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青少年一定要了解的文化艺术:中国篇
29469000000011

第11章 曹操与建安文学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汉沛国谯(今亳州)人曹操组建青州兵,挟持汉献帝,统一北方,社会有了比较安定的环境。曹操父子皆有高度的文学修养,由于他们的提倡,一度衰微的文学有了新的生机。

在当时建都的邺城(故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境内),聚集了一大批文人。诗、赋、文创作都有了新的突破。尤其是诗歌,吸收了汉乐府民歌之长,情词并茂,具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汉末的社会现实以及文人们的思想情操。因发生在汉献帝建安(公元196~220年)时期,曹操像

故后人称这一时期的文学为建安文学。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三曹”和“七子”,而以三曹为核心。

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主将和开创者。他诗歌创作代表作品有描写汉末战乱和人民苦难的《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是《蒿里行》中的名句。表现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充满积极进取精神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现了他博大的胸怀;《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写了大海孕大含深的气派。《短歌行》中的“青青子矜,悠悠我心”表现了作者对贤才的渴慕,《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曹操积极进取的精神。曹操是建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用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先河。他的作品除五言外,四言诗也不少优秀之作,他学习汉乐府,但又有自己的风格。他的诗歌今存其乐府诗20余首。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其诗歌委婉悱恻,多以爱情、伤感为题材。两首《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七言诗。其所著《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著作。他提倡文学,对建安文学的繁荣起了推动作用。

曹植是这一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流传下来的诗赋文章共有100多篇,如描绘人民痛苦生活的《泰山梁甫行》,描写爱情的《美女篇》、《洛神赋》等,曹植写《七步诗》的原委,更流传为尽人皆知的佳话。

建安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7人,成就最高的是王粲。“七子”的诗歌创作中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的代表作有王粲的《七哀诗》,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阮瑀的《驾出北郭门行》等;其中“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表现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抒写个人的抱负和遭遇的代表作是刘桢的《赠从弟》三首等。

建安文学代表人物还有女诗人蔡琰。蔡琰,字文姬,东汉末年著名学者蔡邕之女,她博学多才,妙于音律。现存作品有五言《悲愤诗》,骚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

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之句,可知建安文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曹植的七步诗

《世说新语·文学》里面,有一首七步诗,与曹植有关。

曹植与魏国的开国皇帝曹丕是同胞兄弟,曹植自幼聪颖,心地善良,又工诗善文,才华位于诸弟兄之上,所以深得曹操的宠爱。曹操本打算立曹植为帝,结果由于有人从中作梗未如愿以偿,曹丕当上帝王后,对曹植的才华也非常嫉妒,总想加害曹植。

一天,曹丕把曹植召进宫来,只见曹丕端坐大殿,曹植知道大事不妙,于是下跪行拜,曹丕开口说道,虽然我们是同胞兄弟,但是按照国法,我们是君臣关系,你竟敢在朝臣中夸耀自己的文才,今天请你以兄弟为题写一首诗来,诗中不允许出现“兄弟”两字,并且必须在七步之内完成,否则就要砍头治罪。

曹植知道曹丕要逼自己于绝路,于是他悲愤交加,随口吟道:“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听了以后,心里惭愧,于是打消了杀害曹植的念头。这首诗虽然救了曹植一命,但是,他的处境并没有得到根本好转,魏国仍是奉行对宗室严格限制的政策,曹植在郁郁寡欢中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