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货币博弈全集
29238900000028

第28章 未雨绸缪:中国如何突围(3)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中国并非国际收支失衡的根源,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以及美元贬值才是导致世界经济不稳定的根本原因。人民币升值无助于美国经常账户逆差的实质性改善。认为人民币低估对美国的出口带来损害甚至引起美国的失业人口增加更是无稽之谈。中国的出口结构和美国的出口结构几乎完全不同,双方的贸易只存在互补关系,不存在竞争关系。即使人民币升值,其他国家的同类产品将更多出口美国,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将部分转化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逆差,仍然挽救不了美国严重的经常账户赤字问题。

其次,改变全球国际收支失衡需要国际间加强协调和合作。各国应该承担平等而合理的责任。美国应该首当其冲承担主要的责任,并通过减少财政赤字,增加国内储蓄等国内政策调整逐渐减少其经常账户逆差;欧洲应该加速结构性改革;日本应该更多地刺激内需,以便让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内需而非出口;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应该反思其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并适当地调整汇率制度和汇率水平。中国要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但同时也要注意轻易答应承担汇率调整责任的风险:一是这种替人背黑锅的办法,有了一次就会有第二次,很可能会越来越政治化;二是这会带来国内的反弹,国内利益集团也会要求政府实行扩张性的宏观政策以缓解升值带来的压力,两者都会影响到政府对宏观调控做出自主、客观的决策。

第三,在政策目标的取舍方面,要强调维护国内货币政策的自主性,绝不能让货币政策成为汇率政策的附庸。在一国经济崛起过程中要防止某些大国经常地指手画脚,这就需要适时向外界给出坚决维护国内货币政策自主性的明确信号,同时通过加强国际间的政策协调缓解国际压力。一般情况下不宜牺牲国内货币政策保汇率政策。

6.严防国际热钱在中国套利

国际油价为何持续暴涨?粮价为何急剧翻番?国内股市为何暴涨暴跌?房价为何居高不下?除了美元因素和其他宏观基本面因素外,金融专家认为,很重要一点是“富人经济学”在作怪。

也就是说,一些掌握资金与资本话语权的金融寡头或产业大鳄,利用花样繁多的金融工具与经济理论,采用“长期趋势短期化”手法,在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商品期货市场等场所制造疑云,引起价格动荡,从而在巨大的价格落差中牟取暴利。

这种少数人对多数人的掠夺,不仅加剧了全球利益格局的失衡,也诱发了全球新一轮通货膨胀,使更多地区、更多人的利益受到损害,并打乱了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进程,使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经济前景变得难以预测。

而在我国,“热钱”这个原本有点生涩的词汇正在变得越来越热。它像是一个链条的开端,联接着人民币升值、房地产调控、股市泡沫、外汇储备迭创新高等等一系列对中国经济影响深远的事件。

中国农业银行高级经济师何志成说:“热钱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热钱指短期投机资金,而广义热钱则包含国际机构和个人的避险资金,国际上一般认为这两部分的划分比例为‘三七’开,其中七成是前者,也即短期投机热钱。”

从积极的角度讲,何志成认为热钱流入是国际社会对人民币信心增加的体现,并在一定程度上缓冲和支撑了部分领域和行业的资金紧缺。

而从消极的角度讲,何志成认为异常的外汇流入速度和额度则必须引起关注,因为巨量快速的资金若缺乏有效监管,会危及一个发展中大国长久的可持续发展,比如这些钱从何而来,投在了哪些领域,风险程度如何,融入中国经济的深度和广度怎样,以及何时撤出,以何种速度和方式撤出等,对于一个金融安排尚不完善但发展迅速的国家无疑至关重要。

热钱之所以让当今世界共同头疼,首先在其流入渠道的黑白混杂,难以用现成法规有效监管。

德意志银行发布的一项针对200家中国境内外企业和60名高收入个人所作的相关调查显示,热钱流入在企业方面的主要途径是“高报出口、低报进口和虚假对境内直接投资”;在个人方面则主要通过两个“合法”漏洞进行:即内地每人每年5万美元的换汇额度;香港每天2万元(港币至人民币)兑换额度及每天可向内地汇款8万元人民币的制度安排。

在热钱流入渠道黑白混杂的形势下,做好监管工作尤为重要。对成熟市场经济体来说都难以控制的热钱监管,在左小蕾看来有两个比较现实的解决办法:

一是必须打破人民币稳定升值的预期,这是防止热钱趋利避险流入的前提,只有让币值有升有降,才能从源头上减少巨量热钱的流入。

二是通过法规调整增加紧急状态下的相关处置条款,也就是把“丑话说在前头”,即如果出现危及国家金融安全的情况,有关部门可以采取控制外资流出的相关举措。

对于后一种情况,左小蕾认为这绝非意味着制度倒退,而恰恰相反,是在目前我国金融体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给那些游资热钱以必要的风险提示,增加其对政策风险的预见性。

除以上两个措施外,有专家认为,严防“热钱”兴风作浪就先要采取各种措施,堵住“热钱”流入的渠道,防止“热钱”的大量涌入。但是,从实际效果上来看,这种做法并不令人乐观。据报道,市场调研人员在威海调研时获悉,在当地,“热钱”甚至出现了一种更“生猛”的入境方式——搭乘渔船,现金直接入境。从这个细节上不难看出,“热钱”的涌入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仅仅采取堵的措施难免有疏漏。

其实,严防“热钱”的关键在于不给热钱牟利的机会。一般来讲,“热钱”入境后一定会千方百计地寻求投资通道。“热钱”流入中国的动因,在于获得利息、人民币升值收益以及资产价格溢价,据此推算,热钱的投资对象大致包括银行存款、股票、房地产三类。要防止热钱兴风作浪,也应该从这三块着手。

但就目前而言,“热钱”存到银行并不合算。因为市场普遍预期,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年升值幅度将达到10%至15%,再加上中美两国利差倒挂因素,从理论上来看,只要能把手中的美元换成人民币存入中国国内的银行,就可以坐享12%至17%的无风险年利。但是,这种计算没有考虑“热钱”所面对的时间成本等因素,也没有考虑“热钱”承担的风险因素,如果考虑到这两大因素,“热钱”的这种套利行为一个是获利并不丰厚,一个是风险大,撤离难,另外,也容易被查处。

因此,专家认为,热钱到中国,很可能是三个选择:一是大批量收购中国的矿产等资源;二是投资于股票;三是投资于房地产市场。尽管很多人倾向于认为,“热钱”青睐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但一些专家认为,由于房价仍然处于高位,热钱向这一领域涌入的可能性不大,最大的可能是在中国收购矿产等优质资源,或投资于股票。

事实也正如此。目前,热钱加快了在中国收购矿产等资源的步伐,从和田玉到金矿,外资身影不断涌现。在美元持续贬值的当下,“热钱”通过收购中国的矿产资源和其他优质资源,不仅能够规避美元贬值风险,还能坐享人民币升值及资产升值之利。面对这种疯狂的收购,政府应该出台更为严厉的措施予以限制。同时,应对股票账户进行严格的监督,对实名制进行更严格的核对,将每一个账户都纳入监管范畴,对资金异动的账户特别“关照”,不给热钱涌向股市的渠道,以避免热钱的进出加剧股市震荡。从多方面着手,不给“热钱”兴风作浪的机会。

7.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任重道远

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自此,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对于这次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国际社会和国内各方给予了积极的正面评价,普遍认为人民币汇率改革迈入了新的历史进程。

从2005年7月到2008年7月,人民币汇率改革整整三年了。当初央行新闻发言人回答“为什么要进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时,提出了七个“有利于”的汇率改革子目标。而截止到2008年7月,这七个子目标中,“有利于贯彻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保持进出口基本平衡,改善贸易条件;有利于促使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有利于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这四个目标正在接近,而“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独立性,提高金融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有利于保持物价稳定,降低企业成本;有利于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效果”三个子目标则基本没有达到。

最显著的收获是以内需为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取得初步进展。从2007年开始,消费超过投资和出口成为经济增长第一源动力,2008年以来进口增长持续超过出口,逐渐向进出口平衡的目标迈进。上半年进口同比增长30.6%,比出口增速快8.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贸易顺差比2007年同期下降11.8%,净减少132.1亿美元。

难能可贵的是,我国一些出口企业顶住了压力,通过转变经营机制和自主创新,不但生存下来,而且提高了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2005年人民币开始升值之后,我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持续下降,但2007年以来这个趋势渐渐有所改变,虽然出口增速在下降,但大多数出口产品的价格指数开始上升,而且升幅都超过汇率升值幅度,这表明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议价能力在提升。这是我国一些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强的表现。

人民币升值促使我国企业出口结构持续升级。近年来,工业制品在出口结构中的比例持续上升,初级产品占比在持续下降。在工业制品中,机械及运输设备产品的占比逐年提高,2008年以来,机械及运输设备产品占总出口的比重由2007年的47.5%进一步上升至49%;而附加值相对较低的杂项消费品和原料类制品和2007年相比则分别有所下降。2008年上半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21.8%;机电产品出口增长25.4%,而传统大宗商品出口的增长明显放缓。

汇改三年来,大量中国企业抓紧本币升值之机,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国际市场,从2002年到200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了近7倍,年均增速60%,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从世界第26位劲升到第13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2008年首季,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为193.4亿美元,同比增长高达353%。

七个“有利于”中的其他三个没有实现目标,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首先,由于国际环境的变化和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导致大量外资流入中国,加剧国内流动性,央行为了对冲过剩流动性被动买卖外汇的行为,使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影响。

其次,由于人民币汇率弹性偏小,在缓解输入型通胀方面,近两年汇率工具还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当然,稳定物价并不能仅靠汇率升值来实现。

最后,由于短期资本流入规模加大,也使国内利用外资的结构未能优化。2007年我国由非顺差及实际利用外资所带来的外汇储备月增加额为104.37亿美元,而2008年上半年,这类外汇储备月增加额为295.30亿美元。这说明,在贸易顺差以及我国实际利用外资之外的因素所带来的外汇储备增长较快,而这一部分外汇储备恰恰是流动性最强、波动性最大,并且大部分都源于短期套利国际资本。短期资本流动的高度不可控性,加剧了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和不安定,易导致金融风险上升。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重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而非人民币汇率水平在数量上的增减。从目前的情况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依然任重道远。

第一,在人民币汇率形成过程中,市场还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基础性作用。人民币汇率中仅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是境内形成的,而人民币对非美元货币汇率是境外形成的非美元货币对美元汇率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套算而成。但是目前我国关于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定价不够灵活,市场供求关系在定价过程中的作用还不突出,并且对人民币对外币交易价的波动幅度有严格限制。

第二,人民币汇率参考一篮子货币来调节的特性需要增强。截至2008年7月16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较汇改前升值21.48%,然而对其他几种主要货币升值幅度却很小甚至贬值:同期人民币对日元较汇改前升值12.48%,对欧元则贬值7.81%;对英镑的汇价较2006年8月1日上升8.98%(人民币对英镑中间价自2006年8月1日起开始公布),同期人民币对美元则升值17.03%。人民币升值的这种非均衡性在有效汇率的变动上体现得更为明显。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截至2008年6月,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较三年前上升9.74%,大大低于同期人民币对美元20.66%的升值幅度。三年来,人民币汇率盯住单一美元的特征并未明显减弱,正是由于这方面改革的进展有限,致使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和运用比较被动,在很大程度上受美国货币政策走势的牵制。

第三,人民币汇率的弹性急需扩大。尽管三年前提出了要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然而目前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交易价的浮动幅度不能超过5%。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交易价的浮动幅度不能超过3%,人民币汇率弹性仍然过小。而在目前国际通胀压力上升和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国际形势下,灵活的汇率机制有利于我国更从容地应对国际经济、贸易、投资和政治环境的变化,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需要。

8.逐步推进人民币自由兑换

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高人民币在周边地区的国际清算地位,成为专家关注的话题。

在我国,尽管人民币在越南、老挝、缅甸、俄罗斯和蒙古等边境地区成为事实上的结算货币和支付手段,在中国的澳门地区和香港地区、新加坡、泰国以及欧美的中国城内等地方,人民币也已成为一种可接受的货币,但是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还需要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

货币的自由兑换,是指一种货币的持有者,可以按照市场汇率自由地把该货币兑换成另一种货币,而政府不对这种兑换设置任何限制。它包括经常项目可兑换和资本项目可兑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