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青少年一定要了解的文化艺术:中国篇
29469000000012

第12章 田园诗人之祖陶渊明

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朵奇葩,而田园诗以其质朴自然、优美恬静一枝独秀。在众多的田园诗人中,尤以陶渊明为代表,甚至可以说是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这一流派。他的美学风格对中华文明产生过巨大影响。

陶渊明 (公元365~427年),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 (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生于魏晋乱世一个没落的官宦家庭。曾祖父陶侃,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是当时很有权势的政治人物。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也做过安城太守。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之女,外祖父孟嘉对陶渊明的影响很大。

陶渊明像

陶渊明做过几次官。当时魏晋名士总想以各种方式在政治斗争的旋涡找到自己的位置,但是绝大多数没逃脱被统治者杀掉的命运。要保持高洁的品性,延命于乱世,便只有隐居这一条路了。陶渊明顿生回归田园之意,随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四次辞官,最终选择归隐,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杂诗》)至今脍炙人口。

饮酒是陶渊明最大的嗜好。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就会告诉客人:“我醉了,想睡觉了,你可以离开了!”由此可见陶渊明的率直和自然。他一天都离不开酒,他的诗文中,几乎篇篇都有酒,还专门写了20首《饮酒》诗。

月下独酌

如果这种有酒有朋友、衣食无忧的生活一直持续下去,那陶渊明可以说是“快乐似神仙”了。但是好景不长,由于战乱频繁,加之自然灾害严重,农业歉收,陶渊明的生活极为贫困。在他44岁那年,居所失火,诗人的生活更是每况愈下,连生计都发生了问题,但他毫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他晚年因饥饿而致病,在贫病交加中死去,享年63岁。

清代诗人龚自珍在《舟中读陶》中写道: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从此诗句可见陶渊明艺术风格的特色。

典型的田园风格,开创了一代诗风。归隐以后,陶渊明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密切了与农民的联系,他的作品也因此在表现淳朴的农村生活情趣和描写优美恬静的农村自然景色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千古绝唱道出了农民生活的悠闲自在;“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令人无限向往的田园风光。

田园豪放相媲美,使其作品魅力永存。在表现恬淡、朴素的田园风格的同时,诗人的一些作品也表现了“金刚怒目”式的激越和高亢。《咏荆轲》中“渐离击悲筑,宋意唱合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可与史记《荆轲列传》中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相媲美,一幅易水饯行的悲壮场面展现在我们面前。

由此可见,陶渊明的艺术风格并没有仅仅拘泥于田园一派,还有着激越豪放的一面,这或许是他的艺术形象至今不老的缘故吧。他在田园诗上的造诣决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他的反抗精神和隐居思想也影响了后世文人。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年轻时有着“大济于苍生”之志,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他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陶渊明41岁时在朋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此后,他家境越来越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流传百世的诗文。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