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曹操最实用
29521700000012

第12章 不如人时懂得放手

势不如人的情况下仍然硬拼硬撞,轻者可以使人两败俱伤,重者就会被打入万劫不复之境,毫无翻身的资本。因此,不如人时懂得放手,才是明智之举。曹操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运用的驾轻就熟。 中平五年(188)五月,术士爽楷对冀州刺史王芬说:“天象的变化不利于宦官,黄门、常侍真是到了灭族的时候了。”王芬信以为真,于是勾结南阳许佼、沛国周途等人,同时联络了一些地方豪强,以黄巾余部黑山义军攻燎郁县需要起兵镇压为借口,给灵帝上书,请求灵帝北巡河间,企图利用灵帝北巡的机会发动政变,座除灵帝,诛杀宦官,另立合肥侯为帝。 他们也来约结曹操,希望能够借助曹操的加入增加胜利的筹码。但是曹操很冷静地分析了当时双方的条件和所处的形势,觉得他们几人当中既无有声望的大臣的地位,又无特别有利的客观条件。这种情势下发动政变废除帝王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曹操断然拒绝了王芬、许佼、周途等人。不久,王芬等人的阴谋果然败露,王芬畏罪,弃官逃走,在途中自杀。 其实,曹操当时并不反对废掉灵帝,但只是觉得几人并没有能力和实力去和朝廷抗衡,真正的时机还不成熟。正是曹操在诱惑面前还保持冷静的头脑,才使得他能够免于这次患难。 所以,不如人时,再大的诱惑都要放手。没有足够的实力,还强出头,吃会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腹背受敌,损害自己的实力。只有现在保住了自己的实力,才能等待更好的时机行事。 所以,绝对不乏英雄气概的曹操,面对现实,也会在充分衡量利弊后做出退让。当初他迎献帝于都昌后,并不是万事大吉。以他当时的实力,完全不足以做到“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且,本来将汉献帝迎接到许昌就已经使他一时成为了世人注目的人,各个势力当然不容许他抢了头功。 相比袁绍等人,曹操的力量绝对处于弱势。见曹操得势,袁绍很不满。于是他摆出盟主的架势,以许低湿、洛阳残破为由,要求曹操将献帝迁到城,因为城离绍所据的冀州比较近,便于控制献帝。袁绍还考虑到,城曹操的地盘,曹操容易答应。可是曹操在重大问题上不让步断然拒绝了袁绍这一要求,而且还以献帝的名义写信责备袁绍说:“你地大兵多,而专门树立自己的势力,没看见你出师王,只看见你同别人互相攻伐。”袁绍无奈,只得上书表白一番。 曹操见袁绍不敢公开抗拒朝廷,便又以献帝的名义任袁绍为太尉,封邺侯。实际上是试探。太尉虽是“三公”之一,但位在大将军(不常设)之下。袁绍见曹操任大将军,自己的地位反而不如他,十分不满,大怒道:“曹操几次失败,都是我救了他,现在竟然挟天子命令我来了!”拒不受任命。

在这种情况下,何去何从,是摆在曹操面前的一个难题。英雄自有英雄之见,曹操感到这时的实力还不如袁绍,他不愿意在这个时候跟袁绍闹翻,决定暂时向他让步,便把大将军的头衔让给袁绍。自己任司空(也是“三公”之一),代理车骑将军(车骑将军只次于大将军和骠骑将军),以缓和同袁绍的矛盾。 曹操表面上是向袁绍做出了让步,但是由于袁绍不在许都,曹操仍然可以总揽着朝政。但是毕竟自己暂时还是逊色于袁绍的,所以他一面表现的对袁绍很恭敬,一面韬光养晦,不停止壮大自己实力的步伐。 曹操会不时的安排和提升一些自己信任的官员,比如,以荀彧为侍中、尚书令,负责朝中具体事务,以程显为尚书,又以他为东中郎将,领济阴太守,都督充州事,巩固这一最早根据地。以满宠为许都令、董昭为洛阳令,控制好新旧都城,以夏侯谆、夏侯渊、曹洪、曹仁、乐进、李典、吕虔、于禁、徐晃、典韦等分别为将军、中郎将、校尉、都尉等,牢牢控制军队。 最后,曹操在积蓄了足够的实力后,采取后发制人的方略,终将袁绍打败。 因此,人贵有自知之明。不如人时,暂时妥协,或者尽量配合满足对方要求,以此得到缓和的机会。重整旗鼓也好,继续发展力量也好,等到自己足够强大时,再次扭转乾坤,不但把握十足,而且还能做笑到最后的人。这才是不如人时且放手的真正收获,而且是绝对的胜利。如果不懂得权衡利弊,克制态度,只会鲁莽行事,那么,吃亏的终将是自己。

“成事之道”不如人时且放手 不如人时何其多,然而这只是人一时所处的形势和状态。在这个时候,能够暂时的放下执着,避免与人针锋相对的正面碰撞,保存实力,争取扭转形势得到胜利,才是明智之举。 不如人时且放手。被董昭评价为“今虽弱,然实天下之英雄也”的曹操,就是采取弱时暂时退让,后发制人的智慧,最后赢得了胜利。这得益于他善于认清自己和形势,懂得先放手以争取更有利时机的坚忍之道。 做人做事,在不同的阶段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尤其是势不如人时,一味强争,只会四处碰壁。学会果断的放手,以调动力量,待危机过去,再解决问题。这是在不利形势下所实行的一种“让步政策”。不动声色的做到这一点,才能形成对时势与机遇的正确把握,高瞻远瞩,成就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