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货币博弈全集
29238900000029

第29章 未雨绸缪:中国如何突围(4)

通常情况下,货币自由兑换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不可兑换;二是经常项目(包括贸易收支、服务收支、单方面转移等)可兑换;三是资本项目可兑换,即在资本与金融交易项目(国家之间发生的资本流出与流入)下均可自由兑换。

我国已经实现了货币自由兑换的前两个层次,而人民币实行包括资本项目在内的完全自由兑换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必须稳妥推进。各国取消资本管制、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推进步骤各有不同,大多采取渐进的、审慎的步骤。对各国的研究表明,资本账户开放可取的排序是:先放开长期资本,再放开短期资本;在长期资本范围内,先放开直接投资,再放开证券投资;在证券投资范围内,先放开债券投资,再放开股票投资;先放开对金融机构的管制,再放开非金融机构和居民个人的管制;在所有形式的资本流动中,先放开资本流入,再放开资本流出。

我国大体是按照上述步骤来推进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的。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中国已经放松或部分放松管制的资本项目就有20~30项,剩下的主要是部分项目的逐步探索开放问题。中国人民大学财金学院副院长、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教授建议,接下来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步骤:在资金流入方面,对于外商直接投资可逐渐实行外国直接投资的汇兑自由;可逐步适当放宽外国投资者在我国金融市场上的投资,加大证券资本的流入;逐步放松境内企业向境内外资银行融资的限制。在资本输出方面,应放松对境内居民机构海外直接投资的管制,对境内居民对外证券投资的放松要谨慎有序;适当允许境内金融机构向非居民融资;谨慎对待非居民金融机构在我国境内筹资。

自1996年以来,中国资本市场走了一条以引进国际资本为主线的渐进式开放之路,最先发端于外商直接投资(FDI)和外国政府与国际金融机构的中长期信贷,随后是债券市场的国际化、股票市场的国际化。股票市场的国际化先是经历了B股发行、海外上市、外资参股等开放历程,2002年以QFII机制的启动使得投资开放步伐加快,2006年QDII机制启动及不断出现的海外购并、2007年以QDII境内个人直接对外证券投资业务试点等举措改变了长期以来以资本流入为主的开放模式,开始拓展资本流出渠道。与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相配套,对资本流动的管制也作了相应调整。随着资本市场开放进程的推进,中国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开放已经达到了一定规模,开始吸引国外资金的持续流入。中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还吸引了大批著名的境外金融机构通过在我国设立分支机构、投资参股的形式参与中国资本市场业务,使得资本市场的服务性开放程度也在增加。

在资本市场不断开放的同时,我国的外汇体制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汇率制度改革和外汇市场建设也在同步推进。回顾改革历程,可以看出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开放与人民币自由兑换和汇率制度改革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资本市场开放要求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和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制度,通过对资本流动管制的不断放松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配套改革,会促进资本市场的更快发展;而资本市场的发展又反过来为加快人民币自由兑换和汇率改革进程创造了有利条件。最终使三者在相互协调、共同促进中步入互动的良性发展轨道。

从居民个人角度来看,我国允许个人开立外汇账户,境内居民外汇存款,存款人可以将外汇汇出境内,允许居民持有外币现钞,可以向银行出售外汇,也可以在银行做各种外币之间的买卖,允许境内居民利用手中的外汇买卖B股等,以上都表明人民币资本项下的管制正在放松,人民币正逐步走向完全自由兑换。

货币完全可兑换好处良多,然而,它需要很高的先决条件:国内经济实力雄厚、合理的汇率机制和健全的宏观经济政策、健全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良好的国际收支状况、成熟的监管等。同时在人民币汇率完全自由浮动前,保持一定的资本管制仍然是需要的。

货币自由兑换的先决条件如此严苛,以至于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彻底的失败。在这个方面,英国的教训可谓惨痛。1947年,英国在外来压力下,提早完成了英镑的自由兑换,结果只坚持了六个星期,就被迫恢复了外汇管制,损失了大笔外汇储备。

没有人确切知道人民币将在何时才能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谈判中,中国没有作出人民币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的承诺。

一些人把2010年看作是一个人民币可能实现自由兑换的重要时间点。中国在1996年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的可自由兑换,一般国际经验表明,从经常项目可自由兑换到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的进程为15~20年左右。这样来算的话,人民币有理由在2010年基本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

虽然实现人民币可兑换只是早晚问题,但是央行和外汇管理局的人士都曾在不同场合表示,人民币自由兑换没有时间表。比较明确的时间提示来自于“十一五”规划。2006年,在“十一五”规划中,中国首次将人民币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的进程纳入了五年规划中,这至少表明,“十一五”期间,也就是2010年就完成这一进程的可能性完全存在。

事实上,有关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初级试验一直在进行。2005年1月10日,中国银联正式开通人民币银联卡在韩国、泰国和新加坡的受理业务,提高了人民币的可兑换性。2006年,央行表示将在上海浦东试点开放小额外币兑换。而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今年以来也明显扩大。

总而言之,人民币正在向完全可自由兑换的最高境界迈近,但是在人民币最终成为世界货币之前,中国有很多事情要做。归根到底,只有当中国人对自己国家的经济有足够的信心,愿意把资产的绝大部分保留在人民币资产里,才可能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

9.货币互换,稳定中国金融贸易

由华尔街风暴引发的金融危机让各国采取了多种救市措施,在诸多国家新的救市政策中“货币互换”这一在金融危机之前鲜为提起的措施频频被其他国家使用。

货币互换,通常是指市场中持有不同币种的两个交易主体按事先约定在期初交换等值货币,在期末再换回各自本金并相互支付相应利息的市场交易行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央行积极参与了应对危机的国际和区域合作,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多个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提升了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信心和能力。

在2008年11月G20华盛顿峰会上,胡锦涛主席指出,要鼓励区域金融合作,增强流动性互助能力,加强区域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地区资金救助机制作用。峰会后,人民银行积极呼应周边国家的需求,认真研究并推进了双边货币互换工作,使其成为增强地区流动性互助能力的重要手段。

据统计,截止到2009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其他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了总计6500亿元人民币的6份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包括:2008年12月12日与韩国央行签署的1800亿元框架协议,2009年1月20日与香港金管局签署的2000亿元正式协议,2月8日与马来西亚央行签署的800亿元正式协议,3月11日与白俄罗斯央行签署的200亿元正式协议,3月23日与印度尼西亚央行签署的1000亿元正式协议。3月29日,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参加泛美开发银行年会期间,代表人民银行与阿根廷中央银行签署了700亿元框架协议。

金融专家认为,中国积极开展“货币互换”具有下列积极的作用:

第一,规避汇率风险,促进贸易往来。

因全球美元流动性吃紧,中国的一些贸易伙伴陷入贸易结算的困境。中国与其周边国家地区之间的传统的贸易结算货币都是美元,甚至香港也是如此,因此全球美元荒严重影响了中国出口企业,利用人民币互换稳定多边贸易是对抗金融危机的一种方式。

在货币互换协议中,双方通常承诺一定的互换额度,在危机深化的特定情况下随时启动。一旦启动货币互换,两国将可通过本币互换相互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从而为本国商业银行在对方分支机构提供融资便利,并可促进双边贸易发展。

同时,货币互换能够有效规避汇率风险,促进贸易往来。举例来说,我国与韩国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后,韩国中央银行可根据需要将得到的人民币注入本国金融体系,韩国企业从我国进口商品时,就不必再使用美元作为交易的中介货币,而是可以直接从本国金融机构借入人民币进行结算。我国出口企业则可收到人民币计值的货款,以有效规避汇率风险、降低汇兑费用。

专家表示,在美元和欧元汇率剧烈波动中,我国企业和贸易伙伴国企业普遍希望使用币值相对稳定的人民币进行计价和结算,从而规避使用美元和欧元结算的汇率风险。因此,推行人民币结算能够使进出口企业实现双赢。中国央行此时与一些贸易往来紧密的周边国家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可以让这些国家用人民币购买中国产品,消减美元汇价波动的风险,刺激区域内双边贸易的复苏。

第二,应对短期流动性问题,带来经济增长。

央行表示,央行运用货币互换手段主要是为了应对短期流动性问题,更有效地应对金融危机,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在人民银行与有关央行/货币当局签署的系列本币互换协议中,还体现了对货币互换的一些创新。如:将互换的有效期延长到3年,并支持互换资金用于贸易融资。在金融危机的形势下,这些创新可推动双边贸易及直接投资,并促进经济增长。

其运作机制是,央行通过互换将得到的对方货币注入本国金融体系,使得本国商业机构可以借到对方货币,用于支付从对方的进口商品,这样,在双边贸易中出口企业可收到本币计值的货款,可以有效规避汇率风险、降低汇兑费用。在当前全球经贸增长乏力、外汇市场波动加剧、贸易融资萎缩的情况下,这种货币互换的内容创新,应可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参与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