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曹操最实用
29521700000017

第17章 在逆境中成长的能力

曹操的一生可谓曲折多变,他经历了多次的生生死死,但是每一次经历过后都是让自己变的越来越坚韧和成熟,这其中很大部分就得益于他在逆境中超凡脱俗的成长能力。 赤壁之战中,曹操的战舰和军营全部着火,二十万大军死的死,伤的伤,败得一塌糊涂,不仅统一江南的愿望落空,就连保住性命和保存大部分实力都成了一时的难题。这种事情搁在大部分人身上恐怕都难以接受,甚至一筹莫展,一蹶不振。但是,虽然这次曹操败得彻彻底底,他依然不减应有的英雄气度。 曹操从华容道逃出去后,竟然哈哈大笑,好像不曾刚刚经历过一场大败。衣衫褴褛的众将面面相觑,搞不清他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甚至有人都可能在怀疑他是不是因为失败发疯了。笑完之后,曹操极其冷静地分析眼前的地形,不是给自己,而是替对手刘备。 他说如果在这个地方堵住放一把火,我们只怕连骨灰都找不到了。结果,没过多久,刘备真的跑来放火,但曹操已经跑了。当时曹操是五十四岁,这次大败后他又活了十二年。其间还风风火火地三次南征孙权,其中一次还差点要了孙权的小命,并西攻马超,连带拿下汉中,直至六十六岁才老死。 可见,就身心健康而言,赤壁之战根本没对曹操造成任何负面影响。对他而言,这不仅是一次胜负间的兵家常事,而且还让他自己清清楚楚的认识到自己与敌人相比时的不足和短处。此后,他认真的总结经验教训,重新调整战略,恢复元气,再图江山。 这种事搁在袁绍身上,估计不止呕血而亡。而放到刘备身上的话,恐怕也是另一番光景。 章武二年,刘备于夷陵之战中大败于孙权之手,被火烧连营七百里,败得不可谓不惨。 与赤壁之战中的曹操相比,刘备总共的兵力才四万,就算全军覆没,比起曹操的损失也要小得多。而且,论东山再起的资本,刘备还有整个富饶的益州作为后盾,假以时日,稍加休养,完全可以重振雄风,这可以在诸葛亮后来的六次北伐中完全得到验证。 可是,刘备的优柔、不够豁达的性格注定了他经受不住这次大的考验。面对挫折,他居然逐渐心力交瘁,一病不起,完全没有曹操赢得下、输得起的样子。至次年四月二十四日他就去世了,留下庸碌无味的儿子刘禅,却也无法继承他的遗志。 与他们相比,曹操在逆境中成长的能力高出了一大截。曹操一生赢过很多次,重大的如官渡之战;也输过很多次,著名的如赤壁之战。可他心理素质极好,不论面对多大的风浪,总能毫不气馁,坦然处之,然后从头再来。所以,他的成就也就最大。

因此,能否成大事的一个关键性差距就是在逆境中的成长能力的大小。作为一个领导人,想要做成更大的事业,高智商不可或缺,而且还可以汇聚更多人的智慧加以利用。但是有些东西却是他人弥补不来的,那就是逆商。 面对困难时,逆境中成长的能力所表现出的非凡勇气和毅力,锲而不舍地坚韧意志,不仅可以将自己塑造的更为强大,而且还可以传带给身边的人以自信和安全感,从而迈向更为广袤的属于自己的天地。

“成事之道”从逆境中获取力量 逆境的出现不仅是常有之,而且大多难以避免。身处逆境,面临激烈的竞争,适应能力差的人畏首畏尾,缩手缩脚,往往被搞的精疲力尽,焦头烂额,头脑紊乱。而适应能力强的人,则是不仅着眼于眼前,更加的注重未来,保持自己头脑冷静,努力调整自己,适应逆境,从逆境中成长自己,从而有所成就。 曹操就属于后者。他败而不馁,即使身处逆境,也不会当局者迷。他保持乐观豁达的胸襟和锲而不舍的毅力,生于逆境也能够让自己变得更强。 而更多像曹操一样的人,每一次走到命运的交叉口,总能够选对路线,屡屡化险为夷。八次落榜的明朝人归有光,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他一边在嘉定招生办学,一遍发奋攻读,终于写出了长达40卷的《震川文集》。 身处逆境,悲观失望、颓废沮丧统统都要不得,因为这样并不能让自己的现状好转,反而还会愈演愈烈。明智之举就是,秉持天将降大任于自己的乐观心态,坦然的接受成大事前的考验。不仅不带着有色眼镜看待逆境,还要将它视作良师益友,从中汲取让自己成长的力量,那么,最后受益最大的非自己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