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满华:是啊!河曲的西口文化氛围实往是太浓了。有气吞万里出晋陝蒙峽谷的黄河……特别是龙口,两岸石壁陡峭,黄河挟持其间,水流湍急,驻足峭壁之上,脚下波翻浪卷,犹如臣龙戏水,篾魂慑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母亲河的神韵在这里一览无余听河曲人讲,当年“走西口”时,撑船走河路的人们,要通过的第一关就是龙口;有沿河而筑的万里长城……一座座古老烽火台,或翘酋于黄土山头,或俯身于稃地平川,坚忍粗狂,相峙相望,饱经了边陲的烽火狼烟。朝朝茲释,迎黄河日出,送高原落照,雄踞黄河天险,仍不失驺年古塞风云;有通向大漠的西口古渡……在河曲县城西口外,河曲人叫水西门口,立着一块碑,上刻“西口古渡”四个大字。我第一次去河曲,而对这块厚重的碑,被强烈地返撼了……哦,原来300年来的“走西口”,就是从这个渡渡过黄河,踏西口。当走西口的人远远了见烽火台时。便知道已离家乡不远了之路的……碑文是这样写的广西口古渡,乃河曲城西门之外,先兒们走西口渡河之地也,河曲同古战乱频仍,为兵家必争之地,河由生态恶化。地瘠山贫,十年九早,乡说为生活所迫,遂泪洒古渡。踏上漫漫西口之路一曲《走西》,离愁别恨,感天动地,更是其情其设的真实写照。西口?渡承载矜河曲人民悲欢离合之芮难历史,两口文化印证着河曲人民自强不息的开放精神。“记得那一天,我看完这段碑文后,沉默许久。还说什么呢?短短的碑文已经说得淸淸楚楚。我找到了“走西口”的源头,走西口的故乡,走西口的历史跨越。走西口的原因,定西口的精神。
在“西口古渡“碑前,紧临黄河边,有一座河神庙,有一座戏台。当年,凡是走西口的人们,临行前,都要烧香拜庙,过了黄河再烧离乡纸,其情景真是悲壮而凄怆。河曲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有个河灯会,就是为纪念“走西”人们的。
河曲的西口文化氛圈浓,还表现在它的歌唱上。一到河曲,不论是大街小巷,还是饭店商铺飘出来的几乎全部是二人台曲调,苗然也包括二人台代表作《走西口》。而且,男女老少都会唱二人台,其味道正宗,一听就是源头。可以说,在河的日子里,时吋处处都被这种氛園包围着,你自然也会沉浸在这里面,并特别留恋和迷醉这地方。
我认为,河曲的西口文化是个源,它的辐射面很广6我在晋西北、陝北和内蒙古西部地采访时,一直有这样的感受:无论你走到山野1间,或是集镇村落,随时都能听到响彻空间的、高亢而悠远的“山曲”。
这“山曲”小调类,在青海叫“花儿”,在陝北叫信天游”,在河曲叫“二人台”“二人台”以山曲民歌小调和道情戏中的乐曲为基础,吸收了内黎民间小凋及陝北民歌的曲调,形成了现在的雏形。二人台历来认为产生于陝西与内蒙之间,这实际上是“走西口”走出的文化果实,它是在内蒙古西部地、西省西北地及陕西省北部区的三用地带生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跨地域民间现象。具体地讲,它是以内蒙古的土默特右旗、鄂尔多斯的准格尔旗,山西省的河曲县,陕西省的府谷昙为中心地带而构成的一种跨域性段间文化是黄土髙原民间音乐文化的向北延伸,是高原文化圈内的一个变异生成物。3是黄土文化在不同的地域经济、文化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文化现象。
我在河油接触过一个老文化局长叫贾德义。他收集并出版一部名为《大河西口古渡》的河曲民歌。此人喝酒时旦兴谊上来,一口气能唱出几十首山曲,据说能唱匕千首民歌,曾在央视三台唱过,被称为河曲歌王。特别是光写“逛西口”的歌就有几十首,全是写河圳人“走西口”的,词好,味道好,让人听了心酸又迷醉,通过这些歌就知道了“走西口’是怎么回私我这里可以点出一些歌名,如:《什么人留下个走西口》、《为什么人要走西口》、《山前山后了不见你》、《沙多路远咱见不上》、《大青山背炭断儿根》、《步步走的鬼门道》、《十三上跑口外到如今:《跑口外的哥哥谁收留》、《哥哥走得我魂要掉》、《扔下妹妹受艰难》、《挣下钱你回来吧》、《手拿相片说不成话》、《西包头红火没妹妹》、《笑盈盈亲亲两分开》、《跑口外哥哥回来了》、《远远了见河曲》
关于“走西”的歌实在是太多了……近些年来,为文学创作,我走了不少地方,但相比之下,河曲的文化氛闱最浓。一个十几万人口的县城,竟有那么多文人,有那么多写书的,荷那么多二人台”小戏班散布在乡间,舍那么大的图书馆,存那么卉全的文史资料,有那么详细的《县志》,有那么多剧组来拍电影和电视剧,有那么多作家来采风,有那么多画家来写生……河曲简直就是蓄含西口文化的一座金矿,一个源泉。河曲,黄土高原这一角千古景观,这一曲惊心动魄的《走西口》,谁身临其境都会感慨万千。
主持人:席老师,为了完成《走西口》这部剧本,这么多年您几经周折,多次实地体爿金生活,我想您不仅仅是了解一段历史,更希望后人能从这部《走西「1》中看到一种精神!
席满华:是的,我编创的电视文学剧本《走西口》,时间跨度是从淸末到民国初年、抗曰阶段,淸末0集是后加进去的,因为有人要拍摄,说缺这部分内容,我又补写的这样一来,剧本就成了40集。5作品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之后,《中国文化报》、《文艺报》、《山西日报》、《忻州日报》、《张家口日报》等报刊先后发布了文讯,并给予好评。
这部作品,以梁永生、乔玉莲和五哥、刘秀梅两家命运遭际为主轴,较为全面地再现了从淸末到抗这一历史时期,河曲地区和西口外大后套血与火的图景。剧中有泪与仇,情与斗;有穷苦和压迫。战乱和流离;苦等与寻找,抗战与牺牲。
这部《走西口》,整个故事所反映的西文化是浓浓的。当人们从作品中看到黄土高原和大漠草地的人文景观,听普中国民间圣经般的?‘山曲儿”,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被吸引,炅魂精神被震撼。你再也不会单纯地认为“走西口”的农民就是去西口外吃苦受罪,打工挣钱,因为这狴“走西门”的晋西北汉子,已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起一支队伍。他们从“西口”到“西口外再从西口外回到河曲,这一圈转回来,已经完成了从农民到战士的转变,这就是黄河儿女的特质。
我认为,这一点,是我创作《走西:!》这部剧的最大突破。
我写的《走西门》,大体分三个阶段:即逍受穷苦和压迫被逼离乡阶段、到西口外苦斗图存阶段”抗争中自我觉醒阶段3其贯穿始终的基调是前仆后继的“走西口”哥哥们用血、用泪、用灵、用肉谱写出的浓墨重彩的八个大字:挤争反抗、自强不息。
往河[口一带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河果湾州,
十年九不收。
畀人走口外,
女人挖苦菜。
这“挖苦菜”,原先的诃儿是“卖风流”,因听起来不雅观。后就改了。“卖风流”主要是往西口外卖,就是说,穷苦逼得妹姝们也得走西口。
穷苦源于灾荒与战乱5人挪活,树挪死,晋西北人开始走上一条西口之路。西口路本身,就是一条艰难曲折的人生之路,如有两首民谣就是写“走西口”的路途和经历:
在家中,无生计,西口外行,
到夕数不尽,艰难种种;上杭盖,掏银子,自打墓坑;
下石河,拉大船,两腿抽筋;
上后山,拨麦子,两手流脓;
进后套,挖大渠,自带0墩;
在沙梁,锄糜子,腰酸腿疼;
高塔梁,放冬羊,冷寒受冻;
大青山,背大炭,压断背筋;
走后营,拉骆驼,自向充军。
河曲这一带,类似这样的民谣,实茌是太多了。但走西口苦归苦,难归难,毕竟是一条活命的路,既然生在河曲,又身为男儿,不在西口路上留下几个属于自己的脚印子,实在是终身的遗憾,所以,走了西口的男人们,不管成功与否,0来后。都那么神奇,都令乡人们刮目相看。即便是行乞回家者,照样获取了足够一辈子述说的新鲜话题》走西口的哥哥回来了,回来在一个十分强健的人格水平上。今日主动出击走西「,正是为了明日不再继续被动无奈走西口。
我第三次去河曲,在翠风宾馆整整住了半个月。这期间。我天天独自呆立于西口古渡边,极目远眺,凝神遐思……面前有滔滔流淌的黄河水,对而有延绵起伏的黄土山。就是这个地方,当年不知送别过多少走西口的哥哥或妹妹……这里?山连山,水连水。长城两岸是故乡。而今,在河曲,在走西口哿哥的家乡情结里,早已模糊了地域与种族框架意义上口里口外的狭窄概念,黄河是他们共同的血脉,黄土是他们典同拥有的肌肤,“二人台”?“蒙汉调”应视为蒙汉两族共同创造的文化。这是西走出来的文化,蒙汉有着血肉般的联系。
总之,在长达3个世纪的历史中,“走西的人们和西口外的人民往来不断,和睦相处,共同生活,共同劳动,对增强蒙汉民族相互了解和团结,对形成我们统一伟大的中华民族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应当说逛西是蒙汉人民联手谱写,共同拥有的千古绝唱3对“走西口”这一特殊历史现象,应永远载人我国的民族史册。
主持人:好一个“连西精神”、好一个“挺起腰板闯天下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听众朋友。“西口文化”是西地域各民族其同创造的文化,是西北地区文化定库的瑰其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是祖闺文化的一颗璀燦明珠。感谢收听本期节目,也感谢席苤师作客节,听众朋友,再会!
席满华:好,听众朋友,苒会!
贴吧留言:
游客2008——11——522:18
席老师的《搭上西去的列车》这部书虽然没看过,但很耳熟,不知是不是拍过电影、还是电视剧?很想知道!
游客2008——11——522:22
这几天,河甜的名字如雷贯耳,为了这个到处都飘着山劭儿的地方,我也一定要去河去看一看,也许能儍满老师那祥写出一部书来,因为“河跆”就像一部书,有那么深厚的文化!
游客2008——11——522:31
我是河曲人,相信谁到了这个地方,部会深深地爱上这片土地!席老师真是因为来过好多次河妝,所以才会有那么好的作品,是这片土地给了他灵感的吧?谢谢!
游客2008——11——522:40
我很荣幸去过河品,那是一块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黄河水在那里流淌,长域在那里蜿蜓,还有那叫人想落泪的山曲儿,部会成为你一生的不忘!
游客2008——11——522:53
席老师,您好!恷是张家口人,却深深地爱上了沔我想一定是博大精深的西口文化感染了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