陷阵;有的智勇双全,文武兼备,如曹仁、徐晃等,曹操就把他们放在重要岗位,统帅诸军,独当一面;有的胆识不足,优柔寡断,曹操就因人制宜,将他们搭配在合适的主帅营中,当好配角。 这些将才都是不折不扣的栋梁之材。可他们在投奔曹操以前却没有什么声色,投奔了曹操后才有了他们名扬天下的机会。关键就在于曹操因才授任,使他们有用武之地,在曹操成就霸业的过程中出谋划策。所以说曹操成就了他们,他们也成就了曹操。 曹操特别重视人才,而且能“因才授任”,总是能做到仁者用其仁,智者用其智,武将任其勇,文职尽其智。曹操既善用人力,又善纳人言,能够最大限度地用人之所长。即便是在对曹操并不抱友好态度的《资治通鉴》中,司马光也还是承认曹操“知人善任,难眩以伪。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故能战胜群雄,几平海内”。 想要使基业长青就必须学会用人。不仅要唯才是举,还要因才授任,使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事业当中,有发挥才能的机会和空间。他们的才能得到了使用,人生价值得到了实现,整个过程就是你事业更上一层、保持长久生命力的过程。

“成事之道”才尽其用保稳固 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后,向群臣解释了自己胜利的原因,“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曹操以坦诚的态度渴幕人才,欢迎人才,接纳人才,使用人才,关心人才,真正让人体会到了他“我有嘉宾,鼓瑟吹签”的诚意,这为他雄霸一方、让基业保持稳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曹操提出“唯才所宜”,就是把人才安排到最合适的位置上去。所以陈寿说曹操:“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太祖运筹演谋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成大事者具有了求才的诚意,识才的眼光,才能够发现和吸引人才。只有合理地使用人才,增强人才的凝聚力,使人才源源不断地涌来,才能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事业才能够长盛不衰。

大丈夫立于世间,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一个成就大事的统御者,必须是善于摆平各方关系,整合集团内外利益的高手。曹操之所以能成就霸业,全在于他具备一套黑白一体,整合八方的外交手段。 人们称曹操为奸雄,不是没有道理。许多时候,他具备狐狸的机警,同时也有老虎的威猛。不过,对于外人的褒贬,曹操并不放在心上,他的目的是明确的,就是实现人生的抱负。为了这一点,他可以无所不用其极,显示了一个真男人的狠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