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曹操最实用
29521700000047

第47章 市井小人中也有能人

出身再好的人,也有他无知的地方。而出身再低下的人,也有他所擅长的项目。曹操在人才使用上不讲门第、不拘品行、唯才是举,大胆选拔有真才实学之士。 曹操求贤若渴,一生谋士云集,甚至隐士高人也愿投其帐下。只所以出现这种局面,除了曹操本人独特的魅力外,更重要的他有一套广揽人才的本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只要有才,市井小人,甚至鸡鸣狗盗之徒也能用。

曹操的第一道求贤令是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下达的。当时曹操新遭赤壁之败,他感到事业艰难,只有不断壮大自已的力量才能尽快完成统一大业,因此他在文中鲜明地提出了“惟才是举”的口号:管仲非廉士、陈平有盗嫂受金的恶名,但这样的人你们不喜欢我喜欢,你们不用我用,只要他有真本事。这是对当时选拔人才的旧传统、旧标准的挑战。这一次是他真心实意地“求贤”,这场挑战他赢了,一时曹营人才济济,立即从赤壁失败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第二道令《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开头就说“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这里所谓的“进取”已决非开疆辟土了,因为当时曹操在西方已自动放弃了汉中;在东方对吴作战中也不曾动用大规模的兵力去争城夺地,他似乎对三分格局也已认命,所以,他所说的“进取”,实质包含了代汉为魏的内容。 第三道《举贤勿拘品行令》中所说的“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无非是号召臣僚抛弃名教,勿以舍弃衰汉为不忠不孝不义及取讥惹辱之事。 曹操不仅是这么说的,他也是这么做的。对于德行有方缺的人,曹操总是采取比较灵活的态度,不轻视,不埋没,更不驱逐。 如在白马里,犯过接受贿赂、夺取人家婢女的罪行,曹操却因他有才能,不仅没有处理他,反而让他做了济北相。曹操还引用一条谚语,说品行不好乃是一个缺点,但不要揪住不放,要给改过自新的机会,就像耽误了报晓的鸡,还想再叫一声补上一样。 这种不纠缠历史旧账、重在现实表现的做法,使曹操能够最大限度地罗致人才,加强了自己的力量。 曹操用人从来都是不拘一格。他主张“大用者不务细行”,最负盛名的五个将军中,于禁、乐进拔于“行阵之间”,张辽、除晃取于“亡虏之内”,“其余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 所以,曹操的的举措,在封建社会,完全突破了任人唯亲、唯资历和出身的思想禁锢, 为下层士人及广大平民广开了仕进之路。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可以说,曹操成事之初、地位未显之时,多亏了他善于从市井小人、走卒叛民当中网罗人才,不仅公开树起了一面不拘微贱,不看身世,只要有才便吸收录用的旗帜,为他积累了好口碑,还帮助他在日后手握重权、身居显赫地位,直至曹魏政权鼎盛时雄兵百万、战将千员。 因此,识人、用人不应该讲门第、论出身。毕竟,有些客观的环境和条件是改变不了的,但是个人的才能却是可以靠后天培养和磨练的。如果一味的管中窥豹,很容易蒙蔽了自己的双眼,措施很多有才能的人,由此甚至错过成大事的机会。所以,一定要牢记,即使是市井小人,也断然不乏能人。睁大双眼,擦亮眼睛,对自己有帮助的人就在眼前。

“成事之道”不拘一格降人才 自古英明、卓绝的霸主,都对人才抱着谦恭、渴望、爱怜的态度。他们不耻下问,不拘小节,不问出身,只要能出效益,就是自己应该膜拜的能人。因此,他们才会真正的史垂不朽。 曹操就属于其中之一。他用人不拘一格。在他看来,用人要用其所长,不论是什么样的人,即使是不仁不孝的人,只要是有才干的,能为自己所用的,都尽量录用,即便是仇人,或骂过自己的人,他也能“矫情任算,不念旧恶”。张秀的反复无常,如果换做其他人。由此,也足可以看出曹操的不凡气度和胸襟。

刘邦在谈到自己起家的感想时说:“吾成大业,无他,用人耳。”善用人,是刘邦起家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看刘邦赖以起家的那多文臣武将,有屠夫,有吹鼓手,有游手好闲的浪荡混混。在《容斋随笔》中洪迈说“曹操为汉鬼蜮,君子所不道,然知人善任使,实后世之所难及”。他们给了我们一个共同的启示,那就是要慧眼识能人,不拘一格。 招贤纳士看的是人才的能力,为的是能够借用他们的能力帮助我们成就我们的理想。那么,这之外的其他所有东西,都不能够凌驾于、领先于人才的才能,更不用说出身背景之类。因为这些都是一些虚无的东西,真正对我们最后的成功有帮助的还是我们所用之人的才能。所以,用人才就要不拘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