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曹操最实用
29521700000018

第18章 英雄也有屈身的时候

三国时代能够有所作为的霸主,大都能够做到以屈求伸这一点,刘备曾依附曹操,孙权后来能够在东吴面临被蜀、魏两面夹击的危险形势下,不顾文臣武将的阻挠,从大局着眼,不惜屈尊下就,先向刘备“上表求和”,并做出了一系列外交上的让步。后又向曹丕“上表称臣”,并恭顺地接受了曹五的封爵。这一系列卑屈之举,都对东吴灵活应变、力避两面受敌的不利局面,使战略态势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转化到了积极的作用。 而退让、屈伸之机把握的最好的,当属常常弱时退让,后发制人的曹操,尤其是在其早期的政治生涯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他一文言志,表现得非常谦恭,实则是他韬光养晦的体现。 比如,曹操在他的实力还不强时,杨奉荐举曹操为镇东将军,袭父爵费亭侯。曹操于是连上《上书让封》、《上书让费亭侯》、《谢袭费亭侯表》等,表明自己任劳任怨、别无更大图谋的心迹。在上书让封中曹操说:

“我扫除强暴和叛乱,平定了充、青二州,四方长官前来朝贡,皇上认为是我的功劳。从前萧相国因为用关中来支援前线的功劳,全家都得到封赏;邓禹因为帮助光武帝平定河北的功劳,得到了几个城的封地。按照实际,考核功绩,并不是我的功勋。我祖父中常侍费亭侯,当时只是随从皇帝车辆,扶侍左右,既不是首要谋臣,又没有战功,到我已经三代都享受封爵。我听说((易经·像卦》上说:‘利于封侯进军’。就是说有功的人才应当进爵封侯。又(讼卦》六三辞说‘靠祖宗的功德吃俸禄,或者替王朝办事有功的,子孙才得吃体禄’。我想陛下对我降下铆天地一样大、云雨滋润万物一样厚的恩泽,往上,记下峨先辈扶侍皇帝的应尽职责,又取我在兵事上像犬马奔走袱效用,下诏奖励,给我的荣誉实在太大,不是我这愚蠢天才的人所能担当起的。” 在《上书让费亭侯》中,他谦恭地说:“我再三思考,祖先虽有辅助皇帝的微功,但不应受到封爵,何况到我已经三代;如果记下我在关东讨伐董卓的微小功劳,那就是祖宗神灵的保佑,皇上的圣德,难道是我的愚蠢鄙陋所能担当得起的。” 在《谢袭费亭侯表》中,则说:“以前犬彭辅佐殷朝,昆吾帮助夏禹,功业成就以后,才对他们进行封赏。我的品德不行,统军没有战绩,屡次受到特殊的恩宠,下令褒奖我的功绩,不到一个时辰,三次诏命先后到来。给我双重的金印紫绶,让我担当一方酌重任,我虽不明大义,也约略懂得自己的不够。” 羽翼未丰,不可高飞。曹操深知自己势力还不够,暂不能够太过于表现自己。因此对袁绍的要求尽量满足,对朝廷的封赠表现出“力所不及”的谦恭。因为他明白,只有现在的坚忍,才能够隐藏自己,发展实力,等待自己的就是真正的霸业,真正的扬眉吐气。 所以说,即使是最有本能的人,他也并非都时时顺意,总会有一机之失,这不可避免。重要的是能够坚忍不倒,有曹操“果子不熟不摘”的精神。英雄也有屈身的时候,更何况还未成为英雄,所以学会退让,把握好进退,适时的进行变通,迎来的一定是真正的成功和胜利。

“成事之道”屈身是一种变通 俗话说:“大丈夫能屈能伸。”以屈求伸,是力量薄弱,身处逆境的竞胜之道。古往今来,无论取得多大成就的人。没有一个人一生总是一帆风顺,高高在上的。每一个人都有他屈身的时候。而人生之计,变则通,通则久,屈伸则是最大的变通。 曹操就是通过审时度势,屈身求变,以变取胜,在战争和政治角逐中牢牢奉行着这一普遍的坚忍、成事的原则,也成为他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法宝。 19世纪著名军事家克劳泊茨《战争论》一书中指出:“在实现自己的企图,就十分需要有坚韧精神来同这些感受对抗,何况在战争中,任何丰功伟绩,几乎没有一件不是经过无限的劳累、艰辛和困苦才取得的…只有那些表现为世世代代受苦的坚韧精神的意志力,才能引导你达到目标。”坚韧顽强,面对一时的不得志,是一种大智大勇的智慧。 有作为的人大多有棱有角有性格,在他做事的时候不可能没有磕磕碰碰。要以老子的“大柔非柔”,以屈求伸的态度处理好自己前进路上的各种关系,“待英雄要屈身”,要有坚忍的意志和远见。把变通作为自己的习惯,以变应变,这是面对竞争社会、头角峥嵘的最佳态度。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想要有大的作为,全在于其对时势、机遇的把握,为此必须长于谋划、精于算计。曹操的经验是,阳谋也好,阴谋也罢,只要能够突破困境、打开局面,都可以拿来使用,而不必拘泥于道德的说教。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后人这样评价曹操,恰恰在于他是一个高超的权谋大师。的确,在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中,曹操善于提早谋划,惯于周密布局,并总结了一套“算计”的秘法,一步步打开局面,实现了自己的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