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人要懂心理学
29476900000029

第29章 要做到奖罚分明

在《汉武大帝》这部电视剧中,汉武帝的确称得上是管理大师,尤其他那句“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更是道出了管理的一种很高的境界。剧中的,霍去病更是让人过目难忘。也许是这位骠骑将军的年轻有为,英姿飒爽,也许是他的不败神话,也许是他的奇特的作战技术,然而,却是他的一句话让人受益匪浅。他说:“作为将军,不一定要和士兵同吃同做(他也确实是这样做了,每次打仗都要带着大厨,都是好吃好喝),只要奖惩分明,士兵自然勇往直前。”刚开始,大将军卫青不以为然,但是事实证明霍去病的论断是正确的,霍去病的部队所向披靡,无人能挡,立下了赫赫战功,让人不得不折服。

是啊,综观中外企业管理,不也是这样吗?好的管理理论,好的管理方案,好的管理案例固然对企业管理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如果你做不到奖惩分明,你是很难提高企业效益,取得实质性效果的。

或许有些管理者,会觉得奖惩分明是很简单的事情,但事实上却不然。很多企业在创业之初,群情激昂,士气高涨,取得了不俗的业绩,然而随着规模的扩大,随着人员的增多,事情就变成了另外一种局面。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原先经营者做到了奖惩分明,的确,企业规模小的时候,经营者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十分清楚,对于每一个员工的工作了如指掌,奖惩起来自然简单、准确。但是,当企业达到了一定规模,人员达到了一定数量,要做到奖惩分明就难了,因为,一来人多了,二来工作复杂了,三来管理也复杂了,到底谁该做什么,该怎么做,谁做得好,谁做的不好,经营者就很难一目了然了。这时候问题也就来了,于是很多管理者就会想不通:我以前成功的方法怎么行不通了呢?

那么奖惩分明到底有多难呢?其实,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如果经营者还是用以前的老方法,凭着自己看到的、感觉到的来进行管理,那就很难奖惩分明了;如果经营者能够脱胎换骨,采用更科学的新方法来进行管理,那么奖惩分明也就不难了。

其实,所谓的新方法,只不过是“奖惩分明”的新解释而已。从字面上来看,我们要做到奖惩分明就必须明确:谁应该奖,谁应该惩,该怎么奖,该怎么惩。

谁应该奖,谁应该惩呢?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明确每个员工的工作目标。

如果不给员工明确的工作目标,那么我们也就无从评价谁应该奖,谁应该惩。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首先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必须拟定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并且落实到企业的经营目标(也就是理论上的企业战略规划)上,然后再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设定科学的组织结构与人员编制(也就是时兴的目标管理与人力资源规划理论),才能真正将企业的经营目标分解到每个员工的工作目标上。

(2)要明确每个员工的工作标准。

光有目标,没有相应的工作流程、工作规范、工作标准,那就很难让员工完成相应的工作目标,那么奖惩也就失去了意义。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必须对工作的流程、规范、标准进行科学的设定与划分,从而建立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体系(也就是理论上的流程再造、工作分析、制度化建设)。

(3)要建立科学的评估与持续改进系统。

有了明确的目标,有了明确的工作标准,企业的基础管理就比较扎实了,这时候管理者就要考虑如何评估员工的工作,才能真正清楚“谁应该奖,谁应该惩”。

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可操作的评估系统,对每个员工进行科学的评估,以确定“谁应该奖,谁应该惩”,同时根据评估结果对各项工作进行持续改进(也就是理论上的绩效考核、持续改进机制)。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只有做到了这一步,才算基本上建立了管理基础,基本上能够较好地评价每个员工,才算是真正做好奖惩分明的第一步:谁应该奖,谁应该罚。

该怎么奖,该怎么惩,很多管理者很粗浅地认为:奖就是加工资,惩就是降工资。然而,事情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因为“该怎么奖,该怎么惩”搞不好反而会适得其反。

那么,到底“该怎么奖,该怎么惩”?要做好以下两点:一是奖惩的方式,二是奖惩的尺度。

一般说来,奖惩的方式包括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物质方面主要有工资升降、奖金分配、福利分配、职位升降、经济处罚等;精神方面主要有职业定位、评先进、通报表扬、非正式表扬与体现成就感、社会地位等。

而奖惩的尺度则应该在不同的时期,制定不同但是却有连贯性,有企业特性的方案来执行。

“奖罚分明”中的“奖”,目的在于树立一个良好的示范典型,激励员工做更多管理者期望的事情。古代兵法有云,“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孙子兵法·作战篇》)。意思是在车战中如果能夺得敌军战车十辆以上,就奖赏最先夺得敌车的人。所以管理者应该借鉴这种做法来激励员工的“斗志”。

秦孝公时的商鞅变法,国人皆不信,这才有了商鞅徙木立信的典故。说的是商鞅在变法之前,秦国的百姓对变更的新法有怀疑,他就命人在都城南门竖起一根长木,发布告说有能将长木扛至北门者赏金五十。百姓还是犹疑未定。直到有人站出来尝试,将长木扛至北门,果然得到了五十金。这个典故就充分发挥了在位者用奖励手段树立信誉的作用。这样百姓才信服,商鞅才陆续颁布新的法令。这个典故就充分说明了奖励的巨大作用。同理,当一个企业在改革时,这种做法也值得效仿。这时候可能正如商鞅变法的情况一样,很多员工对企业的改革措施抱有犹疑的心态,都不愿尝试施行。这时候如果管理者能够做到打破常规,像商鞅一样制定一些具有激励性的新举措,并给那些敢于尝试的员工大加奖掖,这就会产生很强的刺激作用,改变员工对企业改革措施的态度,使员工成为推动改革的主要力量。

而有时候实行“施无法之赏”也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古代的孙子就曾说“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这样才能够做到“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言外之意是如果打破常规,对士兵多施奖励,就能做到指挥整个部队像指挥一个人一样简单。所以,管理者对自己的下属、员工不吝啬,多施恩惠,员工当然也就会投桃报李,有十足的干劲去工作。

“赏”的另一面是“罚”,万事万物总是对立统一的,一味地“赏”,就失去了它本身的价值,本质也就变了。“罚”也不是单纯作为“赏”的对立面存在的,它的本意并不就是惩罚员工,而是旨在形成一种警示作用,是在告诫员工什么是绝对不能做的。对于管理者来说,对员工和下属进行惩罚,目的不是惩罚犯错的员工,而是给他们一种态度。哪些事是在工作范围之内的,哪些是不允许或禁止的。齐景公时的司马穰苴就深谙这个道理。齐景公时,别国进犯,齐军大败。齐景公就派司马穰苴率兵去收复失地,但同时又让自己的近臣庄贾随行监军。穰苴就和他相约正午到军营聚首。但穰苴等到正午他还没到。司马穰苴不得不自己巡视军营,敕令部队,发号施令。到了天黑庄贾才带着满身酒气来到军营。司马穰苴见状大怒,痛斥庄贾不守诺言,言而无信。于是把下属叫来问他不守军纪、无故迟到者该如何处理,下属回答说应该斩首。庄贾吓得冷汗直出,向齐景公求救。但使者还没来得及回来庄贾就被斩首了。等齐景公派的人来时,径直飞奔闯入营地。司马穰苴又问驾车马在军营乱跑该如何定罪,下属说按律当斩。穰苴说君主的使者不能斩,于是就杀了使者的随行,并把马也杀了,以此向三军巡行示众。

经过这件事之后,齐军纪律严明,无人敢犯军纪。司马穰苴在行军时又关心士兵,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与士卒们一块使用,对伤病的士卒尤为关心。这样以来,齐军军威大振,很快收复了失地。

不过在惩罚之前,管理者要先想清楚,这个人是否该惩罚,条件是否满足了,会不会引起员工们的一致反对。正如孙子所说,“卒未亲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如果士卒还没有对你表示亲附你就惩罚他们,很可能会有反对情绪,这样就很难指挥他们。如果很多人都犯了同样的错误,管理者就该反省到底是员工们的问题还是管理上的问题。这时候把错误归在自己身上或许还能赢得员工的心。

就像韩非子所说的“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赏罚不信,则禁令不行。”只有讲小信用,大信用才会逐渐确立起来,所以,明智的管理者是在不断地积累信用的过程中产生的;如果赏罚不讲信用,那么管理者指定的措施也就无法推行。唯有赏罚有信,才能建立并强化管理者的权威。而管理者权威的确定过程,就是“小信”不断积累的过程。“赏罚分明”是决定企业的凝聚力,进而决定企业的执行力,最终决定企业的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必然是激励机制的自如掌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