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楚林
播出时间:2008年11月5日
(出录音:席满华,河北省张家口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作家班,历任中学教师、文化馆创作员、县党史办副主任、文化屙副局长、宣化区作家协会主席。现任河北省散文学会张家口分会常务副会长,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主要作品有报告文学集《人间好男儿》,长篇小说《搭上西部的列车》、《走西口》、《老家泥河湾》。今天22:00~23:00,席满华将作客直播间。)
主持人:收音机旁的听众朋犮,大家晚上好!您现迕收听到的是口。5兆赫山西文艺广播大型主题系列直播节目《西口文化现象访谈》,今天作客直播间的嘉宾是席满华老师,席老师是河北省张家口人,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作家班,从那时候开始,席老师就开始创作,艽中著有30集电视文学剧本《走西口》。今天。席老师将为大家解读走西口楮神。现在我就电话连线席满华老师,席老师您好!
席满华:你好!
主持人:很高兴今天就西口文化现象与您交流,一直很期待这次的对话,席满华:谢谢。
主持人:席老师,您本身著有40集电视文学剧本《走西口》,那您是在怎样的一个大背景下创作的呢?或者——说您创作《走西口》这个剧本的动因是什么?
席满华:在创作《走西口》剧本之前我葙一种强烈的创作魁为“走西口”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梢祌”所以第一个问题,我想就编创40集电视文学剧本的起因来改谈。
说到起因话就长了,流传甚广的一曲“走西口”,唱了百十年,却依然让今天的人们“惊心动魄”这口口“走西口”是二人台的代表作,二人台主要流传在晋西北、晋北、内蒙古中西部。陕北和河北张家口——带,我家住在张家口农村,小时候我第一次荇戏就看的是“走西口”那是一个流动于乡间的小戏班子,扮演孙莲的姑娘别提荷多俊俏、多美了,以至于我过了大半生了。仍然不忘邵个在乡问舞台飘走的女子,可以说,由于那曲“走西口”贯注于我的灵魂,从此我更加痴迷:了二人台,最爱听的曲子就是“走西口”。
“西口”在哪里?为什么要“走西口”?什么人留下个“走西口”?“走西”往哪走?男人走了西,留下的女人该咋办?这些疑问一直萦绕在我脑海里。
后來随普年龄的增长。我逐渐找到了答案,原来。晋西北这边叫“西口”张家口这边叫“东口”听老辈人说,报家口一带农晚也走口外,只是走的路线弓晋西北人不一样。大多数去的是赛汗塔拉、东苏旗、锡盟一带,当地人叫“走东门也有往西包头那边走的,只是少数:晋西北人走西口,主要指的是包头、五原、临河、陳坝。尔多斯等地,统称“西口外”,也叫“大后套”“走西口”也好广走东口”也好,都叫“走口外”,都是被命运逼的,逍遇几乎是相同的。所以。张家这一带的人们,对二人台,对那曲“走西口”就葙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
可以说走西口”这个愦结,一直深深地系在我心中:我也知道,这一肋“走西口”是多么地深人人心,荡人魂魄。这不仅仪是一曲歌,还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社会内质的反映,一种向往和帘争的精神,对于大的社会市场和整个时代。应该就是一个品牌——多年来,我为走1:外”人们的命运感叹的同时,也为他们敢于“闯口外”的精祌所激荡、多少次,我抑制4、住内心的冲动,想为“走拽口”的人们写一部厚重的书……特别是念了河北大学作家班以后,这种冲动就更强烈:可是,由于1:作的乐力,这个眩铝迟迟不能实现,计划如黄河边抛锚的木船,一直搁着。
直到2004年存天,天津的几位作家來张家口找我,说耍写写“走西口”……我为之一惊可当问起他们“走西口”的辦情时。他们却一无所知。他们不知道“西口”是哪里,西口外是哪里,连二人台都听不懂,竟然要写走西口!说实往的,当时我心取很不是滋味儿。可是,人家嗬这个意识,有这个主动性,这对我是一个很大的触动:于是,因为这个特殊的触点,我积蓄已久的“东口”和“西口”之情终于爆发了……我不顾一切地踏上西口之路搞调杳。开始为编创《走西口》做前期淮铪
主持人:不过现在回忆起来还得感谢那几位天津的作家呢,他们那种特跦的“职、敏感性”正好把您深埋多牢的一个念头点燃了!
席满华:是啊!
主持人:席老师,能说说您在创作的时候,为什么选取“河曲人击西口”为素材吗?席满华:好的;我揣调杳是分两次去的,第一次是沿张家口、大同”呼市、包头,原,临河、陝坝、鄂尔多斯、大柳树塔、神木、榆林、府谷、保德、河、偏关、朔州这条路线走的,途经晋陕荥三个裕,历时近三个月。第二次走的是相反路线。从大同直奔河曲,然后去陝北,再到西口外(大后套》,历时两个月。
近半年的调査中我发现一个秘密:走西口的历史虽然校,但明末淸初,特别是抗日战争这一阶段最为集中;走西的范刚虽然广,可是河曲、保德、府谷三县最为突出;走西口的文化影响虽然大,怛河曲的西口文化最醇浓。河曲这地方,儿乎家家有走西口的。据统计,从淸初幵禁逛西口到建同初,竟有约100万河曲人在西口外谋生。河曲的家庭格局,大多数是口里一半,口外一半,形成了大移民、大互动的气势。这现状是惊人的,十分霡撼!因此,河曲人称河曲是“走西口故乡”,应该说是比较贴切的,奄无夸张之意。而且,河曲这地方很有特点,黄河流到这里,多惜地拐了个弯,形成了河曲特咐的地形地貌,河曲又占了“鸡鸣三哲”的位置,隔河北望是内蒙准格尔旗,西望是陕西的府谷,顺风的时候,都能传来外畨孩子们的肷声。这是很有情趣的,如河曲古戏楼前一副妙联写的一船风拥人这般风站,三乡情溢出那段情。
在河肋时。我多次到此联前渡步深思,不由地就与“走西口”诸多的故事联想到一块儿是呀,黄河边的“一船风”演绎出多少故事,且都是在“这般风设”中发生的联中的“三乡”指的是晋陕蒙,在这里发生的每一出“走西口”的故事,都荷自己的“那段情由”……真的是太复杂了。也饵的是太美妙了,谁又能说得淸那段情啪!
河曲这地方呀,特别能抓人心灵,让你一陷进去就不能自拔我第一次去河曲,看的比较粗浅,陌生和好奇占了上风,怛已经把我吸引住了《:第二次我直奔河曲时,正是初舂四月,晋西北黄土高原,仍是存寒料峭,一片荒凉5车过山阴。朔州、神池、五寨、岢岚,一路上满眼荒山,一方苍天,选的是“我家住往黄土高坡,大风从门前刮过”那种感觉。可是,当汽车一进河曲县境,眼前豁然开朗,感觉顿时淸醒。
河肋,口于有一条环绕而过的黄河,由于河啪境内地势低凹,形成了一个盆地,因此空气湿润,气温较高,外而世界还是一片残冬,这里已是桃红柳绿,春意融融了。
在河的子最让我感兴趣的一是看黄河,再就是看“二人台”。我坐在“西口古渡”的墙上一看就是几个小时。
——条黄河流淌了几千年,却始终没有失去她那巨大无比的魅力。
——曲“走西口”唱了百十年,却依然让今天的人们惊心动魄,面对河曲,我痴迷了。河曲的山山水水和地域文化是那样的古老、独特、丰厚、博大,我这个外地人,一踏进去,就留恋地不想离开。特别是,我在黄河边的大柳树下结识了一家姓梁的地道河曲人,他家有三代人走过西口,很曲折,很动人,很典型……我一下子很激动,眼睛都格外地亮……我找到了“走西口”的原型,找到了演绎“走西故事的载体,于是,在菽河边就郑重地决定:要写河曲人“走西口”这是最典型的,锻存代表性的。
做出这个蜇大决定之后,正好鄂尔多斯的大风到来,弥罩翁整个黄河上空,卷起一片片迷茫苍酣的景色,我却往脑海里翻腾着“西口古渡”曾经写下的历史……是呀,写“走西口”不写河曲,这不是绕过源头了吗?我自信这绝对是正确的。
主持人:是河曲带给您很多创作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