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曹操最实用
29521700000011

第11章 低头是为了抬头

历史见证了曹操人性的复杂,也同样见证了他勇做历史弄潮儿的魄力和智慧。没有显赫的背景,最终却能够从三国鼎立的局面中突显,曹操能屈能伸、为抬头先低头的坚忍和勇气当然有他永留史册的价值。 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献帝正式任命曹操为兖州牧。这时,曹操由于没有地盘,想要起事没有足够的实力和给养也根本不可行。为了慢慢为自己争取机会、积蓄力量,他便只好先屈居于陈留太守张邈之下,对张邈屈身以事之,主动接受他的节制,以便起兵之初,争取张邈的帮助,起兵后在给养等方面仰仗张邈的接济。张邈看到曹操如此而且又有才能,因此不久就让曹操随自己来到酸枣前线,并代理奋武将军之职。 其实,曹操在前往酸枣途经中牟时,该县主簿任峻就率众前来投附。曹操非常高兴,任命他为骑都尉,并将自己的堂妹嫁给了他。 后来,曹操起事,鲍信和他的弟弟鲍韬就起兵响应曹操。鲍信是个颇有见识的人,董卓刚到洛阳时,他就劝袁绍说:“董卓拥有强兵,心怀不轨,如不早想办法对付,将会被他控制。应当乘他新到疲劳的机会,发兵袭击,可一举将其擒获。”但袁绍畏惧董卓,不敢发兵。鲍信见袁绍不能成事,便回到家乡泰山,招募了步兵二万,骑兵七万,辎重五千乘。曹操刚在己吾起兵,鲍信便起兵响应,同时来到酸枣前线。

曹操和袁绍推荐鲍信为破虏将军,鲍韬为裨将军。当时袁绍的势力最大,不少人趋奉他,独鲍信对曹操说:“有大谋略的人在世上找不到第二个,能统率大家拨乱反正的,只有您一个人。而那些刚愎自用的人,即使一时强大,最后也是要失败的。”由此可见鲍信的明智和才谋,对于曹操来说更是一笔财富。 和后来成大事的其他人一样,曹操一方面屈身于张邈,受他的领导和节制,另一方面也在乘机积蓄自己的实力,以为后来开辟自己的天下创造条件。曹操的以屈求伸,既是形式所然,也是为使自己事业更进一步而采取的策略。曹操屈身于人,兼具二者,一时的低头,让他不仅获得了一定的力量,同时还不断的收募了许多能人志士,充实了自己的智囊团。得来的回报让曾经的低头都显得有智慧很多。 而更加让人觉得曹操的低头有价值的,不是一时的低头,也不是一生的称臣,而是跪在青龙偃月刀下的一刹那儿。 华容道道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情景,让狼狈逃窜,已经精疲力竭的曹操恍入梦境。多年的戎马生涯一瞬间在脑海中闪现。刺杀董卓时,一无资本,二无负担,即使失败,也只是一人一首的事情,反倒落得身后轻松。但如今,身为“汉相”,拼命挣下了大片家业,怎可一瞬间就输给了孙刘,更别谈命丧于此,毫无翻身的机会了。输不起,更死不起。因此,要千方百计地活着的曹操,当众跪在了关羽的面前,用对关羽的情义争取自己活下来的机会。 关公的忠义永垂不朽,也得益于这件事情。华容道上放曹操一马,没想到成了曹操,败了自己效忠了一生的蜀国。 在此,我们可以说曹操狡猾,利用关羽的忠义为自己谋得生机。但是,没有这次的屈伸低头,那么曹操几十年的心血与业绩便会灰飞烟灭。那么一切抱负和智谋都只能化为空谈,毫无意义。 毕竟,能够笑到最后的才是真正的胜利者。曹操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低头下跪,以屈求伸,厚积薄发,比起给后人留下千古遗恨的刘备,他充分赢得了世人的敬重,而不是万分的惋惜。 很多时候,事情不会严重到关乎生死。但是,即使这样很多人也过不了考验这一关。如果面对小小的考验都孤傲的不屑于低头,那么受伤害的只能是不会低头的人。屈是为了伸,是力量薄弱,身处逆境中的竞胜之道。每个人都有他屈身的时候,即使是块璞玉,也要忍耐被雕琢的痛苦。能屈能伸,该低头时就低头,过了这关,就能有足够的力量抬起头。

“成事之道”屈伸自如潜力大 无论什么人,都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尤其是那些有抱负、想要有大作为的人,必定会遇到更多的不如意和考验。很多时候都需要向现实一时的低头,然后积聚实力,让自己变强,才能真正的抬起头来。 曹操就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他善于根据形势衡量利弊,需要低头时就低头,能屈才能伸,勇于接受考验和磨砺,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最后成功的转而驾驭他人。 勾践向吴王夫差俯首称臣,做最卑贱的车夫。他卧薪尝胆二十载,以超乎常人的坚韧毅力等到了复国雪耻的日子。曾经的低头时多么的不甘和和不堪,可是如果他当初没有低头,那么,可能直接就被夫差杀死,根本就不会有以后东山再起的机会。

《杨雄传》有言:“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龙蛇者,一曲一直、一伸一展。也就是说,做人,要能屈能伸,能行能隐。相时而动、能伸能曲,不仅是做事做人的大智慧,更是帮助人成功的应变之道。只有会因时而动,把握机会,那么就能变害为利,等待何时的时机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