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历来是王者的左膀右臂,甚至决定着王者的人生成败。而曹操正是明了并且一直这么做,才注定了他最终能够从三国鼎立的局面中脱颖而出。 曹操清醒地认识到,人才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在起兵之初他即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后来在一道求贤令中又说:“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在官渡之战期间与袁绍对垒时,他听说许攸来了,光着脚跑出军营迎接,还拍着双手大笑说,“我要胜利了“。 这一系列的动作足以显出曹对人才的渴慕。可以想见许攸见到曹丞相如此礼遇自己,对于曹操的知遇之恩,肯定感动的为曹操卖命。因曹善纳贤士,所以他部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对人才工作的重视使曹魏集团迅速壮大起来,一时威镇山东。 建安十三年,曹操占据荆州后,一一论功封赏。刘琮被任为青州刺史,封列侯。刘琮请求留在荆州,曹操于是下令,以“虽封列侯一州之位,犹恨此宠未副其人”为由,同意刘琮辞去青州刺史之职,改任他为谏议大夫参同军事。刘琮治理荆州多年,有一定根基,曹操是不可能再让刘琮在荆州任职的。谏议大夫秩禄虽高,但并无实权,曹操对刘琮实际采取了明升暗贬的做法。 刘琮以下,蒯越等十五人被封侯。蒯越,字异度,原为大将军何进的东曹掾。劝何进诛宦官,何进犹豫不决,蒯越知其必败,出奔刘表,成为刘表的重要谋士。官渡之战时,刘表持观望态度,蒯越曾劝刘表归附曹操,刘表不听。曹操早想得到蒯越,平定荆州后,即任蒯越为光禄勋,并给苟或去了一封层说:不喜得荆州,喜得荆异度耳。 除此之外,荆州名士韩嵩也得到了重用。韩嵩字德高,官渡之战时也曾劝刘表归附曹操。刘表拿不定主意,决定派韩嵩先到曹操那里去探听一下虚实。韩嵩推辞说: “将军如打算归附曹公,派我前去可以。如果还在犹豫,就最好不要派我去。因我到许都后,如天于给我一官半职,我推辞不掉,我就成了朝廷的臣子,对将军来说就成了故吏了。到时,就不能再为将军效力了。希望将军慎重考虑才是!” 刘表仍坚持要韩嵩去,韩嵩只得遵命。到许都后,韩嵩果然被任命为侍中、零陵太守。韩嵩回到荆州,对朝廷和曹操赞不绝口,并劝刘表把儿子送到许都去做人质。刘表勃然大怒,认为韩嵩背叛了自己,要将韩嵩斩首。韩嵩镇定自若,对刘表说: “是将军辜负了韩嵩,韩嵩没有辜负将军!”
接着将临行时说的一番话复述了一遍。刘表仍然怒气未消,但因韩嵩说得在理,蔡氏又出面替韩嵩说情,只得将韩嵩囚禁起来了事。曹操到荆州后,立即把韩嵩从监狱中释放出来。韩嵩正在生病,曹操就在其住处将大鸿胪的印绶授给他,把他当成至交好友对待。曹操请韩嵩晶评荆州士人优劣,凡韩嵩推举的一律予以任用。 曹操求贤若渴与刚愎自用的刘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而所成就的事业自然也不可相提并论。曹操说“青青子矜,悠悠我心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他的这种渴望揽尽天下人才的愿望,表明了一种思贤若渴的宏大胸怀和纳贤建业的迫切心情。他三次颁布求贤令,遍访贤士在他帐下,聚集了一大批文臣武将,不论是人才的数量与质量,都远远超过了吴国和蜀国。仅此一项,胜负已决。 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抢占了制高点。如何才能最大限度的延揽人才、开发人才?还是用曹操的话来概括最精辟,就得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的态度,就得有“唯才是举”的意识,就得有“唯才所宜”的安排。 用人要有一定的方法,即使疑人也要用,因为竞争的社会和事业,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只有尊重人才、重视人才,才能拥有人才、成就大业。用海纳百川的气魄,尽力的吸纳可能多的人才,驾驭好人才,才能抓住发展的机遇。
“成事之道”人才决定成败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人才代表了智慧,决定了江山。有胸襟抱负和雄才大略,善于用人的人,才能够成就历史功绩,真正的掌握天下。 曹操求贤若渴的态度和行动,就无愧于他的伟大。他认为“天地间,人为贵”,主张“任天下之智力,争天下之归心”。直到曹操去世为止,他运用各种方式接纳的核心谋臣、重要谋士以及各级掾属共有102人,各个都是有所长的能人异士。重视人才的罗致和使用,是曹操获得重大成功的条件之一,也是他思想中贯彻始终的光辉点之一。 由此可见,曹操对人才是非常渴求的,甚至是第一位的。毛泽东非常赞赏曹操对人才的渴求,说他简直达到了疯的程度,有种得不到誓不罢休的决心。 天下之争,其实就是人才之争。一个胸有大志、腹有良谋,但却缺乏辅佐之才的人,不仅会陷入艰难的境地,成就大事的奋斗目标也实难实现。只有注重人才善致人才,善用人才者,在最后的争立中才能实现最终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