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曹操最实用
29521700000029

第29章 不打没有把握的仗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进行预估和准备,将各种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都考虑周全,并做足准备,才有把握打赢每一场仗。曹操行事就坚持不打无把握之战,不打无准备之仗。 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年),以骁将马超、韩遂为首的十部联军,聚集10余万人马,据守潼关抗曹。八月,他亲统大军进抵潼关,两军夹关对峙。 为诱使关中军集中于潼关,造成河西空虚。曹操从正面佯攻潼关,同时令将军徐晃、朱灵率4000精兵,从蒲坂津乘虚渡过黄河,建立了桥头阵地。闰八月,曹军从此渡河,曹操自领卫队百余人断后,马超率步骑兵万余人追击而来,曹军处境十分危急。曹操部下校尉丁斐放出大批牛马,马超军争相取马,曹操遂在卫将许褚掩护下渡过黄河。尔后沿河岸立栅,为甬道南进。马超退守渭口(今陕西华阴境)。 时至九月,西北气候已相当寒冷,曹操用娄圭之谋,夜渡渭水,聚沙灌水,一夜之间冻冰为垒,架起浮桥,曹军全部渡至渭南。曹操料马超必来夜袭攻营,于是预设埋伏,击败马超军。马超受挫,提出划河为界的议和条件,被曹操拒绝。马超多次前来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实则是在为此次作战进行详细、周密的计划。 曹操采纳谋士贾诩的计谋,表面上假意应允马超,麻痹对方,实际积极准备,伺机歼敌。并用离间计激化马超和韩遂之间的内部矛盾。 待时机成熟,曹操主动对关中军发起进攻。先以轻装骑兵向马超挑战,以机动战法与之周旋,俟其疲惫,将马超等诱入伏击地域,然后出动精锐重装骑兵由两翼夹击,遂大破关中军,斩成宜、李堪等。马超、韩遂逃往凉州(今甘肃及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地)。 曹操审时度势,运筹帷幄,在这场战争中,他先是引马超出动,然后积极采纳贾诩的建议,离间马超、韩遂,使他们不能互相支援,各自为战。这样,就为自己下一步进行两军决战,击败马超、韩遂打下了良好基础。由此把握,他才主动出击,赢取胜利。他的谋划在于他的心机和权谋,更彰显他运筹帷幄的能力。 实施一项大的作战计划,不仅需要全军将士的信心,而且需要作好充分的准备,有时还需要进行试探,以摸清敌方的虚实,决定下一步的行动。 曹操剪除吕布后回许都,谋士程豆劝他乘威名日盛之时“行王霸之串”,逐步沧备篡位,曹操回答说“朝廷拥护汉室的人尚多,不可以轻举妄动。我先和天子一同出外狩猎,进行一番试探,观察动静后再作打算。” 于是他令人选良马俊犬,邀天于出郊狩猎。当献帝三箭末射中大鹿时,他要来献帝的金批箭一下射中鹿背,群臣将校见到鹿背上的金砒箭,以为是天子射中,都向献帝踊跃高呼“万岁”,操纵马直出,立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众人的欢呼,后来又把弓箭自己带回。曹操运用这种试探性手段,大体看到了朝廷官员们的政治态度,之后董承、王子服等反曹联盟结成,不久即被曹操粉碎。

曹操此举实际上是在投石问路,摸清群臣心中所向,便于清除异己,为夺取政权做准备。 他善于运用权谋为自己摸清敌人的动向,根据形势做出正确的决策,然后才打有把握之仗。从他身上我们明白,进行战前预估是非常必要的。 取得对敌作战的胜利,领导人的信心和勇气是重要因素。而这份儿信心和勇气则来自于事前的运筹帷幄和充足准备。在充足准备的情况下,做事十之八九会成功;但事前毫无准备的人,做事则必定失败。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成事就是一种权谋和准备的较量。

“成事之道”用权谋做好准备 成功的人,身上自然而然的会散发出一种自信和睿智的气息。这份自信和睿智的气息,源自于他们总是会在事前做好准备,然后在行事过程中游刃有余、把握十足的积累经验、享受成果,逐渐积淀起属于他们自己的成功之道。这是权谋之术的精彩展现。 曹操勇敢、果断,但从不鲁莽。他外刚内勇,心思细腻,精于权谋。他作战准备充分,行事认真谋划。官渡之战前,袁绍的兵力远远超过曹操,很多将领都不敢打这一仗,但曹操不为所动,在仔细分析了双方的实力和情况后,曹操毅然决定与袁绍决战,并一举取得胜利。 所以,朱德元帅在评价曹操时说:“敢战者成功,不战者不成功。”这是对曹操人生的真实写照。如果曹操感觉自己没有把握,那么,他是绝对不会贸然行事的。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成功理所当然的属于准备充足的人。想要取得成功,就要在事前做足准备,而且要懂得用权谋之术创造有利条件,才能够抓住机会,有充足的把握和信心赢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