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西口文化
2936500000036

第36章 影像中的西口古道——忻州走西口研究会常务理事杨峻峰访谈(1)

主持人:石佳

播出时间:2008年11月6日

(出录音:杨峻峰,忻州报高级编辑,从1991年开始研究山西境内的历史文化,特别是对晋北长城、山西古寺等方面的研究颇有建树,撰写长域和古寺方面的研究文章200多篇,在省城、平遥等地举办过《晋北长域》等个人摄影展1997年开始,先后五次沿着西口古道出走西口,拍摄千张作品。在研究地域性历史文化方面,涉借了走西口项目,对走西口现象进行了考察和思考。

主持人:听众朋友们晚上好!今晚节目的嘉宾杨峻峰老师将以自己5次走西口亲自拍摄的8张珍贵照片,对走西口现象进行解读。晚上好。杨老师!您第一次走西口是在什么时候?

杨俊峰:我第。次走西口是在97年,那时候我们山西生比较艰苦,而我叔叔家是柱1958年就到了西口,他们来信说那里能吃肉,能喝奶,然后我母亲说:“你也去西口吧!”正好我爸爸说叔叔家有四个姑娘。我过去换个女孩子回来。不过到了叔叔家以后,我只在那边过了一个春节,因为不习惯,所以过了正月十五就回来了,这就是我第一次走西:的一个经历。

主持人:杨峻峰老师三十年前第一次走西口,是为了有大肉吃。二十年后,从1997年开始,杨峻峰老师为了考察西口文化现象,沿著西口古道,五次扛着广角镜走西口,采访内蒙,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锡林格勒等地,进行了?多社会调查。拍回几千张照片。

正在收听节的朋友,欢迎大家参与大型主题访谈直播节因《西口文化现象访谈》。网上收听节目,请点击山西文艺广播官方网站”。1015。0,今晚嘉宾杨峻峰老师从自己5次走西口所拍摄的1000多张作品中精选出8张照片呈现给大家。同时欢迎朋犮们拨打直播间热线:0351——8301100,或者编辑留言到短信平台:106222331015。

在节目中,杨峻峰老师以向己的张摄影作品为我们对西口现象进行解读。首先我们看到的是《西路上》这张照片,色彩简单,黑内的基色组合:地面上涩盖着一层薄薄的白雷,细长的树枝打苕弯,但是茌向上长荇,枝头顶上还葙一呰没有完全脱落的叶片。

杨俊峰:《西口路上》,这张照片是我往2002年内蒙古准格尔旗拍摄的。背景是一条走西口的必经之路,西风古道,路上的一座小房子,可以想像是当年走西口的人歇脚用的,我们甚至可以这样做一幅幻影:一位身背行褒的男子孤独地走在西口路上,走蓿走宥,他的黑发变成由发,他的身体逐渐削弱,他倒下,又站起来,最终,身影被定格在夕照下的无限风光中。

路上的古树很苍劲,树枝在严寒中迎风飘动,好比走西口的老乡不停地向前走;几棵匍匐前行的老树,多像走西口的人群,在躬身行进。

像效梁让人感到很荒凉,可是我拍回来博看它时却感觉很痛快,因为这就是走西口人的一种精神,不怕艰苦和闲难。

主持人:也许最初走西口的汉子只是为了生存,背井离乡,担是他们用几代人的汗水、泪水,甚至是血水,在西北的荒漠中走出了条百年商路,我们说这就是西口精神。

杨老师我们来说您命题为《手臂》的这一张照片,踅色很美,蓝色的天空伴有宁靜的晚霞,远近错落的每棵小树都在极力舒展热情的臂膀,包含了蓬勃和热烈情结。

杨俊峰:这幅画而是我往内蒙古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墓附近的一个小村落圪梁上(土堆)上看到的5看到那些树枝,就如手臂拥抱太阳一样,肖时我是带着考察西口文化的任务去的,就感到这就是走西的人敢于冒险的精神。

走西人不知疲倦,去热烈地拥抱太阳,以惊人的适应力和创造力,做生意。相互帮扶,互利共荣,这成为走西口人与人沟通、共处的品质,

走西口的人,无论他们是去开发资源,或者是去放牧,还是去经商’因为他们对生活的追求,所以肯定是去创业的。我看到这幅画面的时候,把它拍摄下来,我想结合西口精神、反映西杨峻峰摄彩作品《西口路上》

口精神。

主持人:如果说走西口是一部传奇,那么走西口人的传奇精神就是去热烈地拥抱太阳,这样的热烈,它消除了民族间”地域间的隔阂,缓和了由竞争带来的紧张关系,从而走出一条成功之路。

现在来看这一幅画面:《古道人家》,杨老师您是在杀虎拍摄的?

杨俊峰:是,杀虎口,是西口路上有名的古道5康熙西征大捷后,这里成为西北地法定的通关口岸,也成为“走西口”的扬通大道。

《杏道人家》这张照片能讲明一种为走西口而守望的精神。走西口的人多少年都没葙回来,西口古道上,房屋也倒塌了,只有路上有几口大瓮。不管走西口的人走出去多少年,那儿口大瓮就像是痴痴的几位守望昔,守望着走西口的家人。守望若可能是男人也可能是女人,我们山西人应该是可歌可泣的,并且非常可赞!

主持人:是的。杨老师您所拍摄的《古渡人》系列有三张照片,一张是急急火火赶赴渡河的走西口人群,一张是运了一头小驴和一堆行李的渡船?还有一张是在河滩上睡得很香的中年汉子。这些是在哪拍摄的?

杨俊峰:《古渡人》是在我们山西河肋拍摄的,这里是河曲唯——的渡口,可以说,这里是最后的西口古渡过去山西人走西口人可以走右玉杀虎。大同也能过,还有就是这个河曲古渡。不过走渡口过船和走旱路是不一样,那个吋候黄河水非常湍急,而人们出门在外不像我们现在,带个身份证,背个包就行了;当年人们要结伴而行,要带牲口、带物品,甚至是自己的一堆家当,因为走西口,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所以要带许多东西。

我的这一组照片里的第一张,大家看到有毛驴,有一大包一大包的行李,由于东西很多,所以船就要先过去一趟或几趟;第二张照片里,就看到成群的人为了赶赴渡船个——个都特别急,而且人多船不大,也显得挺拥挤的。有人就在这个时候累了,拿行李太多,等同伴时间太校,或者挤不到渡船上,就干脆直接睡到河滩的石头上,也不管石头凉不凉,河滩冷不冷,反正闲了;第三张照片就是这样一个西古渡人在休息。

这组《西口古渡人》的三张照片,虽然拍的人是现代的,但是当年人们走西口时的——个历史缩影。能看到,也能想象到走西的人去拼搏,是多么不容易。

主持人:现往有很多听众朋友发来短信,131尾号0821的听众这样写道:西口路本来是普通的路,但因为这些《古渡人》走过,所以就变成了不平凡的路、值得纪念的路。接下来,请杨老师力我们再来介绍一下走西口中商业和文化联姻的一种现象一“挖莜而”。好吗?

杨俊峰挖莜面”是我们晋西北的土话,就是从瓮里舀点莜而。走西口的人生活很枯燥,他们在劳作以后(放牧、打干草,或者挖过煤以后)就听一段二人台,二人台是很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反映男女爱情的故事惜节;走西口的人听演员唱过二人台后,因为穷,没有钱给演员,所以就固点莜而付报酬。

主持人:杨老师,您往节目之前曾经说过,现在的呼和浩特市里,有一种文化市场,专门演出二人台?

杨俊峰:是,前些年我去呼和浩特考察走西文化现象时,看到这种二人台的文化市场。这样的文化市场里是一间一间的屋子,屋子里有炕,隔一块布帘,然后坐在炕上听二人台,听完后付给演员报酬时,还是称为“挖莜面”,二人台往走西口的后代中很普及。

主持人:现在我们节直播热线:0351——8301100有听众朋友在关注,我们来接听1路线的听众朋友,晚上好!

听众1:您好!我听你们这个节目有好长时间了,今天这个话题,我很想说,因为我是右玉人,我的祖辈曾经过着走西口的生活。

主持人:作为走西口的后代很骄傲。

听众1:是,我认为二人台是走西口人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我去过好几次内蒙,所以我很喜欢听~人台:我希望现在的年轻人更多地对一人台加以关注,主持人:很同意你的观点,其实二人台也是走西口现象的辉煌成果。它保存和发展了口内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西:!文化现象。

谢谢你!两会!换接2路线听众电话,

听众2:主持人您好,杨老师您好!我在网上看到了杨老师拍摄的照片,让我领略到了塞外的风光,西口的风情。我觉得走西口的先辈们很伟大!

杨俊峰:确实非常伟大

听众2:希望杨老师能给我们再拍一些这样的作品,也希望山西文艺广播也多做几期这样的节,给现在的80后、90后一狴历史的启示。我看到了《生命》的作品,真的被这幅作品感动。

杨俊峰:谢谢:?《生命》这张作品拍摄在内蒙古的托克托县。那些树就是柳树,因为环境的恶劣,所以更多地给人们以视觉上的冲击;走西口的路上。处肋而茂盛的树丛,多像走西口的后代在那块荒凉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主持人:杨老师,短信平台有很多朋友非常关注您的一张摄影作品《走西口的后代》,好多朋友问:那个人是西口后代吗?他往干什么?

杨俊峰:《走西口的后代》,拍摄于保德县城,是保德甚的一位农民在承揽拘炭。人背后是他张贴的担炭广告。

小伙子打手机、打广告,说明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风坐仆仆地担炭说明人吃苦耐劳。顽强拼搏。

这个担炭的小伙子说他的祖上是走西口的,然而我在想:他如果以后还不用机器,或者车辆什么工作,还这样黑土土地把炭相下去,那我们走西口的后代就不能发扬好前人的开拓、创新的西口精神,而后会沿着那西口古道走回来的。

主持人:今天,我们从杨老师的8副照片中,洱一次感受到了西口文化精祌感谢本期节目嘉宾杨峻峰老师,感谢朋友们的收听支持,再会!

贴吧留言:

2008——11——622:19

主持人,杨老师,你们好!我们是深圳的听众,很偶然的机会在网络上听到了这个节目,太激动了!尔们的节目办得非常好!今天的嘉宾也很有意思,他用图片解读走西口,与其说这不是广播的长项,倒不如说,这种方式反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太有刨意啦!

游客2008——11——622:24

我是一个摄影爱好者,我拍过不少的山水,但却没有想到拍一些如同这样有意义的片子,以后我要恝这位老师学习,也把咱们山西有特色的东西拍一拍,尤其是表现一些有地域文化色彩的东西也算是对家乡做一份贡献吧。

游虿2008——11——623:30

扬老师的照片拍得太生动了,让人产生许多联想。就是网上的梠关图片太少了,再多一些更好!

游客2008——11——623:42

看走西口的图片苘直就是一祌享受,防倦在西口路上走了遭。

游客2008——11——623:50

择老师的照片之所以怕得那么有声有色,也许是西口结沖鼓舞了盹吧。不然他怎么能拍出那样的作品呢?谢谢杨老师!

第一章“三位一体”话晋商兴衰史——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经济学所博士生导师高淑娟访谈

主持人:娟子

播岀时间:2008年11月7日

(出录音:高淑娟,清华大学教授,溥导。经济学博士。1955年出生,本科毕业后到河北师范学院任教,后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98年至今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经济学所任教。今日22:00高淑娟将作客山西文艺广播直播间,从经济学的角度。以鲜明的“三位一体”观点,诠释晋商兴衰史。)

主持人:晚上好,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这里是山西文艺广播每天22:00——23:00点播出的大型主题文化访谈直播节目《西口文化现象访谈》,在今天的节目当中,我们将荷请到改革开放30年的亲历者,同时也是受益人高淑娟教授,您好!

高淑娟:听众朋友好。网友朋友好!

主持人:我们的节因开播以来受到了井常多听众朋友们的关注,大家对我们山两这段特别的历史一西口文化现象,有普非常浓郁的兴趣,今天,我们请高教授通过她的一些学术观点和一呰生动的实例,话一话晋商的兴衰史。

高教授,您说您自己也是改革开放30年的亲历者。

高淑娟:是的,因为我是改革开放以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参加高考的七七级本科生,参加高考对我们的人生来说,是一次非常大的转折点,正因为如此,我对货台举办的《西口文化现象访谈》节目也非常感兴趣,同时因为我在北京,所以对晋商的研究也只是关注荇而已,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向大家进行学习。

主持人:高教授非常的谦虛,您盅过知青,做过。人,恢复高考之后才考人河北大学锊学系?之后分配到河北师范学院任教,最后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经君健教授攻读中国淸代经济史的士学位。

高教授:是的。正因为我的特殊经历,所以对山西有一个了解的过程和认同的过程,主持人:不过我觉得高教授结缘山西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是吧?

高淑娟是的,这就是我的老师张恒寿教授。张恒寿在河北师院任教,是河北师院历史系的教授,是非常著名的思想史学大家》

主持人:对。我也看到您师从张恒薄教授学习了六年之久,同时做他的助手,是吧?高淑娟:是的,张恒寿教授最早是在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然后又考人了淸华大学中文学院,有一篇文章叫《平定杰》,作者是山西的孟鸿儒,他在2004年《文史》月刊上发表,其中的一杰91:的就是张恒寿教授主持人:今天我们请高教授从经济学的角度,为我们大家深人浅出地来讲一讲她对西口义化的研究。您往这方而造诣颇深,所以有幸请您加人到我们这次的西口文化现象的访谈中,我想您一定对《走西口》这宵民歌是非常熟悉的。

高淑娟:是的,这首歌也是我山西情缘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获得途径。我们一般听到民歌《走西口》认为它是一种悲苦?一种悲情,但实际上,我们从《走西口》出发,看到晋商的帘斗过程,最后呈现在我们而前的却是存着非常伟大成就的晋商:另外一个就是作为移民文化,它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河北很多地方,人们都有一句俗话,‘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可见,河北一带很多人认祖的时候都认为自己是山西人。

主持人:洪洞大槐树现在寻根祭机的活动做的非常棒,还要申谙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呢:

高淑娟:我觉得它应该是当之无愧了。这也是一个认识山西的渠道吧。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肴了历史文化纪录片《晋商》,尤苒是看到第七集老字号,学生们非常感慨,也非常吃惊,对山西老字号的一种诚信经商,感到非常非常地钦佩,这也是引发我去研究晋商、了解晋商的原动力。我游过王家大院,看过平遥古城。

主持人:您还是来过山西的呀!

高淑娟:但很可惜我没存去我老师的银元山庄。我们感到了晋商文化的遗迹和建筑的辉煌,也体会到了经济发展对建筑、对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这可以算是我今天要谈的第一个小问题吧,就是“我之山西情缘”,同时也可以看出来山西晋商的文化是怎样向全国进行扩散的,因为我就受到了很大影响。

主持人:我相信您猗过王家大院之后是非常有感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