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话说中国-建筑殿堂
29374200000008

第8章 八达岭长城

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雄伟壮观的长城吧。长城自公元前7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两千多年。它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0000多千米,被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

公元前9世纪,西周王朝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俨狁的袭击,修筑了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到了公元前7世纪,春秋战国时期列国诸侯为了相互争霸,互相防守,他们根据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自己的边境上修筑起长城。历史上修筑最早的长城是楚长城,是在公元前7世纪修筑的,之后齐、韩、魏、赵、燕、秦、中山等大小诸侯国家也都相继修筑长城用以自卫。那时的长城是东、南、西、北方向各不相同,长度也很短,短的有几百千米,长的可达1000~2000千米不等。八达岭长城为了与后来秦始皇所修的长城区别开,史家称这段时期的长城为“先秦长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了六国诸侯,统一了天下,结束了春秋战国纷争的局面,从而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统一国家的大业。为了能使刚刚统一的国家更加巩固,人民的生活更加安全,生产也更加安定,同时还要防御北方强大的匈奴游牧民族奴隶主的侵扰,秦始皇开始大力修建长城。除了利用原来燕、赵、秦部分北方长城的基础之外,还增筑扩修了很多部分,“西起临洮,东止辽东,蜿蜒一万余里”,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有了万里长城这个称号。

万里长城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组成,是一个非常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而且这些防御工程体系是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的。万里长城之所以有这么完整的防御工程建筑,与在两千多年的修筑过程中所积累的丰富的经验分不开。在布局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来,秦始皇在修筑万里长城时就总结出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经验。两千多年来长城就是遵循这一原则,成为军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据的。

你们知道烽火台的作用吗?

烽火台的作用是传递军情,然而这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很早以前就有了,在刚开始修筑长城的时候就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特性,并且逐步将它完善起,成了古代传递军情的一种最好的方法。用烽火台传递的方法是白天燃烟,晚上举火。之所以白天燃烟,是因为白天阳光很强,火光很难被人们看到,而晚上在很远的地方就能看见火光,这种传递信息的方法既科学又迅速。

你们知道关城有什么作用吗?

关城是万里长城防线上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关城设置的位置至关重要,均是选择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处,以收到用极少的兵力抵御强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代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说法,就是来说明关城的重要性。

大开眼界

在长城上,城墙是整个防御工程的主体部分。它往往被建在高山峻岭或平原险阻的地方,一般情况下,平原或要隘的地方,城墙会修筑得高大坚固,而在高山险处城墙就会修筑得低矮狭窄,这样就可以节约人力和费用,对于陡峻而又无法修筑的地方便采用了“山险墙”和“劈山墙”的方法。在居庸关、八达岭和河北、山西、甘肃等地区的长城城墙,一般平均高约七八米,底部厚约六七米,墙顶宽约四五米。在城墙顶上,内侧设宇墙,高一米余,以防巡逻士兵跌落,外侧一面设垛口墙,高2米左右,垛口墙的上部设有望口,部署了射洞和檑石孔,以观看敌情和射击、滚放檑石之用。有的重要城墙顶上,还建有层层障墙,以抵抗万一登上城墙的敌人。到了明代中期,抗倭名将戚继光调任蓟镇总兵时,对长城的防御工事作了重大的改进,在城墙顶上设置了敌楼或敌台,以住宿巡逻士兵和储存武器粮秣,使长城的防御功能极大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