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在冥冥之中,受到天命的指引,武则天已经不满足于做一个权倾朝野的太后,她的目光所及之处,是皇帝的宝座。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她是绝无仅有的女皇,她在位时纵容男宠,祸乱朝政,在她晚年的时候黯然退位,归葬于乾陵,她给后人留下一块无字的丰碑,功过荣辱,任人评说……
放眼望去,偌大个唐朝,对武太后称帝的威胁几乎没有了,但她还不着急登上皇帝的宝座。办事稳重的太后,判断此时登基为时尚早,还得继续准备,那就是建立明堂。所谓“明堂”,是用来实施政治和宗教合一的政治殿堂。天子要在这里祀天神祭祖宗,受诸侯朝拜,国家大典也在此举行,其重要性由此可见。既然以“复兴周朝”当做大义名分,京都必须设在洛阳。太后在发表兴建明堂的计划时,就不让宰相及自认是“儒家”的人发言,却直接交给北门学士——她的智囊团讨论,让他们决议。但他们的决议也仅是留作参考,最后由太后下结论决定,使用乾元殿建地。
垂拱四年(688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深得武太后宠爱的男宠薛怀义主持修建的明堂宣告竣工。薛怀义为这明堂倾注心血,他说这是自己灌注毕生心血与智慧的大事业,所以当斋戒沐浴。明堂气势宏伟,工艺高超。据《资治通鉴》《旧唐书》等史籍记载,这座明堂由上、中、下三层组成,“高二百九十四尺”大概有八十六米高,不但高而且还非常精致。“下临星雨,傍控烟霜……昆山之玉楼堰蹇,何曾仿佛;沧海之银宫焕灿,安足翱翔。”
武太后十分高兴,她亲自给明堂起名称作“万象神宫”,还下令对外开放,让全天下的老百姓免费参观。以前百姓都是远远地偷偷观望,如今竟然对外开放,真是个大新闻。于是,“东都妇人及诸州父老”都兴高采烈地前来参观明堂,称赞武太后。武太后在“万象神宫”接受百官朝贺,告祭神灵,同时大赦天下,改元“永昌”之后,又进行一系列“维新活动”:她的父亲被追尊为“周忠孝太皇”,母亲被追尊为“忠孝太后”,武承嗣也被提拔成了宰相。她还加强对禁军的控制,优待阵亡战士家属,整饬风俗、刊正礼乐等。这样,武太后的政治地位更进一步巩固了。
但要真正实现改朝换代,还缺少一个正当理由,那块瑞石头上刻有“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并没说“圣母”可以改朝换代。女人称帝,闻所未闻。既然没有先例,武太后就只能从最原始的经典中去寻找根据了。儒家经典主张男尊女卑是不能用,道家经典没有写女子可以君临天下,也得弃置一边。在感业寺当过尼姑的太后,读过佛经,佛教经典《大方等无想大云经》中有这样一段话:“是天女者……为众生故,现受女身。……尔时诸臣即奉此女以继王嗣。女既承正,威服天下。”这说明女人是可以称帝的。
于是,薛怀义按照武太后的旨意,把《大云经·疏》取自旧经而附以新说,鼓吹神皇受命于天。武太后还颁行天下,诸州各置大云寺,大兴佛教。于是,《大云经》和《大云经·疏》像雪片一样,从神都洛阳飞向全国各地。一时间,圣母受命成了人们谈论的主要话题。佛意如此,天意如此,武太后就该当皇帝啊。载初元年(690年)九月三日,侍御史傅游艺猜中了太后的心思,率关中百姓九百人上表,请改国号为周,赐皇帝武姓。天后假装不许,但升傅游艺为给事中。百官及帝室宗戚、百姓、四夷酋长、沙门、道士六万余人走上街头游行示威,呼吁武太后登基加冕。游行群众越聚越多,连文武百官乃至睿宗皇帝都加入了请愿队伍。
面对这种状况,睿宗李旦深知自己已经到了该让位的时候了。禅让,就是把权位让于别人,需三次恳求对方,受让者才肯接受,不能违背。李旦第一次向母后请求退位,次日再度请求,接着第三次要求让位。经过这三次恳辞后,睿宗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诏书宣布:“太后掌握政治实权,施行德政三十年有余,有鉴于此,朕慎重恳请太后,接受天下万民的请求,即刻登上天子之位。”这是他身为皇上以来,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使用诏书。朗读完毕,武太后向睿宗行礼后说:“民意就是天意,如今若不接受万民之请求,再度坚辞,必受昊天之责。今皇上亲自下诏,谨此服从圣谕,为天下万民拜受天命。”
走下天子宝座的睿宗伫立在宝座上的太后面前,以臣下之礼,恭敬地三拜。睿宗李旦被降为皇嗣,赐姓武氏。天授元年(690年)九月初九,在一片颂歌声中,六十七岁的武太后登上龙椅,宣布改唐为周,定都洛阳,改元“天授”,改名为武瞾,自称“神圣皇帝”。经过三十六年的苦心经营,她终于登上了皇位,成为中国历史独一无二的女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