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我们的孩子:“你觉得你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想他们会如何回答?我们会担心答案吗?会为那个答案而惊讶吗?
不论是怎样的人,因着他是“父亲”,就无可避免或多或少影响子女的人生。
心目中的爸爸
相信很多人在念书时都写过“我的爸爸”这个作文题目,我也曾经写过一篇,但那只是一个向老师交差的作业,只是一些表面感受及不成熟的观察罢了。现在我做了父亲,如果要再写这个题目,其实就是在写自己,因为我几乎就是我父亲的翻版。
如果有人问我们的孩子:“你觉得你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想他们会如何回答?我们会担心会是什么样的答案吗?会为那个答案而惊讶吗?
孩子就像白纸,他的人生是因着看见、听见和感受到父母的言行而不断描绘成形,尤其是父亲,在这张白纸上留下的痕迹更是特别深远。
孩子如何看自己的父亲?对父亲的印象不仅仅只是一个记忆而已,父亲会影响儿子将来如何做一个父亲(“有其父必有其子”就是这个道理),会影响女儿将来如何选择终身对象(这也是为什么在暴力家庭成长的女孩,往往又重蹈覆辙嫁给一个粗野的丈夫)。毋庸置疑,不论父亲是怎样的人,因着他是“父亲”,就无可避免或多或少影响子女的人生。
既然父亲的形象这么重要,又无可避免地会影响子女,那么,我们是否知道自己的父亲如何影响今天的我们?我们又如何运用父亲的角色,去影响、祝福我们的下一代?
我相信,不论是富是贫,每一位父亲都希望留给孩子美好的回忆,让孩子以父亲为荣。然而,倘若我们不花时间,也不愿刻意安排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我们岂能在孩子心中留下什么正面的影响?更令人遗憾的是,可能当他们翻开记忆的相簿时,我们的样子竟都是模糊的,甚至找不到半个影子!
每一位父亲都不想在孩子心中留下负面形象,是的,天下是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完美的父亲,每个父亲在某种程度上也一定有他的过失或欠缺,然而,这并不应该是我们不去改进、不立定心志做好父亲的借口。只要愿意,我们都能留给孩子珍贵的回忆,成为他们生命成长里最美好的一部分。
“你觉得你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我拿着这个问题,问了好些朋友。
“我的父亲绝对不是完美的,若真的要说他的缺点,可不少!我不是责怪他或推卸责任,但是我今天似乎也在重复他的一些错误……包括对妻子的不忠……”一位朋友相当痛心地说着,那个隐藏的伤口被无情地撕开。
“真的!我比我的爸爸有成就、有才干吧!可是,我佩服他的上进心!虽然,对他而言,做什么都需要加倍的努力,但是,他从不放弃。这是他对我最大的影响。”另一位男士分享他心目中的父亲。
“心目中的爸爸?他体贴妈妈,绝不会让妈妈难堪,也会帮助妈妈分担家事。我心目中的好男人就应该是这个样子。”一位女性朋友笑着回答我。
被误解的爸爸
“你们应该把书读好,不要浪费时间打电动、上网,不然的话……”我如此提醒我的孩子。
“爸,我们明白您的意思啦!要好好读书,要找一所好大学,要进入一个好行业嘛!”我还未说完,小儿子就插嘴打断我的话。
“一定要成绩好,才能找份高薪的工作,也不需要做汗流浃背的粗活,这样才可以拥有好车子、大房子,一辈子不用为金钱担心。”另一个孩子带点揶揄的口吻,将我平日的话再演绎一遍。
“哇,我不知道你们竟然都放在心上!”我有点啼笑皆非。
让我先承认,我们都存有竞争心,这是因为我们的成长背景里,常被灌输人生最重要的是力争上游、勤奋向上的价值观。事实上,我们今天的生活水平,也是因着我们的殷勤努力而得到的,难免会为自己的地位和成就感到自豪。故此,我们也盼望(在孩子眼中则是“要求”)我们的下一代不可“退步”。
我不是要推翻华人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这些都是优良且应薪火相传的,然而,许多时候,我们的孩子却“误解”了我们的教导与提醒,孩子们会反驳做父母的:
“你看!人家不是中国人,不也是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吗?不忧这、不愁那!”
“他们才懂得享受人生呢!”
“爸!您不会是种族歧视吧?”
“好了,好了,等你们有了自己的孩子时,你也会如此唠叨的。你们知道什么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吗?就是千万不要好逸恶劳……”我不愿放弃任何教育孩子的机会。
可是,孩子的反驳难道毫无道理吗?我们会不会在不知不觉中给了孩子许多有形无形的压力?我们不仅要求他们要达到某个成绩水平,还要精通某种乐器……我们一再强调自己的价值观,希望孩子能完成我们自己在学业、工作上的心愿。一言以蔽之,我们就是希望孩子能达成我们的期望。
让我们花点时间思考以下几点好吗?
●孩子心目中的爸妈,是轻松可亲的?还是不断要求他们,常常不满意他们?
●若少一些课外活动,多一些与父母共聚的时刻,孩子会更幸福快乐吗?
●我们是否常常认为孩子浪费时间,并且只能参与对课业有利的活动?
●我们是否了解孩子的潜质、性格与兴趣,然后因材施教?
●我们曾否邀请孩子的朋友到家中做客,并试着了解这些朋友的家庭背景?或是希望孩子只与功课好的同学来往?
●我们的孩子会认为我们在歧视别人吗?
●在我们的言行中,孩子是否看到待人以诚、尊重他人及扶助弱小的生命素质?
洗手间的小男人——教儿子刮胡子
星期天一早,我推开洗手间的门,看见小儿子站在镜子面前,双手沾满刮胡膏。
“你怎么起得这么早?”我问儿子。他一脸尴尬,支吾其词。
“很好啊!我相信你会喜欢用这种新式的刮胡刀。”看着洗手台上新开的刮胡刀,我猜想儿子正要尝试使用。这是他母亲在附近商店减价时,买给家中男人用的。
他结结巴巴地说:“我想……试试……看这个会不会比电动刮胡刀好用……”我看见他不知从何入手的狼狈模样。
许多父母不懂得如何与青春发育期的孩子沟通,只看着孩子的身材、外貌、性情不断改变,却不知如何打开话匣子,更遑论能给他们一点经验的分享和帮助,最后便干脆让孩子自己去摸索算了。
坦白说,虽然我身为医生,但当自己的女儿在发育时,对某些女性敏感的议题,也常会觉得不好意思,不知该如何启齿。
记得有一次我问妻子:“她怎么不下水跟朋友一起游泳?”妻子说:“她已经不是从前的小女孩了。”
又有一次我问:“为什么女儿今天的脾气那么大,动不动就不理我?”妻子使了一个眼色,使我恍然大悟,原来女儿的情绪已开始受经期影响。
我曾经对女儿说:“在你‘那个’要来之前,预先吃一些止痛药,可以缓解身体的不舒服。”我很别扭地说完后才发现我能轻松地指导病人,却不能自然地与女儿谈论这些“女人的问题”。
站在镜子面前,儿子仍然不知所措地玩弄手上的白色泡沫。
我问他:“我可以指点你一下吗?”他没有拒绝。
“你可以先把这些白色泡沫涂在脸上,洗净双手后,就开始使用刮胡刀。”我示范给他看。
此刻,我看见镜子里有一个腼腆的小男人和一个忍着笑意的大男人。
“下一次,你只要把泡沫放在左手,涂在脸上,再用右手拿着刮胡刀,小心刮就好了。”他听了我的话后,开始对着镜子,这里一刀、那里一刀地刮着。
“儿子,我可以再说一句吗?”我小心翼翼地问。
“我建议你从左到右,压紧脸皮,一刀刮过去。”我补了这句后,觉得自己有点唠叨。
“你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法,手势顺熟后,你一定会觉得这比电动的舒服得多,而且还有一股香味,女生都爱喔!”我故意加了后面这句。
镜中的他向我扮了一个鬼脸。
时光仿佛倒流,那不正是30多年前的我吗?
“儿子,我们家的男人胡子都长得不密,但还是保持干净一点比较好。”
我指着他耳朵前面的鬓毛说:“这个不要过长,看起来脸就不会太长,脸部特征也会更明显……还有,女孩子比较喜欢呢。”我又忍不住给孩子提点。
“爸!我知道现在的女孩子喜欢什么啦!”儿子似笑非笑,再没好气理会我。
不少家长在孩子青少年期时,摸不着他们的心,以致带来许多误解,更可惜的是,父子间因而逐渐疏远,不知不觉变成同居房客。遇到这种景况的父母不要气馁,也不要唠叨,更不要发脾气,如果我们抓住机会,多接受孩子的观点,放下我们的身段,尝试以朋友的态度来沟通,我们一定能恢复昔日的亲密关系,并且能继续陪伴他们面对那些我们早已走过的路。
“我实在羡慕你一头黑发,我很怀念我以前的头发。”镜中的大男人感叹着。
“爸,你不必太难过,你也有过光彩的日子啊。”他幽了我一默。
“儿子,你比我英俊多了!你心地善良,又愿意帮助人,女孩子最喜欢像你这样的男人。”我心中畅快,镜中的小男人就是我的翻版,我仿佛再活了一次……
专心的啦啦队
你知道孩子感到最幸福的事是什么吗?中国的台湾及香港都曾经分别做过类似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孩子认为最幸福的是“爸爸妈妈天天的陪伴”,而不是一般人认为的“有零用钱或玩具”。
“要多花时间与孩子相处。”这是建立父子关系的老生常谈,然而,对许多父亲而言,却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我们下班时,往往是拖着一身的疲惫归家,只想轻松安歇一下,于是,亲子时间便遭牺牲。更糟的是,有些父亲以为孩子有母亲的陪伴已足够,又或认为陪伴孩子,就是与他们一起盯在电视前或一起玩电子游戏而已,常听到一些西方朋友提及他们带着孩子一起去钓鱼,甚至一起到野外过几天露营的生活,听来颇令人羡慕,不是吗?华人父亲能和孩子拥有共同喜爱的活动的,着实不多。
我们可以为自己辩护说,中国人的亲子关系是含蓄的,不用宣之于口,父母为生活奔波劳碌,怎能有像西方人般的闲情逸致!但说穿了,我们不是抽不出时间,而是根本没有刻意为孩子预留时间。孩子或是遭父母拒绝,或是看出父母缺乏与他们相处的兴趣,久而久之也就不会再去“打扰”父母,当孩子认定父母不爱陪伴自己或不重视与自己相处时,那是何其悲哀的事。
有人提倡与孩子一起的时间应该重质不重量,这所谓“优质时间”的理论,许多时候反成了我们不愿更细心关注孩子的堂皇理由。到底,怎样才算是和孩子在一起呢?就是融入他们的世界、关注他们各方面的需要,建立情感与关系上的亲密感,对他们所想、所喜欢、所做的感到兴趣。随着孩子日渐长大,我们或许不再需要那么频繁直接地参与孩子的活动,但无论如何,孩子仍会盼望得到我们的关注。“关注”需要时间才显现出来,优质的时间就是让你的孩子知道自己得到你的专注,是你心中欣赏的主角。
我们常说“时间就是金钱”,但是“金钱不等于时间”,再多的零用钱,再多的礼物也不能取代我们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有共同经验的美好回忆。
让我与大家分享自己一个“失败的故事”:有一回,我们全家人围在一起,热烈讨论“好爸爸应该花多少时间和孩子在一起”的话题。
面对着妻子和儿女们,我有点孤掌难鸣,不禁为自己辩护:
“我有抽空参加你们的球赛活动喔!”
“爸!你的人确实坐在观众席,但你不是打电话就是看书,根本就是心不在焉!”二女儿马上抢白。
“我投入球好几次,但你都错过了!”她带点生气地抱怨。
“我只是有效率地运用时间啊……”我有点无力招架。
我的女儿期望父亲能成为自己的“专心的啦啦队”,事实上,孩子要求的是父母的“人”与“心”都要出席。我盼望你不要犯与我相同的错误。
金钱(或是成就)与亲子关系常是对立的,是的,事业有成的背后往往是以“与家人相处的时间”作为交换的代价。让我们彼此提醒,与孩子一起的时间就像一份滑不留手的礼物,需要把握及珍惜,使之变成无可媲美的遗产,倘若不然,就只能徒留无限的遗憾。
◎“去问你妈!”这话说多了,就是告诉孩子:爸爸与这个家没有太大的关系。
◎以为夸奖孩子会使他们骄傲的父亲,不但不懂得孩子的心理,自己也可能没有尝过被赞赏的滋味。
◎成熟就是与孩子一起成长。
◎男人最伟大的成就是能骄傲地说出:“我是一个好爸爸!”而且他的孩子也赞同。
◎穷爸爸能留给子女丰富的遗产,富爸爸却能使儿女一无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