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曹操最实用
29521700000030

第30章 借刀杀人需要真功夫

实现目标,有直接手段,也有间接手腕。曹操很清楚各个势力间的利害关系,所以他充分利用这一点,略微用行为加以暗示就取得了一场胜利。 曹操和袁绍争夺中原的时候,公孙康在辽东任太守,不臣服曹操。曹操打败袁绍以后,袁绍的儿子袁尚、袁熙逃奔北方乌丸。曹操直追大破乌丸,乌丸单于和袁氏兄弟一起逃到了辽东。 此时,有人劝曹操乘胜征辽东,擒拿袁尚兄弟。曹操说:“我正要让公孙康斩送袁尚、袁熙的首级,不需要我亲自动手。“于是,曹操便带兵退了回去。公孙康听说曹操撤兵,担心袁氏兄弟二人图谋自己的势力,所以斩杀了袁尚、袁熙和乌丸单于,把他们的首级送到了曹操那里。 众将对此均感到很奇怪,便问曹操其中的原因。曹操说:“公孙康一向惧怕袁尚的势力,如果当时我派兵急攻辽东,公孙康必定与二袁合力抵抗。我不攻他们,他们自己就会互相攻杀。”众人听了,无不佩服曹操的智谋。

曹操的这招借刀杀人不仅借对手的力量相互制衡,而且还借助对手的手替自己消灭了一个敌人。不过,有时候对于不能为自己所用的人,假他人之手进行制裁也能达到相应的效果。 祢衡不仅嘴硬、脾气也硬。孔融将他推荐给曹操,曹操命他担任"鼓史",大会宾客,让他表演击鼓,想要羞辱他。他击鼓"声节悲壮,听者莫不慷慨",一旁的官吏责问他为何不按规定着装。祢衡于是当场脱裤,"先解衵衣,次释余服,裸体而立",他脱个精光,再慢条斯理地换上鼓史专用的衣帽,才又击鼓而去,面不改色。曹操见状,无奈地笑道:"本欲辱衡,衡反辱孤。” 祢衡随后坐在大营门口,以三尺大杖击地,痛骂曹操。曹操很头痛,手下人主张杀掉祢衡,但是曹操顾虑到对外的影响,所以对孔融说:"祢衡这个人,我杀他就犹如杀雀鼠一样。看在他向来有些虚名的份儿上,但是没曾想现在他使我是在没有办法容得下他。我现在把他送与刘表。”于是,曹操将祢衡推荐给刘表。 刘表颇重其才,但祢衡仍然我行我素。有一次刘表与一批文士正在草拟章奏,久拟不好,祢衡看不顺眼,竟将章奏撕毁丢掷在地,刘表当场错愕。 其实,刘表非常明白曹操将祢衡推荐给他,是想要借自己的手给祢衡一些教训。这招借刀杀人,他一开始就明白。但是他不想多惹事端,还要弄脏自己的手,便如法炮制,把祢衡推荐给脾气猛爆的江夏太守黄祖。 有一次,黄祖在蒙冲船上大宴宾客,祢衡不顾黄祖的颜面出言不逊,不仅羞辱黄祖,还骂他死老头,毫无敬畏之意。黄祖一怒之下,将他杀死。 曹操不自己杀祢衡,是顾忌到祢衡有些名望。如果他因为祢衡对他不敬而将其杀死,那么就会落得没有容人之量的骂名,有识之士恐怕也不大敢愿意为之效劳。所以,他借力使力,将祢衡推给别人,假他人之手,清除了祢衡这个障碍。 曹操借刀杀人,建立在他对对手的充分了解基础之上。运用自己的谋略和智慧,对人情、时势加以利用,从而推波助澜,实现自己的目的。这样的高明手段,又能使用的很到位,的确是需要像曹操那样的真功夫的。 如果自己亲自动手有害无益,或是对自己有害处,那么,不妨以逸待劳,借刀杀人。借助对手、第三者,但凡可以借助的力量,好好的运用,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一根筋儿的硬碰硬,很容易落得自伤元气,将会不利于图谋更加远大的未来。

“成事之道”假他人之手成自己事 善于成事者,不仅懂得如何借自己方的力量成事,还善于假他人之手,借刀杀人,成自己事。如果谋划得当,此举不仅可以杀人不留痕迹,而且还能节省精力,减少损耗,保存实力。 古人讲借刀杀人,是“敌已明,友未完,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即在敌象已露,而另一方势力有张的趋势,将有所作为。那么这个时候,就应该借助这股力量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 这是一种借力使力的权谋之术。善谋的曹操在这一点上做的就很好。他可以利用对手内部的矛盾、冲突,予以激化,使其自相削弱;也可以拉一派,打一派,引风吹火,引友杀敌。总之,只要是对自己有利的,他都能够运用自如、到位。 无论是怎样的借刀杀人,都需要真功夫、真谋略加以支撑。因此,任何时候成事,想要更加的容易、便捷,就应该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和智慧,假借他人之手,实现自己的目的,达到借刀杀人的效果。纵使不能够实现初始预想的效果,对自己也无伤,也可以保存足够的实力再作应对。

《易经》上说,“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意思是,一个人势力弱小、能力不足时,要懂得保护自己,不要承担重大责任;有一定能力的时候,才能出来做点事;个人能力、声望达到顶点时,才能做大事;一个人的高潮过去以后,就要懂得反省、退让。其实,这是个人成长、处理事情的普遍规律。积极创造有利的态势,并懂得顺势而为,才容易有大成就。 大变局时代要有成大事的大眼光。人生在世,凡目光浅显者,终究是走一步算一步,前途一片茫然;凡有超前意识,知道人生的连环套者,终究会成为超越常人的成功者。曹操雄才大略,洞观全局,在大事上不糊涂,在小事上不松懈,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成就了千古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