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要学解放军
29484500000019

第19章 有光荣历史的英雄部队——注重老班底

★★★如果没有协调合作,将无法成就任何事。

——盛田昭夫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有许多部队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它当中的基干力量,有的是名将直接领导过的部队,有的是某攻坚战的主力,甚至有的来自经过长征的老红军。以这些经过千锤百炼的老班底组成的部队,有着很强的自觉性和战斗力。他们是我军的中坚力量。比如有着野战军中的“老大哥”、“攻坚老虎”之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三军,就是大革命时期“叶挺独立团”的传人。

还有有“万岁军”殊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八军,这支部队三下江南,喋血四平,会战辽西,主攻沈阳,以其打不垮、拖不烂的顽强战斗力,成为了第四野战军众多野战部队中的主力。平津战役中,29小时即拿下号称“固若金汤”的整个天津城。特别是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该军功高出众,被彭老总授予“万岁军”殊荣。

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三十八军的前身就已经诞生了。其一一二师之三三四团是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领导的红五军之一部,长征到达陕北时,其番号为红一军团第四师第十团。其一一三师之第三三八团是徐海东红二十五军之一部,长征到达陕北时其番号为红十五军团第七十五师第二二三团。抗日战争初期,这两个团被分别改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第六八六团第一营、第三四四旅第六八八团第一营。该军一一二师之三三五团和一一三师之三三七团也是在抗战初期,由红军干部和骨干组成的部队。其番号分别为八路军一一五师第三四旅第六八五团新二营和第三四三旅补充团。

由于部队的各级指挥员及骨干均是来自中央苏区和鄂豫皖苏区的老红军,他们既经受过历次反“围剿”作战的锤炼,又饱尝了万里长征的磨难,从而使得这支部队不仅骁勇善战,而且具备了一支铁军所必须的吃苦精神和强烈荣誉感。

★老班底:企业的精华所在

无论是在军队还是在企业,我们都应该注重老班底。所谓的老班底,就是我们团队的最初组成部分,那是我们的精华所在。他们在工作上经验丰富、熟悉业务,做起事来轻车熟路;在人品上,他们大多忠诚可靠、吃苦耐劳。虽然说随着时光的流逝,他们或许体力不佳,或许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职业病,但总体上来说,廉颇虽老,却尚能用。领导者在企业达到一定高度时,进行大换血,其成功者历历可数。

在太阳神集团,1990年,在怀汉新的毅然决策下,两年前跟他一起创办太阳神的9位元老级高层人物被“杯酒释兵权”,让出了自己的位置。

怀汉新“杯酒释兵权”之后,便开始大量招募天下英才,让这些青年才俊分管太阳神的企管部、办公室、人力资源部、财务部、市场部、科技部、事业发展部等要害部门。这些青年才俊大多是一些大学毕业没有多久的高材生,他们雄心万丈却缺乏必要的市场经验。在太阳神,他们各自试验着各自的理想,把公司当成了一块试验田,以至于太阳神的管理模式、经营理念、营销政策一年数变。他们的这种一步三计、坐而论道的作风,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战机的贻误。

与此同时,太阳神的开放式的人才培训体制也的确培养出了一大批营销能人,可这些人在成熟之后又因种种原因,在随后的几年先后离开太阳神,或自立山头,或以高昂身份投靠同行企业,最终在市场上开始了对太阳神的围剿。因此又有人将太阳神那句著名的广告词稍加修改,来描述这一现象:“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的兄弟都成了对手。”这样的反叛,成了一道颇引人关注的风景。

在这里,作者并没有排斥年轻人的意思,企业人才的年轻化是一件好事,但是这样做要循序渐进,像怀汉新那样,一夜之间全部换掉,无论做人做事,都是有问题的。

对待老班底,李嘉诚的做法可以借鉴。商人不是慈善家,工厂没有效益,关闭是无可厚非的。但李嘉诚却化无情为有情,善待员工,有始有终,上演了一幕动人的人情戏。

长江大厦是李嘉诚拥有的第一幢工业大厦,是他地产大业的基石,又是他赢得“塑料花大王”盛誉的老根据地。

20世纪70年代后期,香江才女林燕妮为她的公司租场地,跑到长江大厦看楼,发现李嘉诚仍在生产塑胶花。

此时塑胶花早过了黄金时代,根本无钱可赚。长江地产业当时的盈利已十分可观,就算塑胶花有微薄小利,对长江实业来说,增之不多,减之不少。

见到这里仍在维持小额的塑胶花生产,林燕妮甚感惊奇,说李嘉诚“不外是顾念着老员工,给他们一条生计。对老员工,他是很念旧的”。

而李嘉诚则说:“一间企业就像一个家庭,他们是企业的功臣,理应得到这样的待遇。现在他们老了,作为晚一辈,就该负起照顾他们的义务。”

李嘉诚对员工如此重情重义,可想而知,员工对此的回报是什么。

★建立梯形的人才团队

在一个成熟的团队中,人才的建设是应该有层次感的。建立阶梯形人才机制,新老搭配。这样不至于由于队伍过于年轻而犯错误,也不至于队伍的老龄化而后继无人。

福特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取得了反败为胜的惊人成就,其中一个因素是他们创造了员工参与计划,使生产线工人成为改善产品品质的关键成员。

事实上,一个人完成不了伟大的事业,得需要团队才行,所以谚语说:“一个人永远不如全部的人加在一块儿聪明。”

但是任何一个团队的存在只能有一个目标,那就是为了团队的共同利益,而不是为了某个人的特殊利益,这样就迫使其中的某个或某些人,甚至是全体人员做出一定程度的牺牲。

有的人这么干了,于是,他们就获得了成功;有的人反对这一套,他们中的大部分至今都碌碌无为。西方有句谚语:“团队——聚在一起,每个人都会得到更多。”说的就是这个事实。

也就是说,企业需要英雄主义,但企业基本上不需要个人英雄主义,需要的是集体的英雄主义,团队的协调一致。

一个企业就如同一条船,这是很多人使用过的比喻,这个比喻适用于一切需要协作的单位。

企业家是船长,所以不能耗费他过多的时间来做水手应该做的事情,他需要发布命令、确定航程和目标。总之,他的主要使命是指挥。

那么,谁应该做无名英雄推动整艘船前进呢?毫无疑问,这其中包括水手、修理工、木匠、测量员、瞭望手、操帆手、参谋、炊事员、副官……在一个企业中,大多数人需要扮演“无名英雄”的角色。

如果所有人都放弃了自己的角色,为了一个更好的位置争斗,会出现什么情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