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上皇后的武皇后,并不满足只在后宫的权力,她把手伸向朝廷。而此时,她也正好有这个机会。李治不但性格懦弱,而且身体还不好,经常头疼。他对朝廷的政务基本上是没有多大的精力投入,很多事情都是武皇后帮助他完成。
显庆五年六月底,李治头疼病又犯了,非常厉害,他无法正常听政,无法和文武百官讨论政事,武皇后知道机会来了。晚上在床上,她以关心皇上身体为由,趁机提出和他一同坐在朝廷帮他处理政事。李治开始摇头,他说倒不是怀疑皇后的能力,只是觉得这垂帘听政有伤大雅,自古以来,没有皇后临朝听政的。她说自己对朝政根本就没有多大兴趣,只是担心他的身体吃不消才这样想的。最后,李治禁不住武皇后一番女人手段的运用,还是答应下来,一场重大的变革,就这样在床上决定了。
于是,第二天早朝时,百官看见李治御塌旁边,吊起一扇帘,帘后是武皇后。武皇后“性明敏,涉猎文史”,更重要的是从年轻时代开始就在太宗身边为侍女,亲眼看见太宗处理政务的情形。武皇后代为主持朝政,精明果断,裁决政务有条不紊,简直比李治还好。武皇后的身体很健康,精力充沛,乐于按照她的意愿指派别人,早朝的气氛也因为她的英明论断而充满活力,大臣们这时才更加认清眼前的皇后不但漂亮,而且精明睿智,有政治头脑与手腕,出乎大家的意料,不得不佩服与敬畏。
显庆六年二月底,武皇后掌权听政以后,改元龙朔元年,从这里也不难看出她的野心。龙朔二年二月,武皇后为了纪念自己代理皇帝的权力,下令改革百官官衔:改门下省为东台,中书省为西台,尚书省为中台,侍中为左相,中书令为右相,左仆射为左匡政,右仆射为右匡政,左、右丞为左、右肃机,六部各尚书为太常伯,侍郎为少常伯。此外,凡二十四司、御史台、九寺、七监、十六卫都改了名称。
三十三岁的武皇后独特的魅力和凛然的威严让人又敬又畏,李治的存在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开始时,有了武皇后,李治自然省心省力,他对武皇后处理政事的情形不在乎,把她当做了帮手,对她的办事效率和成绩,他非常赞赏和高兴。但随着身体逐渐好转,身为一名男子汉,或者说身为天子,他产生了莫大的空虚感。尤其听说老练的宰相们都大为叹服武皇后的政治手腕时,他心里有许多说不出的自卑和无法排泄的哀愁。
如何恢复“天子”的威严?在这期间,新罗的北部受到高丽的侵扰,向大唐求援。自从隋炀帝屡次征讨高丽失败后,对中原来说,就算以国家的威信为赌注,也要和高丽背水一战,了却这笔冤债。贞观二十一年,李世民亲征高丽却大败而归,使他遗憾地死去。李治虽然懦弱,他也想继承父皇的遗志亲征高丽,一展华夏的雄风,这也是身为大唐天子的使命。
李治要亲征高丽,武皇后不同意,一是李治的身体健康情况让她担忧,二是他对军事一点都不懂,带兵亲征只能拖累战事。但她嘴上却说:“皇上的龙体尊贵,怎可去做这种无谓的冒险?你要为我和皇儿保重身体呀。征高丽的计划我已和李勣以及兵部商定好了,你就不要操心了。”
对李治来说,只要能略显一下男子气概就心满意足了,他也并不是真的想去。当年他看见父亲征高丽时,浑身泥土和血迹的狼狈状况,心里吓得直发抖。李治嘴里说得很慷慨激昂,说出来之后,就盼望赶紧有人进谏,让他有个台阶下,最重要的,只要在武皇后及百官面前,表明自己有亲征的勇气就够了。武皇后早把李治的这个小把戏看透了,她愿意给李治一个表现机会。武则天的谏言正中李治的下怀,稍微争执后,他便依了她。李治觉得武则天的言辞和态度都非常诚恳,是真心顾虑他的安危,李治认为昔日的媚娘又重新回到身边了,心中感到无限温暖,心中对她的怨气也烟消云散了。
武皇后派遣苏定方、薛仁贵带领二十万大军分为水、陆两军进攻高丽。唐军到达鸭绿江,高丽军誓死抵抗,几经苦战,唐军终于大破高丽军。斩杀高丽军首级达三万,其余全部投降。唐军大获全胜,李治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了父皇的遗愿,他暗自庆幸自己有武皇后。如果李治像他父亲一样英明、强大、睿智,就不会有武皇后的政治未来了,中国历史上也就没有了女皇这个代名词。
坐在垂帘后面执政的武皇后,此时虽然没有天子之名,但却有了天子之实。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垂帘听政”已到了最高峰,但她并不满足,她早晚要把帘子挑开。武皇后和李治双双临朝,当时被人们称为“二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