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不要为孩子安排好一切
29481400000082

第82章 尝试让孩子打工,培养其自谋生路的能力

尝试让孩子在节假日外出打点工,是培养其自谋生路的能力的一个好办法,它将为孩子潇洒走世界装上一副有力的翅膀。

美国的孩子从上初中起就开始试探着走进社会了。在超级市场里,常常可以看到许多看上去不过十三四岁的孩子在忙着帮顾客交钱、装袋。

美国的许多父母十分鼓励孩子早些走出家门,接触社会。他们认为:“孩子不需要那个钱,但需要学怎样才能独立生存!”

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父母应从孩子小时起就采取种种方法,让他们认识到劳动的价值。比如让孩子自己动手装配自行车,修理小家电,做简易木工,粉刷房间,到外边参加义务劳动等。即使是富有的父母,也不应忽视对孩子进行自谋生路的能力教育。

美国南部一些州立中学为培养学生独立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才允许毕业。美国中学生的口号是:“要花钱,自己挣!”不管家里经济状况如何,孩子在12岁以后就得给父母的庭院剪草、给别人送报,以换取些零花钱。一些家庭还要求孩子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秋天帮人扫落叶,冬天帮人家铲积雪等。美国的父母常说,只要有利于培养孩子谋生能力,让他们吃再多的苦也值得。

其实,在许多发达国家,人们对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和能力都有着共同见解。

日本有句教育孩子的名言是:除了空气和阳光是大自然的赐予的,其余的一切都要通过劳动才能获得。在这一观念指导下,许多日本父母在教育孩子学好功课的同时,还要求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者到外面打工挣钱。

德国的父母则一贯重视养孩子“勤奋、正直、可靠、乐于帮助人、作风正派”等品格。因此,父母们从不包办孩子的事情。他们将子女视作独立的个体,给他们空间,让他们独立地去完成自己应该做的事。

德国人常说,他们的首要责任就是让孩子懂得,一个人走向社会最终要靠自己,每个人都要自立和自强。

作为孩子,不会自然而然地知道自己挣钱的价值,父母应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知道,这样他就会增加自信,自觉树立自主独立的意识。

帕特丽娅是美国儿童作家,她曾经描述过:

一个男人开了一家公共关系公司,雇用女儿装订东西;

一对夫妇开了一家干洗店,雇用儿予去分发传单,为他们的第二家分店做宣传;

一个农民父亲,雇孩子去“查看田地”,割去杂草;

一位教师每个季度开始的时候,都雇她上中学的孩子们在教室里设计和布置新的黑板报;

一位作家朋友给她儿子付一定费用,让他检查手稿的拼写,打印并装订最后一稿,然后寄出去;

一个小商店老板雇女儿管理通讯标签……

作家琳达·斯特恩曾写了一篇文章鼓励开店的父母让孩子参与他们的工作,“雇用你的孩子能给他们灌输自主独立的意识,让他们知道自己挣钱的价值,帮助他们建立对自己能力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