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曹操最实用
29521700000052

第52章 让下属争权夺利

曹操总是能够抓住下属的心理需求,知道武将都希望金戈铁马、战功赫赫,谋士都想绞尽脑汁、计谋灼灼,充分彰显自己的才能和人生价值。而对他们的期望最好的肯定就是权和利的多少。曹操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所以他对待下属,总是慷慨极致,给足了他们争权夺利的机会。 当关羽大军正围困着曹军控制的襄阳、樊城的时候,孙权准备偷袭刘备的荆州。所以曹操一面派人到前线将孙权偷袭荆州之事透露出,一面准备亲自从洛阳去襄、樊救援曹仁。虽然属下也多认为他应该速行,以免樊城失守,可是侍中桓阶有不同看法。 桓阶问曹操:“大王认为曹仁他们能否相机独当一面,处置好守城之事?”曹操回答说:“能。”桓阶又问:“大王或许担心曹仁、吕常他们不肯努力作战吧?”曹操又回答说:“不。”桓阶再说:“那么为什么您要亲自带兵前往救援呢?”曹操回答说:“我只不过担心关羽的军队太多,徐晃等人难以对付罢了。” 桓阶最后表态说:“现在曹仁他们身处重围当中,而能够无二心地把城池死守下来,是因为大王掌握重兵在后方做他们的靠山。身处万死之地,必有死争之心;内怀死争之心,外有强兵之救,何必担心他们失败而要亲自前往呢?”曹操觉得桓阶的话有道理,于是统兵进至摩陂(今河南郊县东南)便停留下来。只派殷署、朱盖等前去支援徐晃。 各路援军会师之后,徐晃趁关羽举棋不定的时机,一举攻击关羽军,并乘胜冲入敌营,斩杀很多敌人,并且把投降关羽的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给杀死了。关羽损失惨重,只好撤了樊城之围。 当消息传到曹操那里时,曹操立即赞赏徐晃在重重困境下不仅全胜而归,更是勇猛过人,胜过用兵三十多年的我,堪比孙武和司马穰直的功劳有过之而无不及。之后,曹操更是亲自到七里之外迎接,庆功宴上还称赞保全樊城、襄阳全是都是徐晃的功劳。此外,曹操还厚赐桓阶,任命他为尚书。 曹操把徐晃与孙武、司马穰苴相比,本就是对他的战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七里外亲自迎接更是彰显了徐晃的功不可没,这是一个下属所能得到的至高肯定和荣耀。通过厚赏,曹操不仅牢牢的抓住了徐晃和桓阶的心,同时也让其他下属看到了潜在的荣耀和自己施展抱负的机会,激发出他们内心深处的战斗欲。 正如争着邀功必须得有真本事,做出点成绩才是必须的。所以,以后众人还不都紧紧抓住这样的机会,建功立业,挣得功名。这样一来,曹操的基业不仅会越来越大,还会有人为他保的稳如磐石。

曹操东征徐州的时候,后方发生了陈留太守张邈与陈宫等人的反叛,许多郡县并纷纷响应,其间,多亏荀彧和程昱的全力谋划和斡旋,才保住了鄄城、范城和东阿三城的稳定形势,没有反叛。这样,三城终于成为曹操极为珍贵的一块根据地,程昱等人立了大功。面对这样的功臣,曹操回来后,拉着程昱的手说:“如果不是你尽了全力,我就没有归宿了。”于是任命程昱为东平相,屯守范城。 曹操厚待有功之人,不仅是加官进爵,给以物质奖励,而且还做出姿态,给其礼遇,让其感觉受到重视。从而立功之心更加强烈。 用加官进爵、丰厚的奖励激励下属,使他们有动力建功立业,忠心的追随自己。曹操正是给了他们争权夺利的机会,来为自己打江山,即使有人生异心,也会受权利的激发,在争权夺利的过程中忠心于自己,正好被自己所用。 对于有功的下属,以名利的奖赏厚待他们,以权驱之,以利引之,不仅牢牢的为自己收服了这些下属,还能够用这种旁敲侧击的方法激励其他下属,激发他们的立功之心。在他们争权夺利的过程中,他们收获了名利和成就,而领导者却收获了整个江山。这才是最大的成就,是领导者善于驾驭下属的回报。 懂得将取之先予之的人,收获的是付出的成千上万倍。不舍得付出的人,当然也不懂得放出权和利让下属争权夺利的好处,所以只能固守一隅,无法前进。

“成事之道”争夺间的胜负几分 作为下属,需要一定的动力才能够更有效率的做事。而作为领袖,就要能够给他们争权夺利的机会,激发他们的斗志和动力,从而实现御人成功,进而收获成果。 曹操的策略就是适当的放权示利,让下属在争权夺利中为自己带来更大的利,实现成功。对于有功之臣,曹操总是厚待之,该给名给名,该给官给官,该给利给利。特别是随着曹操势力扩大,在朝中权力日隆,他更侧不备官爵,以实实在在的利益安抚身边的将士。加官进爵,给实惠,以激发将士的立功之心。 曹操通过“卖官爵”,使“贤人不爱其谋,群士不遗其力”,效果十分显著。他“失去”的是官位爵禄,得到的是政权、土地和人口,而政权的巩固和统治区域的扩大又可提供更多的官爵,吸引更多渴求富贵名利的贤才为之效力,推动统一大业的完全实现。 对曹操来说,这无疑是最好的良性循环。 成大事,御人是关键。既要能够团结下属,又要有方针和策略激发他们,用实实在在的好处慰藉他们,收服人心,收获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