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父母的心中宝,孩子的安全是父母时刻悬在心中的巨石。从幼儿在家庭中,到孩子走进学校和社会,从生活琐事、交友到社会行为,孩子的安全问题时刻挂在父母心上。为了保障孩子的安全,父母的保护无处无时不在。但并非所有的保护都带来所期望的良好效果,因保护过度而使孩子失去安全防护能力的例子随处可见。我们要告诫做父母的是,不要为孩子的安全过份担忧,倒是给他们合适的安全教育,使孩子在面对危险时,运用他们的智慧和能力,摆脱和战胜危险。这才是保护孩子安全的根本之道。
歌德有一首诗云:你若失去了财产,你失去了一点;你若失去了荣誉;你失去了很多;你若失去了勇敢,你就把一切都丢掉了。
父母担心孩子的健康,担心孩子的成长,这本来是合情合理的,但担心应该有个度。担心过度,是现在家庭普遍存在的现象。
比如,孩子吃水果,父母忙着给削皮,担心孩子不会削伤到手;不敢让孩子一个人上街——怕车撞了,不敢让孩子冲开水——怕烫着,不敢让孩子去倒垃圾——怕沾着病菌,不敢让孩子爬高爬低——怕摔着,不敢让孩子靠近明火——怕烧着。
父母如此担心孩子,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摔着,只有把孩子抱在怀里,严密地保护起来,这就产生了问题。
还有许多父母怕孩子与别的孩子接触闹矛盾,或怕孩子受到不良影响,因此强硬地把自己的孩子和小朋友们或别的大人们隔开。再加上,如今的家庭小型化,三口之家住在高楼的一个封闭的单元里,这更加加剧了孩子的与世隔绝。
例如,一对夫妇认为自己的独生女儿聪明伶俐,完美无缺,怕与别的孩子交往学坏了,于是总让她一个人呆在家里,他们还不准女儿把伙伴或同学领到家里来。小女儿很想念她的小伙伴,她总是只有一个人在家里学习和玩耍,难免会感到孤独和乏味。实在没意思了,她只好乱翻父母的东西,以此当作玩耍。后来,她为了能和伙伴们交往,开始制定并实现了自己的计划,其中包括偷钱去买玩具,并把玩具分送给伙伴,想通过这种“收买”的方式来换取小朋友们的亲近和好评。孩子的这种变态心理,不正是父母的担心和保护过度造成的吗?
有不少事例说明,父母对孩子担心和保护过度,反而是害了孩子,有些父母总是视孩子为弱者,千方百计地让孩子与有点危险的事物隔绝,结果培养出来的孩子个性孤僻、胆小怯懦、遇事退缩。一旦踏入社会,他们害怕与人交往,害怕竞争、害怕承担风险、害怕别人的非议、害怕社会环境变化……这样培养出的孩子轻则一生碌碌无为,重则心理出现严重阻碍。
一个孩子的胆量、意志力、独立性和自信心等,都是在经历了风险、挫折以及各种困难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有教育家提出挫折教育的理念,认为有意识让孩子受点挫折,可以锻炼孩子的意志和培养孩子的自信。
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健康成长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