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曹操最实用
29521700000042

第42章 不信天命,只尽人事

在《度关山》这一作品里,曹操写道:“天地间,人为贵”,其实就是在说人事的重要性。曹操是一个不信天命的人看,他更加注重的是人事,事在人为。 曹操不比袁绍的家世显赫,也不比刘备的强有力名望,但是他能够一步步奋斗上来,最后在三国中站稳脚跟,甚至最后更是一筹,就深刻的体现了他不信天命、只尽人事的思想理念。因为笃信天命的话,他就会向现实低头,面对现实而不会有奋斗、成大事的想法和动力,也就不会有他后来的成就。 长期以来,曹操不信“天命”,可以说是他不拘泥于现实、勇于突破的人格魅力的体现,但我们如果从更深层次上考虑,联系曹操本人特殊的政治背景,也可以说:曹操不信天命,也是形势的需要。 身为汉相,曹操同时又在谋划曹魏事业的发展,即使自己不取汉而代之,也要为子孙后代奠定代汉的根基。既有此心,便不当相信天命。因为通常所谓“天命”的最主要含义是“受命于天”。所以,如言天命,首先必须回答汉祚久暂的问题。别人可以大谈汉代已进人季世、土德将代火德而兴,预言汉朝将要灭亡,但曹操不能。因为那样,篡汉野心就暴露无遗了。 可见,从某种意义看,曹操不信天命,也不谈天命之事,完全是基于重大的政治问题的考虑。也正是因为“天命”同一个时代的“政权”紧紧相连,所以反对者们由此便觉察到曹操“性不信天命”,就是“有不逊之志”。曹操回答反对者的意见,也基于此。 即使曹操曾经说过信奉天命的话,那也只是权宜之计。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孙权上书称臣,称说天命;侍中陈群、尚书桓阶也乘机进言,说汉家期运久已尽,历数久已终,“畏天知命,无所与让也。”曹操在此情势下,道出了一句:“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此时的曹操是想用周文王来自比,堵住那些想要让他称帝、陷他于危难境地的人的口。

在治军的过程中,曹操对装神弄鬼的做法也是深恶痛绝。而对于装神弄鬼的人,曹操是绝对的严惩不殆。曹操在征讨河内、获嘉时,从俘虏口中得知,有一个叫宋金生的人自称神人,告诉守军鹿角无须把守,他派狗替大家防守,如果不听他的话,就会在夜里听到军队行动和兵器撞击的声音,天明后会看见地上有老虎的脚印。曹操立即派人将宋金生捉住杀死,表明了他对装神弄鬼行为的断然态度。 曹操还在(孙子·九地篇》注中说:“禁妖邪之言,去疑惑之计。”《用间篇》注说:“不可以祷祀而求,亦不可以事类而求也。”也都表明了同样的态度。 其实,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一个人的人生。曹操不信天命,因为他是一个注重实际的人,注重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动力来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所以,他更是一个办事的人,再加上长期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磨练,使他明白了尽人事必须从实际出发的道理,否则只会到头来一场空。所以他的思想和他的行为时相辅相成,以思想为指导,以行动来实践。 曹操以他作为一名杰出政治家的高瞻远瞩的政治眼光,向我们真实的再现了不信天命尽人事的成功案例。他是奋斗的先驱,是奋斗的榜样,更是能够运用霸术逐鹿天下的英雄。 所以,没有不经历风雨和奋斗就产生的命中注定,因为只有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才会注定了自己的结果。没有准备、不想奋斗、只知道等待的人,那么注定了他不能够成功;相应的,万事靠自己的努力、奋斗、时刻准备迎接更大的挑战的人,那么就注定了成功会属于他。用不信天命尽人事的霸术,成就自己的事业才是天命。

“成事之道”事在人为 充满英雄气概的人物都不会相信天命,他们的信条里有的只是事在人为,人定胜天。所以,他们敢于挑战权威,善于突破常态和束缚,用自己的能力和霸术创造属于自己的不凡命运。 所以,坐以待毙绝不是曹操的性格。他的领袖气质霸道而充满威信、魅力。他外表镇静,内心却不信天命,只信人事。他征伐治国,指点江山,力主沉浮。 曹操自己都说他“性不信天命之事”。这是他不服输、不甘平庸的理想体现。郭沫若也为他正名,说“他能够不信天命,不信鬼神,毁灭邪祠,破除迷信,禁止厚葬,禁止复私仇,讳不避权贵,举能扬侧陋,敢于公开下令要选用,被人称为“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 这些都说明了一个共同的道理,即事在人为。没有谁是天生的王者,也没有谁是注定的英雄。他们都是尽了人事换来的成功。任何一个人都不能甘于现状,甘愿平凡。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摆脱天命的束缚,破除重重阻碍,那么迎接自己的就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