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实用外科护理学
29234900000005

第5章 外科常用护理操作技术(4)

②深吸一口气,屏气,双唇包绕患者口部形成一个封闭腔,用力吹气,使胸廓扩张。

③吹毕,松开捏鼻孔的手,抢救者头稍抬起,侧转换气,注意观察胸部复原情况。

④每次吹气时间约占每次呼吸周期的1/3,吹气量为800~1000mL。频率:成人14~16次/分,儿童18~20次/分,婴幼儿30~40次/分。

(8)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术

①抢救者将一手掌根部置于患者胸骨中、下1/3交界处(即两乳头连线与胸骨交界处或两肋弓与胸骨交界处上两横指),另一手掌叠放在按压部位,双手交叉抬起或双手指均后翘。双肘关节伸直,借臂、肩和上半身体重的力量垂直向下用力按压,使胸骨下陷3~5cm,然后迅速放松(放松时手掌根部不能离开按压部位),反复进行。

②按压频率为80~100次/分,按压与放松时间之比为1∶1。

(9)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同时进行,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按压频率之比,一人操作时为2∶30。

(10)操作中途换人时,应在按压及吹气间隙进行,抢救中断时间不得超过5~7秒。

(11)在抢救过程中要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自主呼吸及心跳是否恢复,复苏成功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2)为患者扣好衣扣,取合适卧位。

心肺复苏的有效指征

1能触及大动脉搏动,肱动脉收缩压大于60mmHg(798kPa)。

2面色、口唇、甲床、皮肤等处色泽转为红润。

3散大的瞳孔缩小。

4吹气时可听到肺泡呼吸音或出现自主呼吸。

5意识逐渐恢复,昏迷变浅,可出现反射或挣扎。

6有尿。

7心电图检查,波形有改变。

1通过人工手段建立呼吸通道,解除上呼吸道阻塞。

2迅速建立有效呼吸通道,为心跳呼吸骤停者进行人工呼吸。

3便于清除气管及支气管内的分泌物和给氧。

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

(1)呼吸功能不全或呼吸困难,需行人工加压给氧或辅助呼吸者。

(2)呼吸心跳骤停行心肺脑复苏者。

(3)呼吸道分泌物不能自行咳出,需行气管内吸引者。

(4)各种全麻或静脉复合麻醉手术者。

(5)颌面部、颈部等部位大手术,呼吸道难以保持通畅者。

(6)婴幼儿气管切开前需进行气管内插管定位者。

2禁忌证

(1)喉头水肿、急性喉炎、喉头黏膜下血肿、插管创伤引起的严重出血等。

(2)咽喉部烧灼伤、肿瘤或异物存留者。

(3)主动脉瘤压迫气管者,插管可导致主动脉瘤破裂。

(4)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所致呼吸困难,难以从插管内清除者,应做气管切开。

(5)颈椎骨折脱位者。

气管插管方法分类

气管插管分为经口腔和经鼻腔插管,按插管时是否显露声门又分为明视和盲探插管法。不论经口或经鼻均可采用明视或盲探插管法。

经口气管内插管操作简单、方便,能迅速建立有效的人工气道,是抢救患者最常采用的建立人工气道的方法。其缺点是不易固定,患者感觉不适,妨碍吞咽和咀嚼。经鼻腔插管选用的导管可较经口腔插管者稍小,使用时不易造成损伤,容易固定,且不妨碍吞咽。但操作费时,不易成功,且管腔长而小、死腔大,容易被分泌物堵塞。

操作方法

1用物准备

(1)喉镜。

(2)气管导管:不同年龄患者对气管导管的选择参照表11。

(3)其他牙垫、导管管芯、吸痰管、一次性10mL注射器、胶布、弯盘、听诊器、麻醉药喷壶、导管润滑剂、吸引装置、输氧装置、呼吸机。

2操作步骤

(1)检查气管导管和注射器的灭菌时间及包装是否完好并启封,气管导管气囊是否漏气。将管芯插入导管内并弯成U型。安装喉镜,检查灯泡是否明亮,有无松动。

(2)携用物至床旁,查对。撕2条长35~40cm、宽1~15cm的胶布贴于易取处。

表11气管导管与年龄的关系

年龄导管内径(mm)唇至气管中段距离(cm)早产儿25~3010足月儿30~35111~6个月35~40116~12个月40122岁45134岁50146岁5515~168岁6016~1710岁6517~1812岁7018~20≥14岁70~1020~26

(3)操作者站在患者头侧,使患者身体上移头部至床头,采用头后伸仰卧位,使口、咽喉、气管三者尽量保持在一直线上,必要时可在肩下垫小枕。

(4)以右手强迫患者张口,检查口腔有无义齿及松动牙齿。

(5)右手托起下颌,左手持喉镜自右口角放入口腔,将舌体推向左侧,沿舌背面向咽喉部缓慢进入,先暴露悬雍垂,后暴露会厌。

(6)弯镜片置于会厌和舌根之间的皱襞处,必要时可对声门喷雾表面麻醉药。直镜片其前端应挑起会厌软骨。

(7)左手将镜柄向前、向上提,充分暴露声门,有痰时应吸净。

(8)右手持气管导管中段,将导管以旋转的方式轻轻插入声门,其深度以越过声门3~5cm为宜,退出管芯,并及时检查管芯有无缺损。

(9)退出喉镜,置放牙垫。听诊双肺呼吸音,确认导管位于气管内合适位置后,用胶布固定导管和牙垫。

(10)向导管气囊内注入空气3~5mL,注气量以不漏气为宜。

(11)接上呼吸机或简易呼吸囊给氧。

(12)将患者头部放平,检查患者嘴唇有无受压,整理用物。

注意事项

1插管前检查患者局部有无明显感染、牙齿有无松动、张口困难、颈部活动障碍、气管受压偏移等。

2插管前备齐急救药品、器械,并检查有无故障,严密观察生命特征。

3选用刺激性小、大小合适的导管,妥善固定,防止导管滑出或扭曲。

4气管导管及吸痰用具应保证清洁无菌,避免呼吸道感染。定期吸痰,每次吸痰前及吸痰间歇适当做过度通气,每次吸痰时间成人不超过15秒,儿童不超过10秒。

5普通气管导管保留一般不超过72小时,经鼻插管可保留1周或更长时间。5岁以下小儿及经鼻插管者导管不带气囊,成人经口插管者气囊注气不可过多,留置时间应每4~6小时放气1次,时间为15分钟。

心电监护是长时间显示和(或)记录患者的心电变化,及时发现和诊断心律失常的一种方法。它是临床急危重症监护的主要监测内容之一。与临床上检测和诊断心律失常的其他方法相比,实施心电监测可以连续、动态地反映患者的心电变化,具有可干预性、自动性与实时性等特点。

目的

1对危重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观察,及时发现和诊断致命性心律失常,指导临床抗心律失常的治疗。

2通过仪器的报警装置,将危重患者的心率及时、准确地向医务人员报告,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操作方法

1将用物携至床旁,查对患者。

2向患者或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嘱患者或协助患者排尿。

3接好地线、电源线。

4打开电源开关,调好选择开关。

5接监护导联线。

6解开患者上衣纽扣,暴露胸部。

7选择左、右两侧锁骨中点外下方及左侧腋前线第六肋间为电极膜粘贴处。

8先用电极膜上的细砂纸擦拭皮肤去脂,擦拭范围与电极膜等大,然后用酒精棉球将粘贴电极膜处的皮肤清洁。

9粘贴电极膜,连接监护导联线,红线(R)接右侧,黄线(L)接左侧,绿线(或黑线)接左侧腋前线第六肋间的电极膜,盖好被子。

10示波屏上出现心电图波形,按导联键选择清楚的导联为监护导联。

11按ECGSize键,适度调整心电图波形大小,QRS振幅应大于05mV,以能触发心率计数。

12按键调节心率报警上下限,选择报警范围。

13心律失常时,监护仪可自动报警和记录。

14病情平稳后,遵医嘱结束心电监护。

15关机:将选择开关旋至“O”点。

16分离导联线,取下电极膜。

17用干纱布擦净粘贴电极膜处皮肤。

18协助患者穿好衣服,整理床单。

19拔下导联线、电源线及地线。

20整理用物。

注意事项

1注意安全,接好地线。

2胸前综合导联所描记的心电图不能按常规心电图的标准去分析ST-T改变和QRS波形的形态。

3安装电极时要使皮肤脱脂干净,尽可能降低皮肤电阻,避免QRS波振幅过低或干扰变形。电极应与皮肤紧密接触,出汗时随时更换。为便于除颤,必须留出并暴露患者心前区放置除颤电极板的位置。

4一旦仪器出现故障,必须与专职维修人员取得联系,切勿擅自打开机盖或机壳。

5造成心电监护干扰的原因主要有:①交流电干扰;②皮肤清洁脱脂不彻底;③电极固定不良或脱落;④导线断裂;⑤导电糊干涸;⑥严重的肌电干扰。应认真查找原因给予解决。

常见故障

1心电监护常见故障

(1)严重的交流电干扰可能原因为电极脱落、导线裂开折断及(或)导电糊干涸等。

(2)基线浮移可能原因为患者活动或电极固定不良。

(3)心电图振幅低可能为正负电极间距离太近或两个电极之一正好放在心肌梗死部位的相应体表。

(4)严重的肌电干扰为电极放于胸壁肌肉较多的部位时,可以发生肌电干扰。

2无创测压与人工测压值有差异常见原因为:

(1)袖带大小(一般以患者上臂2/3宽度为宜)或袖带绑扎的位置不适宜。

(2)患者心率过快、过缓或心律不规则。

(3)测压时患者肢体移动、颤抖或痉挛。

3检测仪所测得动脉血氧饱和度与同时血气分析所得SaO2,相关度不高。

常见原因为:

(1)传感器放置位置不正确或光电检测管没有正对发光管。

(2)传感器放在安有血压计袖带、动脉导管或正在输液的肢体。

(3)患者休克或周围循环不良,氧饱和度测不到或读数偏低。

(4)测量部位表皮增厚(如灰指甲)、涂指甲油等影响测定值。