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曹操最实用
29521700000054

第54章 眼睛盯着人的长处

“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在袁绍手下时曾经写过轰动一时的讨伐曹操的檄文,并且还把曹操和他的祖宗三代都给骂的狗血喷头。后来,袁绍败亡,陈琳被擒。曹操因为非常爱慕陈琳的才华,所以一点都没有计较他之前的那些讨伐他的檄文,反而还对陈琳委以重任。而陈琳也回报了曹操对他的不记前仇的知遇之恩,为曹操统一北方的大业助了一臂之力。 有才能的人总有他的独特之处,如果硬是渴求他们能够总是循规蹈矩,顺从于时局,那么恐怕也没有他们施展才华的空间了。所以,即使彼此之间曾经有过不快,但是对胸襟开阔、眼睛始终有人的长处的曹操来说,什么也掩盖不了人的才能。所以,曹操正是把眼光放在了陈琳的长处上,用自己的宽宏度量感化了陈琳,使得他心甘情愿的辅佐自己,为自己所用。 其实,曹操能够用自己敏锐的眼光察觉贤能之人,并逐渐的将他们聚集在自己的周围,这之后更重要的是,他如何有效的分配好、利用好这些谋士的智慧,当是另外一个高明的层次。 曹操帐之下有几种类型不同的人,有的性如烈火,视死如归(如典韦、庞德等),每有大战恶斗,曹操总是派他们披坚执锐,冲锋陷阵;有的智勇双全,文武兼备(如曹仁、张邰等),曹操平时把他们放在重要岗位,遇有战事,放手让他们统帅诸军,独挡一面;有的胆识不足,优柔寡断,曹操就因人制宜,将他们搭配在合适的主帅营中,当好配角。曹操量才任使,善于任用手下人的长处这一点,不得不让人佩服。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魏、吴两军在合肥进行了一场激战,曹操对这次战役的人事安排充分体现了他知人善任的能力。这次战役曹操安排的三个主将张辽、乐进、李典三人,都是曹操手下的大将,都立有赫赫战功。论资历和能力,三人相差无几;论地位和职务,三人也不相上下,这大概是“进、典、辽皆素不睦”的主要原因。它排这样三人守城,确有很大的危险性。

但是,曹操自有高见,他在西征张鲁之前,就写好了一封密信交给了合肥护军薛悌,在信封上特别注明:等吴兵来攻时再拆开看。曹操的葫芦里装的什么药,大家都不得而知。等到曹操去远了,孙权果然率大兵来攻。危急中大家拆开密信,不看则已,一看都有点纳闷。只见信上寥寥数语:“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诸将皆疑。 第一个明白了曹操意图的是张辽,他说:曹公的意思是说,他远征在外,如等他来救,敌人早已把我们打败。我们只有在敌人站稳脚跟之前,有守城的,有进攻的,打敌人个措手不及,才能以攻为守。是胜是败,在此一战,大家还怀疑什么!听张辽慷慨一谈,李典也有了同感。 从史书中知道,乐进在战场上勇猛善战,视死如归。张辽文武兼具,往往能够出奇制胜,在组织和协调上深得曹操赏识。李典则温文儒雅,不与人争功,宛若长者。 通过分析人物的个性,我们知道李典将是一个很好的配合者。而曹操不在时,张辽无疑能起到稳固大局的核心作用,让他和李典迎敌,定能够保持内部的协调和局面的稳定。那么,乐进此时则比较适合守城,用他视死如归的精神守住大后方,既可避免与张辽之间可能产生的摩擦,又能保证城池万无一失。 曹操在用眼睛盯着人的长处的时候,其实也更能够帮助他认清楚人的短处。扬长避短,并且让不同的人才之间相互弥补,相互增强,这正是曹操能够聚拢这么多仁人志士的同时,又能够协调好他们的秘诀。 其实,在管人用人上,想要将不同的人之间协调好,职能分配好,是需要用人的智慧的。人无完人,用人之长,同时尽量避开他的短处,深得人心是理所当然的。如果让不同的人之间紧密的、高效的配合,就要让他们之间相互融合,人尽其能的同时,又能够相互取长补短,不仅属下会尽心竭力,你也会用起人来得心应手。

“成事之道”各取所长的力量 如果说团结就是力量,那么,人和就是战斗力。各取所长,那么眼睛中看到的更多的就是人的长处,心中想的也就是个人尽可能发挥长处的方法和策略。眼睛盯着人的长处,目光看的就远,思想也就更开阔,而这正是成大事者必备的素质之一。 曹操能够雄霸天下,是和他能够用人之长,同时,又容人之短的用人大法分不开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都有某方面的特长,而同时又必然地存在另外一些方面的缺憾。正如瞎子听力超过常人,而耳背的的大多视力较好,是同样的道理。 洪迈在他的《容斋随笔》中这么评价曹操:曹操为汉鬼蜮,君子所不道,然知人善任使,实后世之所难及。曹操起家时势力不如袁绍,后来能够居上,成就千秋霸业,正是在于此。这也正是曹操的不平凡处。 所以,善用人才,人尽其能,事半功倍,以弱胜强也不难;不善用人,不懂的人才的“长短”之道,不仅会引起内乱,自相消耗,事倍功半,还容易将自己的优势逆转成了劣势。知人善用,人尽其才,各取所长,才能从中获得更多成功的力量,走向属于自己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