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生命的痕迹
29459400000008

第8章 男人和女人的话题()

男人和女人的话题(上)

“上帝”非常自私!他在按照自己的原型造人时,唯恐人的完美会向他的宝座挑战,于是想了一个坏主意:把人一分为二,男人和女人,使他们具有不同的生理和气质心态,经过互补之后才能趋于完美,也才能生生不息地繁衍后代。中国古代人对“上帝”的意图早就心领神会,相传造字的仓颉老夫子,就按男左女右的古训,把“人”之一字,由左边一撇的男人和右边一捺的女人互相支撑,构建了两腿叉开、堂堂正正的“人”字,它象征着可以挡风躲雨、遮阴避暑的一种心理结构;后来,他老伴指责他,为什么女人的这一捺只能支撑男人那一撇,于是老夫子又造了一个女在左、男在右男女结合的“好”字,终于把男人和女人摆平了,构建了男人和女人互补统一的概念。

然而,后人还是不明白为什么会是这样。宋代文学家柳宗元写道:“噫!吾疑造物主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柳宗元错了!近代哲学家黑格尔发现了这位无所不在的“上帝”竟然是“辩证法”。他说,万物都是对立矛盾的统一。岂止男人和女人是这样,其他的动植物也是如此,只不过动物和植物不同的是,植物把自己的生殖器官——花,像人的头一样,高耸于躯体之上;此外,人毕竟是万物之灵。

那么,男人和女人矛盾互补是怎样的呢?

——男人强壮而伟岸,女人精巧而柔弱。这种生理上的不同,注定了男人要在家中干重活,在外经风雨;女人美丽,却比男人衰老得快;女人是朵花,十天半月落泥巴;男人是个果,枝头越挂越红火。据一些生理学家说,男人和女人匹配的最佳年龄是:男方年龄减半加七等于女方年龄,这样,他们的性生活在一生中才大体和谐。男人爆发力强,却不能持久,女人柔弱却能持久,因此,重活男人做,细活女人做,是一种矛盾互补。

——男人是理性型,女人则是感性型。据一些科学家说,男人和女人的脑部功能有差异:男人脑的左半球和右半球分工比较明显,一半管逻辑思维,一半管感性思维。女人脑的分工却不明显。实验证明:男人进行逻辑思维时,脑部亮点只有一半发亮;女人进行逻辑思维时,她们的感性亮点在全脑部发亮。这就是说,感情浸透了她们的每一个思维细胞,她们的第六感觉比男人强,而逻辑思维却是男人的强项。这就是女人爱哭、轻易动感情的原因,因此,《红楼梦》的贾宝玉才说“女人是水做的”,这泪水“怎禁得从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在爱情上女人比男人执着得多,这是伟大母爱产生的生理基础。

——男人重宏观,女人重微观。男人在审视一件事时,常常运用他们的理性从宏观上思考,把微观的考察留给女人,明察秋毫的女人弥补了男人的缺陷。男人的心眼如大洞,女人的心眼像针眼。女人对孩子和丈夫的体贴入微,呈现出绚烂的光彩,然而孩子却喜欢父亲,因为父亲常常在重大问题上给他们解困济危,这种宏观微观的结合统一是孩子成长的条件,是男人和女人组合温馨气氛的支撑。

——男人寡言,女人话多。这种特征从婴孩学说话之后就展现出来,中老年就更为突出。据一些科学家研究,这是因为女人的脑部比男人多一个爱说话的机构。因此,“唠叨”成为女人的一种心理运动,一种心理发泄。据一些科学家说,这个机构的形成,开始于人类的游牧时代,男人出去打猎,不能多说话,女人在家带孩子,需要多和孩子说话,天长日久,这种需要沉积于女人的遗传基因之中,脑部就发育出这个比男人多的机构和爱说话的心理运动,没有这种运动,女人的心理就会有重大的压抑感。

——男人一生中生理和心理大体不变,比较保守,女人则多变,女大十八变,她们的这种变异会使男人觉得女人在不同阶段变成另外一个人。青年时期,男女互相仰慕,这种性爱常常缺少理性,所以希腊人的爱神维纳斯是有眼无珠的。由于女人是感性的,这个时期最容易受到伤害,成熟的爱情是生理、心理、爱情等各种因素的综合性理性选择。结婚之后,当甜蜜的情话说完,再也找不到新的语言,他们欢乐的产物——孩子成了男人和女人坚强的联系纽带时,女人把对男人的爱转移到孩子上,女人的变化最大;伟大的母性是人类最灿烂的,有如圣母马利亚背后的那个圆形光环;只有有了孩子,女人的心理生理特征才充分调动起来。“没有孩子的女人,不是一个完整的女人”,这是男人和女人一生中最漫长的时期。中老年又是一大变化,小鸟儿都出巢了,只给他们留下冷凉寂寞的“空巢”。这是男人和女人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时,男人和女人的消极面成了主流,“小的小孩儿,老的老孩儿”,正是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兽给人猜的那个谜的三只脚时期,这时,只有靠男人的成熟理性相濡以沫,结束男人和女人的人生历程。

我们还可以从此推导出一些男人和女人一生中的心理、生理特征的互补的统一,它们是爱情、道德的基础,只有在这个基础上,爱情和道德才能发挥作用而各就其位。从文学家、道德家们“至高无上”的云雾中走出来吧!面对这些特征,面对困扰男人和女人的实实在在的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唯物主义者。

男人和女人的话题(中)

男人与女人“一分为二”又“合二而一”的优势互补,构建了“人”的完美,互补因素的差异和对立,却给男人和女人制造了永恒的烦恼甚至苦难。

有差异就会有矛盾,何况男人和女人的差异恰好又是两个极端的对立面。男人从宏观上看,说“那没有关系”,女人从微观上看,却说“那不行”;男人的理性包含着一种冷漠,女人那丰富的感情却说丈夫不爱她;男人把精力用在大的事情上,女人感情中的绉褶却没有人给她熨平;女人的心理运动要找个说话的对手,然而踢过去的球,却掉进沉寂的黑洞之中;女人的精细要求男人做的家务活完美无缺,男人却只求大体不差;女人的感性型使她们略带神经质,就像小提琴的高音弦,男人不经意地随便碰了一下,就会爆发出尖厉的音阶;男人低音弦的浑厚,在女人纤纤手指的精细拨弄下也会发出粗犷的怒吼;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如果从那关闭得很紧的住宅门钥匙孔中去窥视和体味,就会明白:好好吵吵,吵吵好好是男人和女人餐桌上的家常小菜,不论这小菜怎样变换,总是酸甜苦辣具备,没有它,倒还觉得淡而无味;人们提倡的梁鸿、孟光举案齐眉,夫妻相敬如宾,“互相尊重”的男女关系,倒潜藏着一种危机,是一种大战前的寂静。

男人和女人的性生活,当然是这种矛盾的消解剂,“小两口吵架不记仇,晚上睡觉头对头”。然而,性生活是人类所有社会交往中最深层次的接触,它有缓解矛盾的一面,又有诱发男人和女人最深层次心理活动展露的一面,这种充分展露又使男人和女人的差异短兵相接,使他们互相间表达言行更为放肆,和他们的性生活一样是无所顾忌的,然而这又仅仅局限于关闭得很紧的门扉之后,柔和的灯光之前和黑夜之中。这种无所顾忌的展露常常使男人和女人的各自优秀特征走向反面,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论证过:任何一种美好的气质,“推向极端都会变成一种病态”。女人的精细会变成吹毛求疵的苛刻,多话的温柔会转成难耐的唠叨;男人的粗犷会向粗暴转化,注意宏观会化为对家务的荒疏与懈怠,对家庭生活的满不在乎。这些一正一反的对立面在精细与苛刻、理性与冷漠之间,本来就没有一刀切的那么整齐、一看便知的界限,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混杂在一起。所以,男人和女人的争战之夜,父母都很难开口,“清官难断家务事”,此之谓也!

理性是一块冰冷的铁板,感情是个变幻莫测、捉摸不透的精灵,感性型的女人自己也无法了解和控制自己感情的发泄,男人更觉得莫测高深。爱情更特殊,它常常显现它的两副面孔:爱得死去活来,恨得刻骨铭心!这狰狞和温柔的两副面孔,常常在人们面前变脸似的晃动,一旦变为可怕的面目,锅碗瓢盆、家用物品就成为争斗的发泄对象,有因男人的一脚或女人的一巴掌,断送了一个美好的家庭,昔日的爱情与温柔消失得一干二净,待他们冷静下来时,只留下难以启齿的悔恨:毕竟一日夫妻百日恩,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爱情赐给人幸福,也赐给人悲哀和痛苦。

男人和女人都是同类的人,然而在心理上却是异己。年轻之时,他们的脉脉柔情常可以熔这种异己于一炉,随着柔情的淡化与消失,他们常常用自己的心理模式去了解甚至去塑造对方,要求对方都按自己的模式行事,这种趋势随年龄的增大而越趋保守。因此,那些有名的哲学家也都显得糊涂。孔子说:“天下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亲则狎,远则怨。”尼采说:“弱者呵,你的名字是女人。”“去见女人,别忘了带鞭子!”以博爱着称的文豪托尔斯泰,原谅和同情安娜·卡列尼娜,却不理解老伴的唠叨,终因“河东狮吼”而离家出走,冻死在一个小车站上,这是大仁大智按男人的模式去理解女人的悲剧。女人是感情型的,她们用自己的心理模式去塑造男人。这种时候,由于男人和女人对同一件事的思维走向和空间并不相同,同做这件事时总是南辕北辙。一位朋友告知,他本来是愿意洗碗的,但他的老伴总是站在旁边按她的思维模式边嘀咕边指责,他承受不了,把碗一摔不洗了,接着的锅碗瓢盆交响乐是够人听的。由此可见,各人按自己的模式去塑造对方,是男人和女人矛盾产生和激化的重要因素。

男人和女人正是在又结合又矛盾的俏冤家中度过的,也有过不去的。尤利乌斯·伏契克在《绞刑架下的报告》中有一句名言:“人们啊,我爱你们,但是你们要警惕。”我们这个时代,男人和女人结合的家庭模式正处在一个重大的转型期,男权在家庭中已经崩溃,女权兴起,方兴未艾,过去是男人“休妻”,如今却是女人“休夫”。据统计,当今的离婚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女人提出来的。男人和女人的家庭将走向何方?有人说“家庭要淡化”,然而上帝安排的异性的强大引力却不批准;有人奉行独身,然而,孤独的折磨、心理的畸形使他们性格变异。男人和女人总是处在一个左不是、右也不是的复杂矛盾中,然而,总有人会走出路子来,而且已经走了出来。上帝赐给了人类一个通向幸福的天梯。

上帝制造了矛盾,是为了使人变得更聪明。

男人和女人的话题(下)

家庭这个“社会细胞”虽小,却包罗万象,正如慧能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吃穿用住,社会现象全在其中。女人的微观精细,始终恪守其职,成为家庭的支撑,家境并不富裕的,只有女人的精打细算,才能使男人渡过难关。女人是握紧拳头过日子的,男人却喜欢张开五指,钱不知什么时候从指缝中漏了出去;过去是女人存“私房钱”,如今却是男人存“私房钱”,以便在外撑门面;没有女人的家总是散乱而肮脏,有女人的家却是井井有条。聪明的男人,即使在外是达官贵人,回到家总要食人间烟火,换上另一副面孔,干那些女人干不了的事,他们知道,“家”是男人和女人的“共同事业”,遵从微观的指挥,甘当月亮。洗碗洗不干净的,嘿嘿一笑,说上句自我解嘲的话,摸索出干家务活的程序,就会发现,炒菜需要悟性,洗锅涮碗要有逻辑,要有统筹法,学会它们,对男人的逻辑思维会有改进,家务活中有天地,有文章。这是男人和女人相处相纳、矛盾统一的“磨合”过程。人生这两个大的“磨合”转折过去之后,男人就会发现:当代家庭,女人是天,在家服从“领导”和“户主”,男人会有福气可享,女人在家务活上是不会偷懒的,这是她们的天性,也同时发现女人的温柔会重新浮现出来。如今男人们还常说,在不断的磨合过程中,要学会预测天的“气象”,也未必能测准,但是,不论准与不准,男人已经开始作为大地理性的容纳者,包容太阳所赐予的一切雨雪露霜,这是大地的海量,是月亮接纳太阳的光,反射出智慧的理性的月光。宽容和包容一切的理性的素质,有了它,家才会转变成家庭幸福的精神财富。所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才故意娶了一个“河东狮吼”的女人为妻,以便磨炼自己理性的宽容和海量。也难怪中国人喜欢那尊“开口常笑”、“大肚能容”的弥勒佛,很多男人买上一尊,欣赏和锻炼自己的宽容和海量。他们认为,在家中,平等、道德、爱情,要有男人对微观的容纳,才体现男人的天职。这种男人在外面又是另一副面孔,有位军人在家时对妻子唯唯诺诺,体贴备至,父母说他软骨头,他却说:“我在外面还是个英俊的堂堂男子汉,标准的军人!”这是两位多事的父母,只会帮倒忙!这种父母,他们也忘了在家时,当爹的也和儿子一样是一只绵羊。男人的这两副面孔,给他们带来了家庭的和谐,带来男人和女人的繁荣、和平和幸福,永远没有在门扉后面、灯光下、黑夜中的“世界大战”。

女人也有两副面孔,在家,女人是温暖甚至是热辣辣的太阳;在外,女人是美丽贤淑、洁白而知礼的月亮。年轻女人对自己的男人和孩子是一轮朝阳,美丽而温暖,中年如日中天,把当今的男人管得服服帖帖、严严实实,让男人不在外面邋遢丢丑,把孩子打扮得如花似玉,展现了女人的天才。这中天的太阳虽然热辣辣的,却无处不在,她们总是把男人当做孩子,本能地进行严厉得有些苛刻的关心,如果男人是宽容的,总会不太情愿却又心领神会地接受这种照射。不论月亮是圆是缺,总会散射出一种清冷的光泽,把大地这家庭点缀得朦胧而神秘莫测。到了晚年,女人是日落西山的太阳,似乎对男人冷飕飕的,而且唠叨,但这唠叨后面却潜藏着一种希望:今后男人能自己照料自己。男人也烦这种唠叨,然而一旦缺少了这种唠叨时,却又失魂落魄的觉得少了点什么,这个两人世界的冷凉空间忽然凝固冻结了。不论什么时候,聪明的女人,在外面是月亮时,总会给男人留面子,仿佛这个家还是男人的世界。也有这种情形,女人的理性不够用时,又仰仗于男人,男人的理性又常常解决了家中的重大问题。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处处都展现出这种特征互补的印记。

男人和女人的两副面孔不是虚伪的,都是男人和女人的本来面目,每副面孔都各司其职、各在其位,所以古罗马人才把两面神作为自己的保护神。其实,中国的三面观音也许更具有男人和女人的多面底蕴,在这里没有提及的第三副面孔,是他们在领导和老板面前“是,老板!”“是,某长!”的这种面孔。当今的男人聚在一起,大都喜欢嘲笑对方“怕老婆”、“惧内”,其实,这是男人对自己男权残余观念的自我解嘲,在后面却藏着一种喜不自禁的幸福感觉,有些男人还会教你,“怕老婆”的男人是幸福的男人,当他们从事自己的事业时,有一个宁静而温馨的“后院”,有一个风平浪静的歇憩港湾。习惯了这种海量宽容的男人,反而获得一种超脱:他们不必为油盐柴米分太多的心。因此,我们这个时代的“怕老婆”的含义,实质上是一种包容性,甚至融合性的矛盾统一;从哲学上说,矛盾的统一是因事而异的多样性统一,有斗争的统一、包容性的统一、融合性的统一……男人和女人的统一只能是后两者——和谐统一,舍此,都会带来恶果。

我们并不否认男人和女人之间的爱情、平等和责任的道德评判,它们是弥漫在男人女人互补之中的因素,而且是说不清的因素,只有在男人和女人因破裂而分手时才显示出来。如果一定要说爱情的重要,那么,这爱情就必须摆脱人们狭窄的性爱的范畴,把它理解成一种博大的爱。在这种爱中,性爱、宽容、体贴只是它的一副面孔,而平等、责任等道德是这种爱的升华,在和谐统一的家庭中,它们已融化在男人和女人的和谐之中而不予深究。这正是“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的相似之处:理性、宽容、宏观的男人和感性、美丽、感情丰富、精细的女人互补统一,才是男人和女人的幸福。

男人的私房钱

往昔女人攒私房钱,如今轮到男子汉。他们的工资和大笔收入完全上缴给“内务部长”,那些零星不起眼的收入,成了男子汉的私房钱。

一位大学副教授有些私人应酬,请客进小馆子,老伴问他:“哪儿来的钱?”“我有私房钱你又不是不知道。”老伴撇撇嘴,似乎是早就默许了。男子汉在外面撑门面、讲义气的何止这一例;伸手要钱一次两次犹可,次数一多,男人也有自己的脸皮,在里外都要面子的夹攻下,私房钱为此派上用途。这可称为“面子型”。男子汉受命外出买菜买肉,直奔目标,常常漫不经心,不愿讨价还价,粗心大意地挑选一下,或菜贩给哪样,就装进菜篮子。回到家,当家的就“包摊”开了:菜老啦,黄叶子不剔啦,价钱贵啦,男人们只好三角的报二角,不敷的用私房钱贴上,虽得到当家的一声称赞,时间一长,几十元的私房钱不翼而飞,真是哑巴吃黄连。这可名之曰“悔过型”。

有位同事的当家人,特别的“克己奉公”,身体不怎么好,也舍不得买点银耳、蜂王浆之类的补品吃吃。这位男子汉用“体己”钱买了回来,却挨了顿训斥:“有了点钱就乱花,告诉你,补药不补,吃饭最补人。”于是,他只好自我解嘲:这“孝敬型”也不得好报。

上帝对亚当、夏娃造化的颠倒,当今的亚当们并无半点愤愤不平。恰好相反,他们宁可做夏娃的一根肋骨,因为他们对于上帝造化的改变深为敬佩:夏娃自从偷食了伊甸园的智慧禁果以来,在打扮自己、孩子、丈夫,交际应酬,精打细算方面,确实发挥了无与伦比的才能。时代不同了,岂止“男女都一样”;亚当们那种大大咧咧、大手大脚的恶习,只能使家庭衰败破落,什么电视机、电冰箱就更别去多想!感谢上帝的慧眼:夏娃们勤俭持家,亚当们攒点私房钱,可以无忧无虑、心安理得地去偷食智慧知识之果。

男子汉的两副面孔

男子汉大丈夫!堂堂七尺之躯,雄伟庄严之貌;一支香烟在手,风流倜傥;两盏小酒下肚,古今中外,天南海北,侃侃而谈;交易场中,办公室内,当机立断,真不含糊;宽衣解带,跑进运动场内,铁骨钢筋,左冲右突,死搏硬拼;为文、演说,慷慨激昂,锋利冷峻;当年血战沙场,枪林弹雨,虽九死而未悔;如此这般,这般如此,实在不愧为须眉气概!只是一跨进家门,仿佛斗败的公鸡,霜冻透的茄子。

相识的男人们碰在一起,总是免不了要谈起女人。此时此刻,大多数男人当然不至于十分狼狈而又癫狂,一起说笑,互揭“惧内”之短,也弯弯绕绕显现出两副面孔:一副是笑而不答,看来他们更是“惧内”,怕说了一旦女人知道,就要惹是生非;另一副是心虚的“气壮”,“谁也不怕谁,谁都怕谁。”“我倒不怕老婆,就是老婆不怕我!不过想起她在家承担的担子重,应该体谅!”“苏格拉底讨了个‘母狮子’,是为了锻炼自己的忍耐能力,使道德更高尚。”

男人的两副面孔当然古已有之,我国称为“惧内”、“河东狮吼”,莎士比亚《驯悍记》中有“悍妇”之说;然而,在那女人没有经济独立之时,这类人终归是少数,男人在外为官,在家为主的夫权地位始终不变。如今男女平等,经济独立,导致夫权崩溃,女权建立。男人回家,拈起针来,比东海龙王的定海神针还重,煮饭不软就硬,扫地擦桌,有如画龙涂蛇,只想干点出大力、结束快的活,这就与家庭生活的需要和女性细心、挑剔的习惯产生冲突,男人却又不易改正。于是男人给自己引来瓢浇桶倒的“批评”,对女性这种心理的突发,男人很难预测,只好以不变应万变,或者嘿嘿一笑,或者一声不响,或者叫干什么就干什么,家庭已非他们用武的天地,只是夫权思想的残余仍然使他们在外说起女人时,放不下架子,才会有那么多的自我解嘲。幸好,聪明的女人,在公开场合下,也会给男人这种面子,恐怕这就是男子汉两副面孔的成因。

男子汉的两副面孔虽然是家庭权力转换期的一种产物,不过,切莫以为它是家庭夫妇不和谐的表征;恰恰相反,它是男人爱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温柔的情话已经讲完,小儿小女已翅硬羽丰,飞出窝各自觅食去了,常常只剩下寂寞的两口子,斗斗嘴成了唯一的消遣和情感的交流;不论在哪个年龄段,女性那脆弱、多变的感情,有如小提琴的高音弦,在工作、社会中常受弹拨而受伤,只有家和丈夫是她们唯一的宣泄心中积郁之地。男子汉“惧内”的家庭面孔,就成为这种宣泄的强大吸收器;于是“惧内”忽然化为兼容并包的“雅量”、“海量”的同义词。几十年后,男人的面孔是什么样,实在不得而知,只是当今男人的这两副面孔是使夫妇、家庭聚集的黏结力;那些有如梁鸿、孟光“举案齐眉”、“夫妻相敬如宾”的夫妇,松散组合、各自为政的夫妻,似乎充满着危险。

不需隐藏和忌讳这两副面孔,有雅量的才算得真正的堂堂男子汉!

“爱”的辩答

一位中年女性告诉我,她见过一对近八十岁的老夫妇,仍然爱情甚笃,仿佛年轻时那样甜蜜,问我这是为什么?对她这种颇具浪漫情调的感觉,我一时感到语塞,因为凭着生活的经历,中老年人要找回青年时期那种爱的激情和甜蜜,是徒劳无益的,中年以后的爱情是宁静的,是一种恬静的和谐,带有很强的理性色彩。她说,爱是感情的,怎么能说是理性的呢?我告诉她,这是感性的升华,比那个捉摸不定、变化多端的感情更持久更永恒,人们对爱情的认识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才会在爱情生活中产生很多麻烦。

美国“第三思潮”的着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是这样阐述“爱”的:“爱”是人的本性要求,人都渴求父爱、母爱、兄弟之爱、友爱、异性之爱,得不到这种爱,就是缺失,就像人体缺乏各种维生素一样,要患各种精神病症。他还说,这种爱并非如弗洛伊德说的那样,仅仅是一种性的冲动,“爱是一种深刻的理解和接受”,有深刻的理解是爱别人的基础,被理解并且接受这种理解就是被爱;爱别人,被别人爱都是人的本能需求。有了它们,就使人产生一种幸福的感觉,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男人和女人的性爱爱情,既是性爱的热烈渴求,更是深刻的理解和接受,这深刻的理解和接受本身,就是理性的光辉。它和感情又不是两回事,是感情的升华,爱得深才产生这种深刻的理解,才是成熟的爱情。如今有些离婚的人这样说,他们因不了解而结合,因了解而分开。其实,应该这样说:他们因不了解而结合,因不理解而拜拜!凭着一种性爱的冲动,蒙蔽了了解的双眼,迷迷糊糊地爬上了婚床,尔后又没有真正爱情的理解,最终以分开结束。“了解”和“理解”虽然都有“知道”之意,但“理解”却比“了解”深刻得多,“理解”是感情和理性的多元组合,包含着了解、仰慕、尊重、体贴、包容、沟通、化解等所有能得到和谐与快乐的“爱”的含义;有了它,才能把感情这个易变的精灵养育在家里,使爱情具有永恒的意义;使日常生活中的锅碗瓢盆交响乐,协奏成为动听的音乐,正如印度哲人维摩诘所言“不断烦恼而入涅盘”,我国唐代哲人慧能说的“烦恼即涅盘”,把烦恼不断的爱引入一个“深刻理解和接受”的宁静、温馨、和谐的涅盘境界。

对爱的不同理解,必然导致对婚姻的不同态度。放纵感情的人,就是马斯洛说的“二歧化”,用我们的话说就是走极端,它是产生各种精神症状的一个根源;不论有人把它打扮得多么罗曼蒂克,总是和爱的悲剧连接在一起,“始终找不到爱在哪里”,这是一位离了婚又再婚的女性朋友告诉我的话,她始终相信三毛的那句话:“西方人宁为玉碎,中国人却愿为瓦全。”她因此一直生活在冷冷清清的乍暖还寒时候。其实她错了,她不了解当今中西方文化正在交流中靠近和融合,她和一些人仍然抱住已经过时的弗洛伊德的某些错误结论不放,捡来别人的垃圾当宝贝,珍藏起来而自寻苦恼,不是吗?那位才华出众的女作家三毛不也悲惨地“玉碎”?但愿这位朋友能从爱的误区中走出来,找到爱的幸福。

说到爱的幸福,又回到前面说起的两位老夫妻,他们性的激情早已消逝,甜蜜的小鸟也已飞走,然而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却赐给他们互相的“深刻理解和接受”,如今虽然已经油枯灯草尽,却仍然在“相濡以沫”中求得一种宁静的爱情;他们在这种爱中不断寻求自己的幸福。“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所谓“瓦全”,不过是不懂得爱的真正含义的人的托辞罢了。

家,这是一个酸甜苦辣混杂的五味瓶。说它甜,因为它是偷食禁果、繁衍后代的伊甸园,是甜蜜温馨、如梦似幻的安乐窝,是丽日当空、风平浪静的避风港,是如胶似漆、难解难分的亲情网。它又是男人、女人事业成功,孩子成才的支撑点和“后院”;它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它是老人被人生浪潮冲到尽头,相濡以沫的沙滩。言其苦:家,是一首节奏急促的“锅碗瓢盆交响乐”和“柴米油盐协奏曲”,乐声一起,那舞步让人汗流浃背;家,是女人男人用长满趼子的双手,辛勤描绘出的“生命的旗帜”的水彩画,那阳台上飘扬着的尿布、各色衣裙,正是生命色块的组合。这家,又是辛酸的:“贫贱夫妻百事哀”,是一首“命运交响乐”,命运正以沉重的手指,叩响了人们那紧闭的家门,唤醒你没日没夜地去拼搏。家,又是“战火纷飞”的“战场”,在窗帘背后的唇枪舌剑,“后院起火”的浓烟,呛得人火辣辣的,如吃那小米辣,辣得让人倒抽冷气,泪水长流。只是得告诉你:世上没有纯粹的甜,也没有绝对的苦和酸,正如人们吃菜一样,就喜欢那混杂味,所以多数人喜欢成家。

家,这“社会细胞”,微小和隐蔽得难以觉察和洞悉,是人们最大的“隐私”,没有人会告诉你,他家的酸甜苦辣的真相。家的主体——男人和女人,是在男人的宏观、理智和女人的感性、微观特点,互补统一与相异矛盾中度过的;这对俏冤家,甜蜜的,自己埋头悄悄享受,苦酸辣的,在人前露出一副笑脸,背地却将苦水偷偷往肚里咽;每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L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不幸,剪不断,理还乱,是家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家,是“麻雀虽小,肝胆俱全”的“社会”,有如那鸡蛋:变换着不同面孔的爱情、道德、宽容、责任是它的蛋黄——细胞核,各种生命的基因潜藏其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经济收入是它的蛋白——营养液。在孵化中,这些基因信息自我反馈自我调节的能力,决定了蛋孵化出幸福与不幸的程度,没有人能代替他们,也没有人能帮助他们,“清官难断家务事”,全靠他们自己在那封闭但脆弱的蛋壳中化育。

家,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年龄段,给家的门上贴了不同的对联。农村仍旧是传统的家,横批:“三代同堂”;上联:“父慈子孝家风正”;下联:“嫂贤姑顺瑞气存”。城市的家已经裂变为两人型和三人型,刚结婚两人型的横批是:“一罐蜂蜜”;上联为:“男欢女悦:抱胸前一时甘甜满嘴”;下联是:“天配地合:拥怀间经久馨香沁心”。三人型的横批:“一块责任田”;上联:“上有老下有小,事事操心”;下联:“左难帮右难助,样样躬亲。”

家,是方块字中最难写得好的一个字:“写家写家你莫夸,请你写个‘风、飞、家’。”但是,只要精心呵护珍惜它,就能从那里得到温馨和幸福。

老年再婚透视

老年人再婚的“婚姻”和中青年的婚姻实际上是不同的两回事。严格说,它只是寻找一个度过晚年的伴侣:“少年夫妻老是伴。”这句锤炼了几千年的俗语,道出了寻找老伴是老年再婚的基本特点。首先,老年再婚没有浪漫的性爱,只有“相濡以沫”的需求,只有冷静而又非常实际的思考。一位六十岁的女性寻偶的条件不过是“身体健康,性格宽容”,如果有条件,再加趣味相投也就罢了。这种没有性爱的结合是脆弱的,只要有一点小的风浪就“吹灯”,一位七十来岁的老年男性“结婚”、“离婚”近十次,都是为一些口角分手的,仿佛小孩子玩“过家家”一样,说一声“我不和你玩了”,就散伙了。其次,他们没有共同生育的子女这根坚强的纽带维系,有时候,子女反而成为老年难以再婚和离异的重要原因。其三,不少老年人随着性机能的衰退,智力也随之减弱,原来的性格缺陷也日益突出,固执唠叨这类缺点,自己也难以控制,成为他们进行思想交流的鸿沟。有些老年再婚夫妇的婚姻破裂常常由此引发,相比白头偕老的夫妇来说,老年再婚的脆弱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不少失偶的老年人不再婚也是十分艰难的,除非无儿无女,上养老院,只是,它不是我国的养老传统。老年人和子女都认为这是给他们丢丑,和子女一起过日子,在饮食起居,生活习惯上差异很大,老人和子女都十分不便,思维上的“代沟”,常引发公婆和媳妇女婿之间的种种矛盾。因此,有的失偶老年人常是儿子姑娘那里各住一段时间,有条件的失偶老人都想有个自己的家,自己单独过,毕竟,老年人有很多困难并不是钱所能解决的,只有相濡以沫的老伴相依为命,才是晚年幸福的依托,因此,再婚就成为可能的选择。这就出现了老年再婚的二律悖论:脆弱却又必需!这是狭缝中的选择。老年再婚的前奏和共同生活都是在两道峭壁的狭缝中选择和穿行。

在落后的世俗观念和生活必需之间选择。虽然不少失偶老年人也承认再婚不是老年生活的必需,但是一旦接触到它,很多人却说:“老了,孙子都有了,结什么婚!”他们对“婚姻”的观念还是养儿育女才是婚姻,没有想到老年男女结伴同行,走完人生之路,这也是婚姻观念的延伸。如今不少老人都有几个子女招呼老人,纵然他们的工作生活节奏都十分紧张,负担也还勉强可以撑持,但是有很多问题不是儿女所能解决的,今后的独生子女就更难以负担,再婚是减轻儿女负担的一条途径,也是晚年寻找生活幸福,解除老年孤独这个可怕怪圈的唯一出路,然而,因为旧世俗观念的制约,使得老年再婚举步维艰。

在亲情和再婚之间的艰难选择。如今公开反对丧偶父母再婚的子女虽然不多,然而,再婚之后,父母“门前冷落车马稀”已是普遍现象。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干部再婚之后,三个子女很少来看他,他说这是他再婚的莫大悲哀。有一些子女也并非反对,只是亲情这纯净珍宝中容不得半点异物,对老年的后父后母,都以叔叔阿姨相称,本也是情理中的事,无可厚非,这是深层感情上的问题,由不得半点勉强,再婚老人感受很深。曾听一位再婚老人这样说:再婚,始终觉得对子女有一种负疚的感觉。他再婚之前,也曾经在这种矛盾中徘徊了很久:既害怕那老年的孤独,老年生活的艰辛和给子女增加负担,又怕失去那可以慰藉老年的亲情。他说,毕竟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经权衡之后,还是决定再婚,直到如今,对过去那种亲情的思念,成了老年生活的最大空白。他还说,那首《常回家看看》曾经使他老泪纵横。怕失去这种亲情而不愿再婚的丧偶老人比比皆是,只是他们又忍受着另一番的艰难:白发空堂的无奈!

选择,这狭缝总是要走出来的。绝大多数的“再婚”,并不是通常所说的婚姻,他们不领结婚证,是同居,有的甚至是“走婚”,财产各是各的,生活费根据不同情况,互相协商确定,只是为了消解寂寞,在一起“过日子”,没有真正婚姻的道德和法律约束。这种同居或“走婚”,因为他们的性机能已经消失,不会给他人、自己和社会带来任何不良影响,相反,还给社会带来一些安定因素,不存在道德和法律问题。

理解和宽容的魔力。人们从一些可称为幸福的老年再婚者那里,可以找到一种老年再婚的黏合剂:理解和宽容。笔者为云南电视台《老年天地》老年再婚专题做评点嘉宾时,提出了这些看法,老人和他们的子女事后都认为:“说得太好了!”

没有理解就没有宽容,男老伴对女老伴的理解具有主导的作用,如果男老伴不能理解女老伴的唠叨是老年女性的生理现象,那么就不会宽容她而对她生气;如果不理解女老伴“骂”你一顿,是对你的担忧和爱护,就很难宽容她的脾气。有一对比较幸福的再婚老伴,男的这样说:“我信任她,把全部退休工资都交给她管。”没有理解也就没有信任,相反,一位老干部每月只给没有收入的老伴两百元,作为两人的生活费,只占他收入的七分之一,他不理解她当家的困难,因此,他们的结合已处于崩溃的边缘。比较幸福的再婚老人,都是男人宽容和女人精细这两者的互补,才构建了老年再婚家庭的和谐。

子女和再婚老人的理解和宽容,是亲情延续的桥梁,笔者问那位把退休金全部交女老伴的再婚老人的子女,对此他们有何看法。他们说:那是他们的事,我们不说三道四。他们还说,老人对他们因工作忙不能常去看他们非常理解,所以只要一有空总要回家看看。还有一对再婚老人,婚前子女有个要求:生母死后,她的骨灰要和生父的放置在一起。男老人理解子女的亲情,宽容应允了,还说:我也是这样!赢得了子女和再婚老人的和谐,只是,子女也应理解:老人最怕孤独和寂寞,常回家看看,纵然是再婚父母,也可以使他孤寂的心灵得到温馨的慰藉。一位老人的话值得深思:一些报刊用漫画和文章讽刺儿女回家时老人当“仆役”,他说这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他们不理解儿女回家,父母愿意辛苦,这是生身父母和再婚父母多大的欢乐,他们仿佛又重新享受过去抚育“娃娃”辛苦的那种愉悦。

一些人口专家估计,不久的将来我国老年人将达四亿。仔细想来,家庭结构从城市到农村将日趋变小,如今和今后的家庭结构只有两夫妇带一个孩子,还有白发空堂的老人家庭,如果说过去的成人赡养亲属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的腰鼓形,那么不久的将来,将会变成一个倒立的金字塔,一个孩子两夫妇,四个老人在高堂!如今的独生子女在今后实在是苦不堪言!如果有一对老人成了孤寡,负担更重,那时,也许老年人不同形式的重组将会减少他们的一些困难,如今见微知着,用超前的眼光看待老人的这些问题,将会使你在孩子面前树立一个榜样,你的今天就是他的明天。这就是老人再婚问题对我们的重要实际意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毫厘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