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名优水产品养殖技术
29434300000010

第10章 优质鱼类养殖(3)

乌鳢肉嫩味美,营养丰富,有祛瘀生新和滋补调养等功效,一直被视为病后康复和老幼体弱的健身补品,外科手术后食用,能加速伤口愈合,可以说是高级的营养、滋补佳品,很受国内外消费者欢迎,市场销路好,经济价值较高。

养殖乌鳢,一般在池塘中混养,利用其凶猛肉食性特点,吃掉池塘中的野杂鱼,或在罗非鱼养殖中抑制其过度繁殖,一举两得。9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开始推广池塘主养乌鳢技术,普遍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

乌鳢体延长,前部圆筒形,局部侧扁,头较长,被有小细鳞,颇似蛇头,口大,端位,具尖锐的齿。全身青褐色,头、背色较深暗,腹部较深,体侧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斑块,头侧有两纵行黑色条纹。背鳍、臀鳍较长,可达尾柄基部,尾鳍圆形,其上均有黑色斑纹,胸、腹鳍浅黄色,胸鳍基部有一黑色斑块。

2、栖息习性

喜栖息于水草丛生、淤泥底质的水体中,平常潜伏水底,捕食或水中缺氧时才到水体中上层活动,对环境适应能力强。可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耐低氧,在少水或潮湿的地带能长时间的生存,生存水温0.5~40℃,生长适宜温度16~30℃,12℃以下停止摄食.善跳跃,可随细小水流转移水域,人工饲养时要注意防逃.

3、食性与生长

属伏击式凶猛鱼类,食物随生长发育而变化,体长3厘米以下,以浮游甲壳类和水生昆虫幼虫为食;体长3~8厘米时,以水生昆虫、小鱼虾为食;体长8厘米以上,主要以鱼为食,可摄食其体长一半的食物,会自相残杀。食量很大,人工饲养条件下也食配合饲料。

4、繁殖习性

一般在二龄,体长30厘米、体重500克以上性成熟。繁殖季节4~7月份,水温18~30℃。怀卵量一般个体在1~3万粒。产卵多在水草茂盛的静水浅水区,亲鱼将水草做成环形的巢,产卵于其中。卵浮性,黄色,具油性,卵径2毫米左右。水温20~25℃,受精卵2~3天可孵化出仔鱼,3天后开口摄食。亲鱼有守巢和护幼习性,直至稚鱼体长6厘米后分散活动。

二、苗种培育

乌鳢的食性驯化和苗种培育是人工养殖乌鳢生产中的技术难点,各地普遍有苗种繁殖容易培育难的说法。在养殖实践中,经常会出现由于片面理解,而造成乌鳢苗种培育成活率的大幅度下降。一般认为乌鳢生活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因而放松了养殖技术管理,结果导致这样的情况:鱼苗的成活率只有20%~40%,鱼种成活率只有30%~50%。换句话,如果有一万尾开口摄食的仔鱼,养至可用于成鱼饲养的鱼种只有600~2000尾。

1、鱼苗的驯养

刚孵化的仔鱼,体质弱,活动能力差,浮于水面或侧卧于水草等附着物上,以自身卵黄为营养来源。随着卵黄囊逐渐被吸收,器官发痛的不断完善,活动能力增强,可自由游动,并开始主动摄食,行混合营养,此时是乌鳢苗死亡的高峰期,需精心驯养。

(1)适时投喂

当卵黄囊消失,鱼苗开口摄食时,用浮游生物网捞取轮虫、小型枝角类等浮游动物,在孵化池中均匀投喂,若天然饵料不足时,可投喂熟蛋黄,每万尾鱼苗每天用熟蛋黄1~2个,以30~40目的筛绢网过滤,将滤液均匀泼洒在孵化池四周。

(2)保持水质清新

由于乌鳢卵具有油性,因此鱼苗脱膜时水面会漂起一层油膜,像菜汤一样,要及时吸除死卵及油状物,防止污染水质。并经常保持一定的微流水,以保证孵化水体溶氧充足。

(3)做好病害防治

鱼苗期极易发生水霉病,一般以0.1~0.2毫克/升的孔雀石绿水溶液消毒。

鱼苗经过8~10天的驯养,全长可达10~15毫米,体色转黄。随鱼苗个体的增大,对饵料、溶氧等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此时应及时分池转入苗种培育。

2、培育池的准备

培育池要进行彻底消毒。即排干池水,经日光曝晒,然后用生石灰清塘。施一定数量的有机肥以培养浮游生物,约经一周左右,池中浮游生物便可达到较多的数量,可将刚开口摄食的乌乌鳢苗移入池中。

用水泥池也可以,池中同样应培育浮游生物。池的大小可因地制宜,但一般认为小池便于管理。

培育池以100~300平方米为宜,肥水发塘,每亩放5~10万尾,开始投喂水蚤、水蚯蚓等。当体长达3厘米以上时,可以投喂刚孵出的家鱼鱼苗或小杂鱼苗,也可投喂绞碎的鱼肉等,一般经30~40天培育,可达6~8厘米规格,即可转入成鱼养殖,也可分规格继续育成大规格鱼种,留待来年放养。

3、放养规格与放养密度

放养密度为75~150尾/平方米,一般在100尾/平方米。据资料介绍,台湾省在3米×2米×0.6米的池中采用先进的集约养殖技术,放养密度查达1667尾/平方米。这说明在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条件下,密养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台湾省的经验证明,养至6厘米规格的鱼苗,一般成活率可达70%以上,即存活的鱼苗密度可达到近1200尾/平方米,这是相当高的水平。

4、饲养技术与管理

放苗时间宜定于早晨。放苗后7~8天不需另外投饵,池水中的浮游动物足够鱼苗的摄食。如果池中浮游动物数量不多时,应从专门浮游动物培育池中捞取枝角类等饵料生物,投入鱼苗培育池中,补充其食物需要。随着鱼苗的生长,池中饵料会不足,除补充专门培育的浮游动物外,还可逐步投喂少量人工饵料。大约半月左右,鱼苗体色呈桔红色,可投喂大型浮游动物及切碎的蚯蚓。三周后,开始现鳞片,体色转黑。蝇蛆、蚯蚓(不用切碎)、小虾等活饵料及剁碎的低质鱼肉均可作为其饵料。如此继续饲养4~6周,鱼苗体长可达4~6厘米。

养殖管理上,应注意抓几个环节:

池水透明度不可太大,否则鱼苗群集范围可能较小,引起局部水体缺氧,鱼苗群集窒息死亡。因此水中最好培养浮游生物,并散放一些水草,都有阻挡鱼苗集群过密的作用。

如遇刮风,应在下风口离岸一定的距离设浮竹挡住鱼苗,以防被风刮至风尾池边或池角,过于密集而窒息死亡,或被风浪推上池岸。

防止仔鱼夜间集群过大、过密。夜间巡塘时发现此种情况,应立即予以疏解分散,以免造成缺氧死亡。如果天气闷热,聚集在风尾池面的鱼苗常被拥集于此处污杂物所覆盖,应注意巡视,发现后及时将鱼苗捞起,放到上风处或其它地方。

由于鱼苗集群习性强烈,投喂饵料以及在摄食池中培育的浮游生物饵料,都可能发生集群中央部分的鱼苗索饵机会减少的情况。于是常有一部分鱼苗因为营养不良而死亡,一部分鱼苗虽免于死亡但生长缓慢,体质瘦弱,被其它鱼苗吃掉。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有二:一是增加投饵次数,使鱼苗捕食机会相对均衡;二是维持原投喂次数,但在投喂时结合换水,即一边注水,一边排水。鱼苗见水流冲击,会游向注水口处溯水,此时将饵料投入流水中,鱼苗能普遍得到充分的摄食机会,均匀摄食,生长比较整齐,又能保持水质新鲜。此外,如果发现白天有鱼苗在池边游动,表明饵料不足,鱼苗饥饿,应及时投喂,否则饥饿的鱼苗便会吞食较小的同类。

乌鳢苗残食自身体体长三分之一的同类个体的习性相当突出。因此要尽力促使全池鱼苗生长整齐。但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要求在放养15~20天之后,用拉网拉疏分池养殖,使同池养殖的鱼苗大小规格尽可能一致。这种情况,特别是在鱼苗长至3厘米以后,要经常处理妥善,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5、鱼苗死亡的原因及防止措施

(1)原因

乌鳢产卵、孵化出鱼苗并不难,难在如何提高4~6厘米鱼种培育阶段的成活率上,如要进一步养成体长为10~13厘米的大规格鱼种,则成活率将更低。

由于土池放养前施肥培育浮游生物,养殖过程中残饵及代谢物没有排出,致使有机物聚集腐败。加之鱼苗多活动于上层,池水上下交换较少,底部有机物进行无氧分解,产生硫化氢、氨、甲烷等有害物质,污染水质,会导致鱼苗死亡。此种情况,到苗种培育后期较为严重,恰又遇到较高的水温,水质恶化加剧,水中溶解氧也相应降低,细菌及寄生虫繁生,苗种更易因缺氧、中毒及致病而大量死亡。

夏季高温时,水温可能起过30℃,对苗种生长极为不利,加之池水中浮游植物过度繁殖,光合作用增强,池水pH值升高,溶解氧达到过饱和等等,这一切环境变化都对苗种正常生长造成威胁,尤其是对于体长2厘米以下的仔稚危害更大。

下大雨或暴雨时,由于苗种池水量少,降雨很容易造成池水环境的突然变化,鱼苗对环境急剧变化的抵抗力较弱,常会发生大量死亡。

鱼苗的天然饵料如枝角类等,供应不足时会造成鱼苗的营养不足,生长缓慢,体质虚弱。或者因浮游动物的数量过多,不但代谢物增多,对保持良好的水质不利,而且在夜间也要消耗大量的氧气,都会使养殖初期的鱼苗大量死亡。养殖的中后期,如果投喂的动物性饵料不足,也会使鱼苗生长不良及生长参差不齐,鱼病的发病率较高,增加弱肉强食的机会,成活率会显著降低。

(2)防止措施

要经常性的注换水,尤其是温度较高时及苗种培育的中后期,换水次数要增加,换水量要大。最好能将换注水和投喂结合起来,即保证了水质,水温也不会太高,鱼苗摄食也比较均匀。

调节池水的透明度,透明度不宜过小,以防止水体pH值过高,对乌鳢苗种生长不利。池不中溶氧含量一般应保持在3毫克/升以上,若水中溶氧降至2毫克/升左右,就会出现缺氧浮头,进而死亡。

池中须搭有凉棚,防晒防暑,防止水温太高和暴雨过多过急降入池中。

观察投饵后鱼苗的摄食情况,讲究投饵技术,做到投饵量足,鱼苗摄食均匀。

切实做好分养工作,保证同池鱼苗大小规格基本一致。

三、商品鱼饲养

目前主要有池塘套养和单养两种方式。

1、套养

(1)家鱼池中套养

家鱼饲养塘套养乌鳢,不用专门投饵,既可清除池中的野杂鱼,又增加了经济效益。要求池塘淤泥浅,冬季能干塘。在池塘浅水处种植些水花生等水草,供乌鳢隐蔽栖息。乌乌鳢种的放养时间要比家鱼迟1~3个月,一般在5月底放养。同时要控制其鱼种的放养规格,每亩可以套养6~8厘米规格的当年鱼种30~50尾,不需要另外投喂,年底尾重可达500克以上。如果套规格10~15厘米的乌鳢,放养的家鱼鱼种规格要在50克以上。套养的数量不宜过多,否则会因饵料不足而出现捕食家鱼鱼种或较小乌鳢种的现象。

池塘管理以家鱼为主进行。为了保障乌鳢的饵料,可在饲养池中放养一些罗非鱼。罗非鱼极强的繁殖力,可以使罗非鱼苗经常性的供应。

套养乌鳢的池塘,年底必须干塘将其全部捕出,否则对来放养的家鮠害很大。乌鳢对硫酸亚铁很敏感,因此在套养有乌鳢的池塘中用药时要慎重,最好不用。

2、单养

池塘以1~3亩为宜,水深1~1.5厘米,要清除淤泥,水源充足,注排方便。池塘四周以50~60厘米高的拦网封围,以防乌逃逸。进出水口要装好栏栅。清塘消毒后放养鱼种。

(1)当年夏花鱼养成

5月底至6月中旬放养当年培育的6~8厘米的大规格夏花,每亩放养2000~2500尾.要求同塘放养规格尽量一致。放养前可培肥水质,每亩放5~10万尾家鱼苗作为乌鳢饵料,10天后放乌鳢鱼种,这样一般15天投以内不用投饲。以后投喂野杂鱼、冰鲜鱼块、畜禽下脚料等,投喂量为池鱼总重量的5%~10%,日投两次。水质要保证肥而爽。春秋季水浅些、1米左右,夏冬季深些、1.5米左右。并在池四周种植80~100厘米宽的水浮莲或水花生,起遮荫蔽防逃作用。一般10月下旬即可捕大留小,陆续上市。

(2)大规格鱼种养成

每亩放养50克/尾规格以上鱼种800~1500尾,要求同池规格尽量一致。投喂充足的饲料,加强水质管理,一般经6~7个月养殖可达500克以上,8月份即可捕大留小,陆续上市。

池塘单养饲料用量大,为解决饲料问题,可采用蛋白质含量40%以上的配合饲料,从小驯化投喂,开始时可投少量小杂鱼等作引诱剂,待其逐渐习惯后,便可完全投喂配合饲料,投喂配合饲料后,不可中途掺杂小鱼虾混喂,否则乌鳢就会不吃配合饲料。平时要经常检查进出水口的栅栏设施和池周的防逃设施,发现破损及时修复,特别是雨天更应巡逻检查,同时要防止农药水污染和敌害进入。

乌鳢除平时捕大留小上市外,一般要干塘捕获。经清水暂养并洗去污泥后有利于提高运输成活率。

由于乌鳢有辅助呼吸器官,故一般远距离运输采用湿润法,关键是保持鱼体皮肤湿润,并配以低温条件。

四、病害防治

乌鳢养成病害较少,但仍应加强饲养管理,防患于未然,发展健康养殖。乌乌鳢卵和鱼苗仍有一些危害较重的疾病,需作好预防和治疗工作。

1、水霉病

主要发生在受精卵孵化阶段。

(1)严格用药物清塘孵化池,保持孵化水质清新,及时清除死卵。

(2)为防止室外天气的突变,可在室内孵化。

2、白皮病

主要危害夏花鱼种,症状是尾鳍有明显的白斑或灰白色。

(1)漂白粉全池泼洒,1毫克/升;

(2)五倍子粉末,先用温水浸池10~20分钟,然后冲水全池泼洒,3毫克/升。

3、出血病

危害夏花鱼种,症状是鳍基、腹部、尾部等处有出血斑,原因是密度过高和水质恶化所致。防治方法是加强水质管理,用生石灰调节水质,药物拌饲投喂等。

4、车轮虫病

用硫酸铜全池泼洒,0.7毫克/升。

5、红线虫病

寄生体表,虽不造成死亡,但影响商品鱼质量。用3%~5%的食盐水或100毫克/升的敌百虫溶液浸泡病鳢,可杀之。

6、口丝虫病

用8毫克/升的硫酸铜溶液30℃时浸洗15~30分钟,隔天再浸洗一次。

7、狭腹鳋病

寄生于鳃丝,肉眼可见乳白色虫体。

(1)生石灰清塘消毒;

(2)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0.5毫克/升。

(第四节)罗非鱼

罗非鱼(Tilapia),隶属于鲈形目、丽鱼科,是原产于非洲的一种热带中小型鱼类,包括亚种共有100多种,现已养殖的有15~16种。罗非鱼食性广、饵料要求低、生长快、易繁殖、适应能力强、鱼病少,产量居全世界淡水鱼的第二位,是仅次于鲤鱼的世界性养殖鱼类。从1976年开始,罗非鱼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向世界各国推广养殖的鱼类。

自从1978年长江水产研究所从尼罗河引入尼罗罗非鱼以来,到现在已有20年多年的历史了。目前罗非鱼已成为我国水产养殖的一个重要品种,特别是近10多年来,随着养殖技术和养殖方式的发展,罗非鱼在温流水养殖和网箱养殖等集约化养殖方面,表现了巨大的生产潜力和优势。国内罗非鱼推广品种主要有:

新吉富罗非鱼全国性主推品种

奥尼鱼(全雄性罗非鱼)全国性主推品种

奥利亚罗非鱼区域性主推品种

罗非鱼自引进以来,深受养殖者与消费者的欢迎,主要有以下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