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手可以让我们提高。
——埃德蒙·伯克在革命战争中,我军吸收改造了上百万国民党军队,对起义、投诚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予以重用。和平解放北平后,毛泽东还特意把解放军俘虏的国民党军送到绥远去,目的是让这些人参加起义,使他们以后一律按起义人员待遇。由此可见毛泽东的胸怀宽广。
毛泽东为了团结、教育、改造、使用投诚的军政人员及干部,在处理他们的问题时,均实行既往不咎、妥善安置的政策,在政治、工作、生活上给予关怀照顾,使他们各得其所,各尽所能,为人民做贡献。
傅作义率领的部队曾与解放军战斗多年,最后在北平率部起义。他当了23年水利部长,为新中国的水利建设竭尽心力。当时,党外民主人士希望傅作义先生能加入民主党派,但傅作义先生对薄一波同志说:“我别的什么党派也不再加入了,我将全心全意地追随毛主席共产党,努力工作学习。如果能够有进步,工作做得好,我愿意争取加入共产党,这是我后半生的心愿。”
李宗仁先生也是国民党内的一位爱国将领,抗日战争中曾指挥过著名的台儿庄战役,给日寇以沉重的打击。解放战争后期,曾任过国民党的代总统。
解放后,李宗仁先生怀着一片赤子的爱国之情,回到了祖国。对于这样一位国民党的代总统,毛泽东也开诚相见,给予生活上的特殊关照,并亲自接见了他。毛泽东说:“跑到海外的,凡是愿意回来的,我们都欢迎。他们回来,我们都以礼相待。”
溥仪是清朝的末代皇帝,他曾追随日本帝国主义,组织了满州国,作为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战略基地。抗日战争后,他作为战犯被捕入狱。
对这样一位封建王朝的帝王,毛泽东特别关心,他希望能将溥仪改造成一个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普通劳动者。
后来,溥仪被安排在全国政协搞文史资料工作。毛泽东还拿稿费补助他的生活。在毛泽东的关怀下,溥仪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写出了《我的前半生》一书,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
★学会尊重对手
毛泽东一向反对杀降,反对杀俘虏,这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充分表现出来。对俘虏不虐待,不搜腰包,是不杀降的进一步发展。这是每一个领导者都应该有的宽广心胸,也是必要的。
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在官渡大败袁绍,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范例,为其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双方交战之时,袁绍兵力数倍于曹操,形势一度岌岌可危。幸亏袁绍刚愎自用,不听谋士忠言,致使谋士愤而投曹,献计献策,火烧乌巢——袁军粮草重地,曹军方得大胜。
胜利后,曹军发现袁绍的文件中有大量朝中官员给袁绍的书信,全都是讨好袁绍,以为自己谋好退路。有人建议曹操彻底追查此事,以通敌罪名论处这些官员。
曹操否决了这个建议,也没看这些信件,命人全部烧掉。曹操说:“当时形势危急,我尚不能自保,他们这样做也是迫不得已啊!”毛泽东就曾点评曹操说:“杀降不祥,孟德不为。”
关于竞争对手,有这样一个故事:
捷克的艾米尔·萨托柏克从小爱运动,长大后终于成为一名出色的长跑运动员。在多次参加奥运赛事中,他结识了来自澳洲的一位长跑运动员——维恩·克拉克。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使他们很快建立起深厚的友谊。萨托柏克的年纪比克拉克略大,名声也比克氏要响。他曾在两届奥运比赛中,有过获四枚金牌和一枚银牌的优秀业绩,是一颗耀目的国际明星。虽然声誉显赫,但萨托柏克从不居功自傲。而克拉克却没有这般幸运,尽管创造过17项世界长跑记录,可他从未得过一枚奥运金牌。为此,克拉克常心怀遗憾,同时也一直努力不懈。
又逢东京奥运会开幕,各国运动健儿相聚在五环旗下。在参加一万米长跑赛时,萨托柏克与克拉克再次交手,两人展开激烈的追逐。然而,天不遂愿,克拉克还是没有得到这枚金牌。
赛事结束后,克拉克去拜访萨托柏克,受到他的热情接待。临别的前夕,萨托柏克慎重地交给克拉克一个精美的包裹,并嘱咐他在登上飞机前不要打开它。克拉克有些迷惑,但还是点头照办。
当波音客机飞越太平洋的上空时,克拉克悄然打开那个包裹。令他惊喜不已的是,里面竟是一枚金光闪闪的奥运金牌!金牌下放着一页信笺,上面写道:“亲爱的克拉克,感谢你这么多年来一直伴我驰骋赛场,可你知道吗?正是因为你这种屡败不馁的精神激励着我,它让我时刻明白: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戒骄戒躁,勇往直前。因此,我的功绩也有你的血汗,我的荣誉也就是你的荣誉。今天赠给你的这枚金牌,它应该属于你,请接受我诚挚的情意……”
此后,这枚金牌成了克拉克的非同寻常的珍藏,始终陪伴在他身边,这个故事也很快传颂开来,成为流传世界体坛的一段佳话。“冷酷打击,坚决消灭”,这几乎是中国企业对待同行竞争对手的共同作风。然而,这种“对手观”,正是中国市场无法步入健康期的最大障碍。学会尊重对手,是中国企业家亟待补上的一课。
对手是什么?
最简单地说,你是一匹赛马,那么对手就是逐鹿场上的另一些赛马。
有时,一个产品的开发、一个市场的拓展,正是由于对手的存在才得以实现。对手之间的公平竞争和精彩对决,创造出令人目不暇接的商业神话,才使我们这个商业世界热闹非凡,市面繁荣,充满了勃勃生机。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永远不要试着去消灭你的对手,有时候更要乐于看到对手的强盛。
在百事可乐最初的70年里,它一直是一种地方性的饮料品牌。直到上世纪初,它找准了一个对手——老牌的可口可乐,并相应制定出“年轻一代”的品牌策略。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于是,这对伟大的对手,从彼此的身上寻找到了灵感和冲动,并造就了一场伟大的竞争。正如后来的经济学家所评论的:“百事可乐最大的成功,就是找到了一个成功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