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不可不知的经济学常识
29456900000122

第122章 货币幻觉

俗话说:“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这是中国老百姓朴素的“理财”观念。生活中,对于钱财“精打细算”无伤大雅,但如果“过于算计”,非但不能把钱打理清楚,反而容易适得其反。《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正是因为过于算计反误了卿卿性命,可见过于算计并不是件好事。老王的同事小张,就是一个过于算计却越算越亏的人。

有一天,小张到市场买菜,菜贩子要价0.6元,小张偏付0.5元,就为了不至于花这0.1元的“冤枉钱”,小张掏出手机就给老婆打电话,结果从老婆处求得“真经”,最终以每斤0.5元成交。小张很为自己的精明得意,并在办公室里广而告知。可不待他的话音落下,一位女同事便说了:“两斤菜省两毛钱,可你打电话手机费是多少?”要知道,这种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情况并不只发生在小张身上,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会出现这种现象,尤其是在金融经济学领域。经济学家们将人的这种“过于算计”反为算计所误的现象归纳为“货币幻觉”。

“货币幻觉”一词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于1928年提出来的,表现的是货币政策的通货膨胀效应,它是指人们只对货币的名义价值做出反应,而忽视其实际购买力变化的一种心理错觉。这种错觉造成的直接结果不是人们对商品或劳务的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价值作出反应。每笔收入都可以用纯粹的货币额来表示,也可以用当前通货膨胀率把它折算成实际价值,这将得到一个实际收入,它会更准确地指示出收入的实际购买力。而“货币幻觉”使人常常只注意到货币数量上的变化,却不会注意货币的实际购买力的变化。

打个比方,你和你的朋友分别花40万元买了一套房子,后来又先后卖掉了,在你的朋友卖房子时,当时有25%的贬值率——商品和服务平均降低25%,所以你的朋友卖得30.8万元,比买价低23%。你卖房子时,物价上涨了25%,结果房子卖了49.2万元,比买房价高23%。大多数人都认为你比你的朋友做得好,但事实上,你的朋友才是赚钱的那个,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他所得钱的购买力增加了20%。

“货币幻觉”告诉领导者,在做经济决策时,不应该只把眼睛盯在那种商品价格降或是升了,花的钱多了还是少了,而应把大脑用在研究“钱”的购买力、“钱”的潜在价值等方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精打细算,花多少钱办多少事。否则,在“货币幻觉”的影响下,“如意算盘”打到最后会发现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和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