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不要为孩子安排好一切
29481400000022

第22章 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习惯

孩子是一个独立个体,他总将走向社会,独自为自己的生活和人生做决择,父母应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习惯。

一个真正疼爱孩子的父母应关注的是孩子将来是否能自己应付外面的世界。将一个在慈母庇护下,毫无自我生存能力的青年推入未来的社会是最为残忍的事,也是作母亲不忍看到的结局。想使孩子能成功地走入社会,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他的自立能力与自信心。如果我们替孩子做所有的事,便不能达到这一目的。在这样的抚养下成长起来的青年,外表人高体大,内心却是畏畏缩缩,缺乏勇气。这样做使他丧失了自信和勇气,也使他感到不安全,因为安全感是建立在能够用自己的能力去处理问题的基础上。

孩子由于小,父母出于对孩子的关爱,安排和规定好孩子的学习、生活,让孩子听家长的命令行事,这种做法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是可取的,但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就不能再拘泥于这种方法了,因为这样容易使孩子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影响孩子独立自主地成长。

有这样一个事例:

媛媛10岁了,性格内向的她朋友不多,大部分时间她乖乖地呆在家里。只要是出门,即便是到邻家去,妈妈总是千叮万嘱,邻家阿姨让她坐,她会说:“我不坐,妈妈说了,衣服不能弄皱。”玩的时候,她总是小心翼翼,比如玩捉迷藏她总是第一个被捉住,因为她根本就没藏,小朋友提醒她,她说:“妈妈不让我把衣服弄脏。”小朋友约好一起去看尤拉,尤拉是他们认识的一个小朋友,他现在生病住院了,媛媛说:“你们去吧,妈妈让我玩后就回家做作业去。”

缓缓整天妈妈长妈妈短,无事不提妈妈,玩的时候怕妈妈这妈妈那,妈妈的命令和规定始终控制着媛媛,她的行动围绕着这些命令和规定转,玩的时候一点也不尽兴,小朋友嫌她麻烦,都不太想跟她玩,还嘲笑她到底是妈妈干还是她自己干,但嘲笑起不了作用,媛媛的“妈妈病”已成为习惯。

上面这个事例告诉我们:

但凡孩子能够独立完成的事就不要担心事情一时会不成功,事实上,让他努力去做某一件事就已经是成功的开始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准则,需要反复强调。

聪明的妈妈会避免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强制,造成控制束缚孩子的精神枷锁,会尽可能留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重视对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家长除了教会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让孩子生活能自理,能帮做家务外,还要让孩子从思想上做到不依赖成年人,这就要加强对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让孩子做到能独立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养成自觉的好习惯。自觉的培养比起让孩子能生活自理则更进一步了,他是孩子全方位发展的体现,只有做到了自觉,才谈得上尽量不依赖成年人。

让自己的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的习惯,你就得多给孩子独立自主的机会,不要处处以帮助的形式来干涉孩子,以保护的形式来约束孩子,给孩子一个独立发展自我的机会,让孩子独立完成他所从事的工作的基本部分,哪怕不会有积极的结果。关在笼子里的鸟关久了,翅膀会退化,很难希望它有一日能展翅高飞,宽松的环境,才能自然的发展。

父母在培养孩子独立做事习惯时,不妨参考以下建议:

孩子干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轻易打断他,派他去干另一件事,要让他把事情做完,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

帮孩子制定计划或分派任务,要量力而行,定下的计划、派下的任务一定要让孩子独自完成,家长可以给予适当的帮助,但基本工作还得由孩子自己去做。

多鼓励孩子,不能因为孩子办不好事情、完成不了任务而责备埋怨他,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因此丧失自信心,产生自卑感。

平时要让孩子多做些家务,养成生活自理的好习惯,不能娇惯孩子,事事包办。

美国人培养孩子的一些方法也可供我们参议,如:

一些年轻父母把几个月的婴儿赤身裸体扔进水里,让其学游泳。

孩子跌跤,父母不管,让他自己爬起来。

父母要几岁的孩子做家务劳动,如洗碗、扫地、洗衣服等。

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自己办理。

让孩子在看到本国国旗时,注目两分钟。当听到国歌奏响时,把手按在心口,心中默唱国歌。

即使家庭经济状况很好,也鼓励孩子用自己的双手劳动挣钱,让孩子自己支付保险费用或部分学习费用及其他费用。

绝大多数18岁以上的孩子,都靠自己挣钱读书。有的把钱赚够了才进学校读书。也有的一边打工,一边读书。孩子们认为,长这么大还伸手向父母要钱,很不光彩,会被人家瞧不起,说你无能。所以,必须找工作,做到经济上的独立。

大人鼓励孩子做登山、攀岩、跳海等危险性运动,孩子们也乐于参与这些冒险活动。

在用钱上,就是那些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对自己也很“吝啬”,与人交往也不“大方”。无论一起进公园或歌舞厅买票,还是入餐馆吃饭,一切费用都是“AA制”——各掏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