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曹操最实用
29521700000053

第53章 有一套团结兄弟的法术

前后征战几十载,曹操身边的很多人也都是跟随了很久的战友。能够让这些人聚集在自己的周围鞠躬尽瘁,一套团结兄弟的法术是曹操驾驭他们必不可少的。 曹操本来笼络人才就有自己的一套,在在它们投奔了曹操以后,曹操都会委以重任。文官封侯,武官封将,让他们各有发挥才能的舞台。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他在大封功臣的《封功臣令》中明确的说明,这么多年的征战,胜利绝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而是文武官员群策群力的成果。天下需要大家一起去平定,功劳也决不可一个人独揽。 历数多年的战绩,曹操认为,如果荀彧不提出在官渡坚持下去的建议,而从官渡撤兵,袁绍必定鸣鼓进攻,我军则必然士气沮丧,这样就会必然失败。如果苟或不提出回师河北的建议,就不可能取得平定四州的胜利,而以饥饿之师南进,不仅得不到什么好处,相反连兖、豫二州也有丢掉的可能。 对待郭嘉,曹操在《请追增郭嘉封邑表》中说:“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又说:“臣今日所以免戾,嘉与其功。”说每有重大的决策,自己主意还没拿定,而郭嘉已经拿出成熟的意见了;自己现在能够不出差错,免无获罪,郭嘉是有功劳的。 此时,人们发现,原来曹操对每个人的功劳都如数家珍。如此以来,众人无不佩服感动,驱死效劳之心更加的坚定。 有才能的人是因为辅佐了曹操才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曹操是有了众人的辅佐才能日益走向强大。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肯定他们应得的功劳和价值,他们才会觉得自己被重视,自己是不可或缺的。那么,才会更有动力辅佐曹操。所以曹操在认识到这一点后,对众官员进行了大肆封赏,以激励他们辅佐自己。 曹操不仅是对于兄弟们的功劳能给予肯定,不随意抹煞,不独吞胜利果实,增强内部的团结力,甚至是对于有过错的属下,也能够用技巧将他们团结回来。 当曹操攻下袁绍城池时,在袁营发现很多之前曹营里的将领与袁绍私通的书信。当时很多人要求把这些将领斩首,而曹操却一把火烧了这些书信并且不计前嫌,对待这些将领一如往常,照样委以重任。而这些人看到曹操的这一举动后,无不汗颜,此后再无二心,一心效忠曹操。 曹操用他宽广的胸怀使曾经有二心的人回心转意,同样也能够用这种方法对待逝去的人,以此感化今人,为自己赢得尊重和向心力。 陈宫原来是拥戴曹操为竞州牧的有功大员,曹操“待之如赤子”。但后来陈宫趁曹操东征徐州牧陶谦之际,叛曹操而迎吕布为兖州牧,使曹操几遭灭顶之灾。后来陈宫与吕布一起被曹操擒获,此时曹操愿意原谅他,并劝他投降,但是陈宫不降反而求死。曹操不禁潸然泪下,对陈宫流露出了依恋和不舍之情。陈宫死后,曹操不仅厚葬了陈宫,还奉养他的母亲直至终老,为他的女儿筹办婚事,对他的全家极尽抚慰。 又如蒯越病死前,托曹操照料其家,曹操报书曰:“死者反生,生者不愧,孤少所举,行之多矣,魂而有灵,亦将闻孤此言也。” 曹操宽广的胸襟,重信守诺的品格,不仅表达了他对死者的敬重,而且还能让身边的人看到自己对待兄弟属下、贤能之士的真心实意。这样的人,恐怕是谁跟随了他都会放心,无形中将众人的心都凝聚了起来。 人与人之间重要的是诚信。有诚心,重信诺。做到了这两点,将有才能的人逐渐的团结到自己的周围,激励他们为自己出谋划策;缺少了这两点,即使一开始有人依附,日久见人心后,也会分投明主。前者和后者,就分别演绎了人生的成与败。

“成事之道”团结才有力量人才有了,怎么把他们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是御人成功的一大课题。只有团结才有力量。善于识人察人用人,善于团结兄弟的人,才是英明的成事者。 懂得一套凝聚手下人的法术,是曹操最高明的地方。他深知,今天的成功来之不易,是众兄弟拼死换来的,每个人都有功劳和苦劳。如果不及时给予肯定,团结他们,恐怕要生怨隙,如此则军心不稳,战斗力不强,还会削弱众将士进取的积极性。 易中天认为曹操能够恩威并举,并善于自我批评和将心比心,才能够争取人心,实现上下一体,团结一致。 一个人不能成大事,离不开兄弟、能人的帮助。只有好好的将他们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才能够继续帮助自己。而团结他们,或用利诱之,或用义动之,或用心交之。只要能够将人团结起来,就是好方法,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